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悠 席瑞洁 +3 位作者 陈鹏飞 史俊芳 戴丽 郝玉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及脉络膜微结构变化在黄斑裂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5/2015-12单眼IMH患者56例5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及脉络膜微结构变化在黄斑裂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5/2015-12单眼IMH患者56例5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12%C3F8气体填充术。晶状体混浊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3、6mo行EDI SD-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下及距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3mm处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结果:术前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为233.43±84.638μm,术后1、3、6mo SFCT分别为242.46±88.199,238.97±89.252,236.71±88.661μm,术后1mo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距中心凹下方3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3mm)术前(170.89±57.040μm)与术后1、3、6mo(179.63±62.941、179.74±65.981、180.80±58.379μm)相比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各个测量时间点的ICT3mm值两两比较无差异。距中心凹下方1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1mm)术前(207.37±67.502μm)与术后1、3、6mo(216.31±80.297、214.54±75.693、205.69±68.697μm)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mo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脉络膜厚度降低可能是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IMH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值变化与位置有关,可能与术中填塞气体的压迫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脉络膜厚度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 玻璃体切割 填塞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秋霞 华山 +1 位作者 齐慧芳 刘斐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应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白内障手术患者76例(76只眼),分为研究组(飞秒激光辅助白... 目的应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白内障手术患者76例(76只眼),分为研究组(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35例35只眼)和对照组(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41例41只眼)。应用EDI-OCT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同时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BCVA)及眼压,并将术前术后及组间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飞秒激光组与超声乳化组术后的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飞秒激光组与超声乳化组各时间点的SFCT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厚,但飞秒激光组SFCT增长值较超声乳化组少,超声乳化组增长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对SFCT的影响小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为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 脉络膜厚度 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在合并NPDR的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伟亮 张薇 邵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36-1541,共6页
目的:对合并NPDR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行后筋膜囊下注射TA,通过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检查对黄斑区术前术后的分析比较,研究曲安奈德对黄斑水肿的干预及预防作用。方法:在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中,... 目的:对合并NPDR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行后筋膜囊下注射TA,通过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检查对黄斑区术前术后的分析比较,研究曲安奈德对黄斑水肿的干预及预防作用。方法:在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中,选取我院合并NPDR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在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后筋膜囊下注射TA 40mg,对照组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术前、术后观察BCVA、IOP、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的BCVA均有差异(P<0.05);术后1wk时,对照组的SFCT比试验组增厚(t=2.165,P<0.05);术后2wk时,两组间CMT、SFCT均有差异(P<0.05);术后1mo时,两组间BCVA、CMT均有差异(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的IOP无差异(P>0.05)。对于术后发生DME,试验组、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11%。结论:NPDR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行后筋膜囊下注射TA,可能对DME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检查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指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沙艳会 李爽 +2 位作者 王薇 王敬敬 王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87-1593,共7页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差异及特点。方法:选取2017-01/12于我院就诊的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68眼作为DR组,同时纳入同期体检的无糖尿病病史健康人群34例34眼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差异及特点。方法:选取2017-01/12于我院就诊的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68眼作为DR组,同时纳入同期体检的无糖尿病病史健康人群34例34眼作为对照组。通过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术(EDI-OCT)获取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CRT),并将黄斑区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黄斑区脉络膜总面积(TCA)、血管区面积(LA)及间质区面积(SA),计算CVI。结果:对照组和DR组受检者TCA(0.53±0.14mm2 vs 0.49±0.15mm2)、LA(0.35±0.09mm2 vs 0.32±0.10mm2)、SA(0.17±0.05mm2 vs 0.17±0.06mm2)及SFCT(347.9±76.9μm vs 325.9±92.9μm)均无差异(P>0.05),但DR组患者CVI明显低于对照组(64.33%±3.25%vs 67.04%±2.46%,P<0.001),二者临界值为63.59%。结论:CVI可以直观反映脉络膜内部结构的变化,较SFCT更加稳定可靠,合并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CVI较健康人群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脉络膜病变 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术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欣 王继红 +1 位作者 褚婷 汪村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入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共96例(192只眼),根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为非DR患者24只眼、非增生期DR患者133...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入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共96例(192只眼),根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为非DR患者24只眼、非增生期DR患者133只眼和增生期非DR患者35只眼,其中非增生期又分为轻度40只眼、中度57只眼和重度36只眼。采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术(EDI-OCT)定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密度、脉络膜总面积和血管区面积,并计算血管指数。结果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比较发现,非增生期和增生期患眼明显低于正常眼(P<0.05),非增生期与增生期、非增生期不同分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厚度、血管密度和血管指数比较发现,非增生期患眼明显低于正常眼,增生期明显低于非增生期(P<0.05),并且非增生期中度患眼明显低于轻度,重度明显低于中度(P<0.05);但是各组间脉络膜总面积和血管区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I-OCT定量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血管密度和血管指数对于评估DR患眼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术 脉络膜厚度 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ves眼病视网膜厚度改变的SD-OCT检测研究
6
作者 姚慧萍 陈雁伟 +3 位作者 蔡家麟 高莎 程瑜 焦秦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观察Graves眼病(G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T)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采集Graves眼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视力、眼压(IOP)、裂隙灯、眼底、眼轴、眼球突出度等检查,并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评分将GO患者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两... 目的观察Graves眼病(G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T)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采集Graves眼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视力、眼压(IOP)、裂隙灯、眼底、眼轴、眼球突出度等检查,并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评分将GO患者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两组。视网膜厚度检查使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设备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非配对t检验对各组患者视网膜厚度、眼压、眼球突出度、眼轴等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6例(132只眼),其中非活动性GO 22例(44只眼),活动性GO 22例(44只眼),对照组22例(44只眼)。活动性GO与对照组、非活动性GO组相比较,眼球突出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比较,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活动性GO的患者的颞侧1 mm,3 mm处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13)。结论活动性GO患者的颞侧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视网膜厚度可作为评估GO患者早期视网膜病变以及疾病活动性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厚度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GRAVES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临床活动度相关性的研究
7
作者 朱妍 吴莹 +1 位作者 蔡骐 宋愈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评估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IV-PMPT)前后临床活动度评分(CAS)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MCT)的关系,以及TAO活动期、非活动期与健康对照组3者之间CMCT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研究对象分... 目的评估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IV-PMPT)前后临床活动度评分(CAS)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MCT)的关系,以及TAO活动期、非活动期与健康对照组3者之间CMCT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活动期TAO,n=13,24只眼),B组(非活动期TAO,n=21,42只眼),C组(健康对照组,n=23,46只眼)。基线水平时比较3组TAO患者CAS、眼球突出程度、眼压和CMCT等。A组采用IV-PMPT治疗,分为12周输液,前6周每周500 mg,后6周每周250 mg,1个疗程总剂量不超过8 g。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评估受试者双眼的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CMCT在基线水平,A组(403.96±40.73)μm与B组(317.31±29.62)μm、C组(304.26±42.26)μm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IV-PMPT治疗后,在第4周时CMCT(369.38±27.53)μm明显下降,第8周(360.08±27.37)μm、第12周(357.67±26.73)μm平缓下降,与基线(403.96±40.73)μm相比各时间点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CAS评分在第4周(2.54±1.18),第8周(2.17±1.43),第12周(1.63±1.56),各时间段数值与基线水平(4.21±0.98)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间段CMCT与CAS呈显著正相关,基线(r=0.769,P<0.05),第4周(r=0.623,P<0.05),第8周(r=0.595,P<0.05),第12周(r=0.497,P<0.05),且基线水平时CAS与CMCT两者之间具有更为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活动期TAO患者CMCT增厚;CMCT与活动期TAO患者的CAS评分存在相性关;CMCT联合CAS评分可以作为TAO患者临床活动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 临床活动度评分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韩雅军 石晶 +3 位作者 谭小波 荆刘一 杨洁 许雪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6-839,共4页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 高度近视 脉络膜厚度 儿童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的深度增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郝昕蕾 金玮 +1 位作者 袁满 杨安怀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为主,伴或不伴其他形式视野缺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振幅及潜伏期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为与视野缺损区一致的振幅降低。影像改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上涉及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的典型三区带状改变和病灶边界特征性AZOOR线,后者以FAF上表现最明显。超广角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周边病变区的检出提供了条件。目前认为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AZOOR的概念、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病因假说和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成像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视觉电生理检查 视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厚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刁莉莉 史雪辉 +1 位作者 张丛 姚宁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测量不同阶段无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的厚度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105只... 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测量不同阶段无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的厚度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105只眼),以40例(40只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5只眼、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0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只眼。使用SD-OCT测量4组受检者mRNFL、GCL及IPL的厚度,根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比较4组受检者mRNFL、GCL及IPL的厚度变化。结果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GCL厚度分别为(37.50±4.39)μm、(36.24±5.87)μm、(37.46±5.32)μm,与对照组(42.08±4.43)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方、鼻侧、下方区域明显变薄;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IPL厚度分别为(31.48±3.70)μm、(30.70±4.40)μm、(31.09±3.89)μm,与对照组(34.29±3.46)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方、鼻侧区域明显变薄;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mRNFL厚度分别为(26.18±3.33)μm、(26.37±4.29)μm、(26.50±3.89)μm,与对照组(27.20±3.47)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NPDR组、PDR组组间两两比较,mRNFL、GCL及IPL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GCL、IPL变薄现象,甚至在可见的DR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神经节细胞层 内丛状层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炎和抗VEGF治疗后SD-OCT生物标志物的观察
11
作者 毕双双 戴馨 +2 位作者 崔京卫 平继花 辛贺贺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抗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患者视功能和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菏泽医... 目的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抗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患者视功能和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确诊的RVOME患者106例(106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植入剂治疗。在基线和首次治疗后12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SDOCT的生物标志物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BCVA、SDOCT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SDOCT生物标志物均显著改善(均P<0.01),在12个月时B组患者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降度改善明显优于A组,治疗后B组患者视网膜内高反射灶(HRFs)数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球结膜下出血、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24例患者出现眼压升高,明显高于A组。结论抗炎和抗VEGF治疗对RVOME均有效,BCVA和SDOCT生物标志物均有改善,在改善SRD方面,抗炎治疗优于抗VEGF治疗,在HRFs的数量上,抗炎和抗VEGF治疗之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生物标志物 抗炎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