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古龙断陷频散面波压制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维红 宋玉梅 裴江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66,共4页
面波具有视速度低、频率低、振动幅度强、衰减慢和频散等特点,研究面波的压制方法对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模式识别自适应滤波理论研究的频散面波压制方法,能有效地压制与有效信号频带重叠的面波能量。应用于... 面波具有视速度低、频率低、振动幅度强、衰减慢和频散等特点,研究面波的压制方法对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模式识别自适应滤波理论研究的频散面波压制方法,能有效地压制与有效信号频带重叠的面波能量。应用于古龙断陷区的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有效压制叠前噪音的同时具有很好的保幅性,是地震资料的高保真成像中叠前预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断陷 频散面波 压制 保幅处理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Qt5的面波频散曲线成像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
作者 胡景 王帅兵 +2 位作者 尚晨奕 萧羽 邵广周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21,共12页
面波频散成像在研究地下介质波速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公开的面波频散成像工具大多在命令行环境下运行,使用不同种编程语言对数据进行前后处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1)运行环境的配置难度系数高;(2)需要较强的编程能力进行数据... 面波频散成像在研究地下介质波速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公开的面波频散成像工具大多在命令行环境下运行,使用不同种编程语言对数据进行前后处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1)运行环境的配置难度系数高;(2)需要较强的编程能力进行数据加工以及结果展示。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PyQt5开发了一款易于部署在Windows 11操作系统上的面波频散曲线成像平台(SWDIT)。SWDIT已集成多种模块,包括半波长法模块、三维面波走时反演模块、三维数据可视化模块,可对用户输入的频散曲线信息进行灵活成像,以满足用户在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时反演 成像工具 PyQt5 SWD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阶面波频散全参数全局反演的冰川结构研究
3
作者 艾寒冰 李红星 +5 位作者 宋先海 李涛 苏可嘉 陈昊 付宇 梅竹虚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0-2347,共28页
冰川中冰层厚度的获取和冰下沉积物冻结程度的估计是冰川学研究中的基础内容,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各种简便和“无损”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被用于实现这些目标,其中包括多道面波分析.针对传统藤壶交配算法优化过程受制于关键参数... 冰川中冰层厚度的获取和冰下沉积物冻结程度的估计是冰川学研究中的基础内容,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各种简便和“无损”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被用于实现这些目标,其中包括多道面波分析.针对传统藤壶交配算法优化过程受制于关键参数(生殖器长度pl)的选取,种群进化方式多样性以及当藤壶位置超出模型空间时处理方式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变生殖器长度plvar策略、新型藤壶子代更新策略和越界校正策略的改进藤壶交配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多阶面波频散联合全参数反演,即在联合基阶、高阶频散数据约束反演过程的同时,获取层厚(h)、横波速度(V_(S))、纵横波速度比(V_(P):V_(S))和密度(ρ)信息,以更好地确定冰川冰层厚度和冰川内沉积物的冻结程度.不同理论频散数据反演测试结果一致表明,改进藤壶交配算法相较于传统藤壶交配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更小的数据拟合误差和更准确的模型参数.10个复杂基准函数测试结果说明改进藤壶交配算法出色的优化效果具有一般性.含噪且只有基阶信息的反演测试进一步验证了三种改进策略的有效性.针对实际数据反演测试,本文采用在挪威Hardangerjøkulen冰盖Midtdalsbreen冰川采集得到的主动源数据集对改进藤壶交配算法的实用性进行测试.反演得到的冰川结构同前人研究结果以及掌握的GPR资料吻合良好,并且该算法效率更高,反演不确定性更低,为多参数反演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文末的三个详细讨论说明,对于Midtdalsbreen冰川数据而言,改进藤壶交配算法的反演过程对反演层数(5-8层内)的选择并不敏感;该算法的反演性能无疑会因选择更大的参数搜索范围而被破坏(即多解性增强),然而可以将来自其他地球物理手段获取的有效信息直接整合到该算法的反演过程中以重新获得满意的反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球物理学 多阶数据 改进藤壶交配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文学 刘贵忠 +4 位作者 周刚 李欣 张慧民 徐恒垒 王红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1,158,共12页
根据天山及其邻近区域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和欧亚大陆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图像,联合反演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上地幔一维S波速度结构.在这些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各向同性变差克里金空间插值技术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 根据天山及其邻近区域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和欧亚大陆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图像,联合反演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上地幔一维S波速度结构.在这些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各向同性变差克里金空间插值技术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模型.通过在垂向不同深度上的切片和横向上剖面投影的方式,显示和分析了天山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的剪切波速度特性与构造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山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垂向上分为上、中、下3层,每层的界面大致位于20,40和50km,并且这些界面的起伏随不同块体的构造差异而变化.天山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隆起区的上地壳表现为高速特征,而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和山前坳陷区的上地壳则表现为低速特征.东、西天山之间下地壳存在的近南北向低速带以及上地幔高速盖层在深度上的差异均说明东、西天山在构造活动和形变上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对它们产生的不同影响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23
5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1224,共14页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总体逐渐变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同属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块体明显减薄;鄂尔多斯盆地及河套盆地分布有非常厚的沉积层,阿拉善块体部分区域也有一定沉积层分布,沉积层与研究区内盆地位置较为一致;松潘—甘孜块体、北祁连造山带等青藏高原东北缘总体表现为S波低速异常;在中下地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低速体比北祁连造山带下方的低速体S波速度值更小、分布深度更浅,更有可能对应于部分熔融的地壳;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下地壳以及上地幔内有着较大范围的高速异常一直延伸到120km以下,而河套盆地地幔只在80km以上部分有着高速异常的分布,此深度可能代表了河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来自深部地幔的热物质上涌造成了该区域的岩石圈减薄;阿拉善块体在地壳和上地幔都表现出高低速共存的分布特征,暗示阿拉善块体西部岩石圈可能受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挤压作用发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南北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6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面波频散重建川滇地区壳幔S波速度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智 陈赟 李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4-1122,共9页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继而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解,反演得到该研究区壳幔S波速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表现出地壳增厚和缩短,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与其外部相比,虽然存在局部速度负异常,总体上呈相对高速,其周边的走滑断裂带呈现深至上地幔顶部的负速度异常,这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此外,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存在被认为是与部分熔融的物质或与滑脱构造相关联;从纬向剖面和经向剖面可以得到四川盆地莫霍面平均深度大约为45 km,云南地区莫霍面深度南北方向不一致,云南地区最北端深度达到49 km,南端莫霍面深度大约为36 km,这说明不同构造块体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分析 壳幔结构 地壳增厚 S速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北部的短周期面波频散与地壳中上部速度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正勤 张天中 +1 位作者 叶太兰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2-86,共5页
根据新建的北京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短周期Rayleigh 波资料, 用两台法计算了位于北京地堑与河北平原地震带北部5 条路径上Rayleigh 波周期(2~18 s)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按频散特征分两个区域反演得到了北京... 根据新建的北京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短周期Rayleigh 波资料, 用两台法计算了位于北京地堑与河北平原地震带北部5 条路径上Rayleigh 波周期(2~18 s)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按频散特征分两个区域反演得到了北京地堑北段和河北平原北部区域的地壳中上部横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在北京地堑北段区域深度9 km 处有一明显的界面, 地壳中部的速度随深度变化不大;河北平原北部区域的地壳中部存在一厚约5 km 的低速层,其底部埋深为14.6 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RAYLEIGH 地壳结构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地震叠加提取双台间面波频散信息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浩朋 朱良保 +1 位作者 叶庆东 王清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3-784,879,共12页
利用中国HIA台和哈撒克斯坦BRVK台的甚宽频地震仪记录的2011年日本MW9.0大地震及3次MW6—7强余震数据,采用互相关法提取了双台间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台记录的大地震和强余震激发的瑞雷波,其主要能量的周期范围明... 利用中国HIA台和哈撒克斯坦BRVK台的甚宽频地震仪记录的2011年日本MW9.0大地震及3次MW6—7强余震数据,采用互相关法提取了双台间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台记录的大地震和强余震激发的瑞雷波,其主要能量的周期范围明显不同,MW9.0大地震面波主要能量周期长(70s以上),而强余震面波的主要能量周期相对较短(10—50s).单独利用大地震数据无法提取60s以下的群速度频散,而单独利用强余震数据无法提取100s以上频散.将双台记录的特大地震、强余震数据进行互相关叠加,可以提取出较为可靠的宽频带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10—20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地震 叠加 双台 互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地球内部构造的遗传算法 被引量:92
10
作者 石耀霖 金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效率的方法.并对3层含低速层的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的实际频散资料进行遗传算法反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其他地震学问题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球物理反演 地球内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平 许厚泽 +1 位作者 卢造勋 熊熊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1期22-29,共8页
大量的数值模拟表明 ,SVD和 LSQRD在面波频散网格反演两步法中的应用效果都很好。但 SVD可以用分辨矩阵、信息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对解估计进行数学上客观有效的评价 ;而对于大型稀疏方程组的求解 ,LSQRD确是一种内存需求小、计算速度快以... 大量的数值模拟表明 ,SVD和 LSQRD在面波频散网格反演两步法中的应用效果都很好。但 SVD可以用分辨矩阵、信息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对解估计进行数学上客观有效的评价 ;而对于大型稀疏方程组的求解 ,LSQRD确是一种内存需求小、计算速度快以及分辨抗噪能力都较强的算法。在现有计算机运算速度较快、内存可以扩充较大的条件下 ,实测数据量不很大时 ,应采用 SVD算法进行线性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D算法 地震勘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瑞利面波频散反演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宏斌 朱介寿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318,共5页
从亚洲、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113个数字地震台所记录的分布在40°W^180°E,40°S^80°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中,挑选出发生在1982-2005年间,震级绝大部分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 km的1 700余个事件。共得到... 从亚洲、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113个数字地震台所记录的分布在40°W^180°E,40°S^80°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中,挑选出发生在1982-2005年间,震级绝大部分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 km的1 700余个事件。共得到周期在8~400 s之间9 980余条质量较高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频散反演,得到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28个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反映了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横向和纵向存在着明显的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西太平洋 瑞利 群速度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能量谱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涵 刘财 +1 位作者 王典 鹿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2-612,共11页
面波频散能量谱成像精度是近地表横波速度计算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提取面波频散曲线是后续反演地层结构及介质物性参数的重要环节.文中论述了τp变换法(τ为垂直波慢度,p为水平波慢度)、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频率分解法、相移法、... 面波频散能量谱成像精度是近地表横波速度计算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提取面波频散曲线是后续反演地层结构及介质物性参数的重要环节.文中论述了τp变换法(τ为垂直波慢度,p为水平波慢度)、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频率分解法、相移法、f k变换法(f为频率,k为波数)、SFK变换法和矢量波数变换法等7种不同面波频散能量谱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上述方法,对三层速度递增水平层状介质模型正演模拟合成Rayleigh波记录进行频散能量谱计算,并与理论频散曲线进行比较;根据所得频散能量谱,分析不同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特点与应用差异.结果表明:在提取频散曲线过程中,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和矢量波数变换法提取精度较高,f k变换法提取精度最低,低频信息与高频信息无法有效识别;SFK变换法、矢量波数变换法、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抗噪性能强;τ-p变换法、f-k变换法、相移法计算速度优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勘探 数据处理 能量谱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姜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85-1906,共22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在中下地壳主要存在两个低速体,一个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过红河断裂进入滇缅泰块体;另一个沿着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且这两个低速体与主要断裂有很好的关联性.(2)两个中地壳通道流是由于滇中次级块体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速异常体对来自青藏高原中部东南方向的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阻挡而形成,并且我们推测东南侧的地壳流很可能是西北侧的主地壳流沿着安宁河断裂流入.绝大多数地震分布于低速通道流的边界区域,说明低速通道流的存在有助于断裂发生剪切运动而诱发地震.(3)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除了中下地壳流模型,沿着主要走滑断裂的刚性块体的挤压滑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形变和动力学演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10 km到Moho面总体呈现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期火山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ZH振幅比 地壳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三维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4
16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动中的面波信息探测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120
17
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1 位作者 贾辉 叶太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2-498,共7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地脉动中的面波信息探测地壳浅部横波速度结构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和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测定相速度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在两个场地的探测实例.通过与钻探结果对比表明,由该方法推测的地壳浅部1... 本文介绍了利用地脉动中的面波信息探测地壳浅部横波速度结构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和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测定相速度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在两个场地的探测实例.通过与钻探结果对比表明,由该方法推测的地壳浅部1—2km深度范围的浅层横波速度结构,对于确定物性差异大的地层界面是有效和可靠的.由于该方法使用的是地脉动噪声中的面波信息,不需要专门的震源,因此具有经济快捷、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 台阵探测技术 空间自相关 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面波方法研究上扬子克拉通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永华 吴庆举 +3 位作者 张瑞青 潘佳铁 张风雪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57-1767,共11页
本文研究采用单台法和双台法提取了穿越上扬子的基阶面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通过对提取的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的1-D SV速度模型显示上扬子块体下地壳S波速度与典型克拉通区域相当,其上地幔顶部80~170 km深处存在... 本文研究采用单台法和双台法提取了穿越上扬子的基阶面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通过对提取的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的1-D SV速度模型显示上扬子块体下地壳S波速度与典型克拉通区域相当,其上地幔顶部80~170 km深处存在高速的岩石圈盖层,较AK135模型要快2%~3%,其岩石圈厚度约为180 km..在上扬子地区,径向各向异性集中分布在300 km以浅的岩石圈与软流圈部分,其中岩石圈部分SH波比SV波波速要快2%~4%,软流圈部分SH波比SV波波速要快3%~5%;Rayleigh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上扬子块体周期为25~45 s(大致相当于30~70 km深度范围内)的Rayleigh波相速度存在1.8%~2.7%不等的方位各向异性,其快波方向介于147°~174°.我们认为上扬子块体径向各向异性集中分布在岩石圈、软流圈部分,且各向异性随深度变化,其岩石圈部分各向异性为大陆克拉通化的遗迹,软流圈部分各向异性与现今板块运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地震各向异性 壳幔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率-波数域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芳 王宝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频率-波数域分析(Frequency-wavenumber analysis,简称F-K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台阵数据处理方法,在地震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介绍F-K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改进的F-K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综述了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 频率-波数域分析(Frequency-wavenumber analysis,简称F-K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台阵数据处理方法,在地震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介绍F-K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改进的F-K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综述了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几种应用,包括检测微弱信号源、分析噪声特征、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台阵设计这4方面;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本文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F-K成像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率-数域分析 微弱信号 噪声 台阵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面波层析技术及其应用
20
作者 周兵 朱介寿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93-103,共11页
该文讨论了用地震面波频散反演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问题。给出一种Tarantola-Backus两步反演法。在反演中引入新的先验协方差函数,使得沿大圆路径积分较为容易;在正演中采用一种改进的Wiggins方法,使其精度高、实用性增强,并讨论... 该文讨论了用地震面波频散反演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问题。给出一种Tarantola-Backus两步反演法。在反演中引入新的先验协方差函数,使得沿大圆路径积分较为容易;在正演中采用一种改进的Wiggins方法,使其精度高、实用性增强,并讨论了方法应用中的数据收集、反演方法参数选择等问题。最后给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