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晓培 许晶 +3 位作者 宋凡 韩杰 胡志云 梁战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结果①TIA组32例(78%)患者有颈内动脉狭窄,以颅外段狭窄居多。其中严重狭窄21例(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②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小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③8例一过性黑患者出现于颈内动脉狭窄组,且均为重度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可能是频发TIA的主要病因。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频发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过性黑可能预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频发TIA 动眼神经麻痹 重度狭窄 持续时间 TIA患者 临床特点 狭窄程度 患者症状 对照组 一过性 相关性 颅外段 黑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普宁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金冬梅 宋琦 《护理研究》 2004年第3期424-426,共3页
关键词 海普宁 药物治疗 护理 副反应 频发短暂性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造影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强利 卜豪英 +4 位作者 蔡丹灵 陈屏 任丹凤 祝小辉 段晓晓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经...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经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TIA的青年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18~45岁,平均(32.6±2.3)岁。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可以有效完成cTCD、cTTE、cTEE检查。结果:(1)三种检查方法在Valsalva状态下PFO右向左分流筛出率均高于静息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A组与对照组分别配合Valsalva动作PFO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cTEE为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金标准”,cTCD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AUC:0.595,敏感度100%、特异度95.83%,误诊5例;cTTE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AUC:0.585,敏感度93.75%、特异度98.33%,误诊2例,P<0.05;(4)三种检查方法对PFO半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D、cTTE诊断PFO分级与cTEE测量的左、右心房侧卵圆孔开口处内径呈正向强相关性,与隧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三种声学造影配合Valsalva动作可有效提高PFO的检出率,TIA患者相对健康人有较高的PFO患病率,cTCD可作为PFO的初筛工具,cTTE对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分级具有一定的优势,cTEE作为PFO的“金标准”,有效排除肺内型右向左分流。因此利用三种声学造影配合Valsalva动作可提高TIA患者PFO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 被引量:2
4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编写组 +2 位作者 王拥军 许杰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0-451,共12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TIA疾病负担沉重。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评估患者LDL-C不达标的原因,制订进一步治疗策略、监测频率以提高达标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加强医务工作者对IS及TIA疾病长期管理... 中国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TIA疾病负担沉重。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评估患者LDL-C不达标的原因,制订进一步治疗策略、监测频率以提高达标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加强医务工作者对IS及TIA疾病长期管理及监测的认识,规范长期血脂管理临床实践,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组织相关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专家,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经多轮专家意见收集和研讨,拟定本科学声明。本科学声明对IS及TIA患者长期血脂管理、长期血脂监测及重点患者血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升IS及TIA患者的长期血脂管理临床规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缺血发作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管理 科学声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血管事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耀忠 胡斌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14-115,共2页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 (DF 5 2 1)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5 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DF 5 2 1观察组 (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2 2例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2 4h及 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为 75 %和 10 0 ...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 (DF 5 2 1)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5 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DF 5 2 1观察组 (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2 2例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2 4h及 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为 75 %和 10 0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6 3 %和77 2 % ,随访一年观察组 4例再次TIA发作 ,2例发生脑梗死 ,分别为 14 2 %和 7 1% ,对照组有 9例TIA发作 ,6例发生脑梗死 ,分别为 40 %和 2 7 2 %。【结论】DF 5 2 1治疗TIAs疗效是显著的 ,且起效快 ,复发率低 ,安全性高 ,远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精纯克栓酶 频发短暂性缺血发作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特征和治疗 被引量:25
7
作者 倪俊 高山 +6 位作者 崔丽英 徐蔚海 王含 刘彩燕 陈琳 彭斌 王建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4-348,I0005,共6页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抖动 短暂性缺血发作 颅内动脉 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2
8
作者 徐方元 陈爽 +7 位作者 关颖 叶春梅 秦少华 徐瑛 王建民 陈晓荣 韩云学 叶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缺血发作 短暂性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齐亚超 肖向建 +3 位作者 段瑞生 岳月红 靳玮 闫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16-3418,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28例,将其中合并TIA者49例作为观察组,无TIA者7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28例,将其中合并TIA者49例作为观察组,无TIA者7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分级;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预后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TIA有助于减少继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耐受缺血有关;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梗死 纤维蛋白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轻型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解龙昌 殷建瑞 蒲蜀湘 杨新光 何毅华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较少。我们将对此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于发病后第3个月及第18个月各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结果共209例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共24例(11.5%)出现了认知功能显著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比数比OR=0.869,P=0.021),心房纤颤(OR=5.950,P=0.001)、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OR=5.179,P=0.020)是TIA/轻型卒中患者中远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IA/轻型卒中的患者有必要对其认知功能进行随访,对于有心房纤颤及颅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关注其认知功能变化,加强随访,必要时尽早给予干预治疗措施,以减少其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认知功能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及其预测因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红兵 洪华 +5 位作者 刘刚 张爱武 张健 邢世会 谭双全 曾进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62-467,共6页
目的:调查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长期卒中复发风险及其预测因子。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或TIA(发病2周内)312例患者资料,... 目的:调查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长期卒中复发风险及其预测因子。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或TIA(发病2周内)312例患者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发病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发病第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以调查卒中复发情况。运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全体患者的卒中累积复发率。失访患者的最后联系时间作为删失数据被纳入分析。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检测可能与卒中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和性别),选择Log-rank检验结果P≤0.1的变量纳入多变量回归分析方程。结果312例患者中,缺血性卒中294例,TIA18例。平均随访(34&#177;19)个月,34例患者出现卒中复发,其中缺血性卒中23例、TIA 7例和脑出血4例。发病后1、3和6年的卒中累积复发率分别是6.2%、10.3%和16.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RR=2.159,95%CI:1.048~4.447,P =0.037)和心源性栓塞(RR =2.869,95%CI:1.119~7.357,P =0.028)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6年卒中复发风险不高,但第1年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高血压和心源性栓塞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发作 短暂性 青年 复发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婷 郭大静 +1 位作者 赵建农 方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512-2515,共4页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全脑CTP,CTP检查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全脑CTP,CTP检查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像,分析TIA患者的CTP和CT血管造影(CTA)表现。结果 40例TIA患者有36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58处异常灌注区。异常灌注区表现为TTP和MTT明显延长,CBF有轻度降低,CBV轻度增高或基本正常。异常灌注区和健侧镜像区TTP值、MTT值和C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40例TIA患者有32例发现有血管狭窄,2例闭塞,6例正常。结论全脑CTP可以实现对TIA的全面评价,在TIA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多中心检查登记研究设计方案 被引量:11
13
作者 贾凌云 华扬 +18 位作者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1-284,共4页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病死原因,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缺血 颅内外动脉病变 血管超声 多中心登记研究 设计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勇填 林珮仪 +1 位作者 林绍鹏 刘国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3-1515,共3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作用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TIA的患者。采用疏血通+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收集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脂、空腹血糖、颈动...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作用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TIA的患者。采用疏血通+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收集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脂、空腹血糖、颈动脉彩超等临床资料。出院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至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结果: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总有效率达91.30%(42/46),随访发现治愈或有效42例中复发TIA或发生脑卒中5例,发生率为11.90%。治疗6个月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明显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疗效好,且可降低TIA的复发和脑卒中发生率,可能与降低LDL-C和TG水平、缩小IMT和斑块面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疏血通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脂蛋白(a)和D-二聚体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艳敏 李慎贤 +3 位作者 毕国荣 彭扬 李慧 何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6-28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3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3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TIA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TIA各组Lp(a)与D-二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Lp(a)和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脂蛋白(a)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晓红 吴玉芙 +2 位作者 臧婷臻 王浩然 潘克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16-3919,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并对颈动脉受累情况、斑块类型及其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8.5%(100/113)〕、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0.8%(80/113)〕均高于对照组〔45.5%(25/55)和29.1%(16/55)〕(χ2值分别为3.211和9.002;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分别为21例(26.2%)、24例(30.0%)、22例(27.5%)以及13例(16.3%)。(2)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3例(82.3%)、13例(23.6%)颈动脉多支血管存在斑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5)。(3)两组斑块类型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以硬斑块为主(54块,占52.9%),观察组以软斑块为主(307块,占42.5%)。观察组中,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主要出现在颈总动脉(CCA)中(152块,占49.6%),而硬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129块,占46.9%)。结论 MDCTA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CCA多出现软斑块;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发TI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洁 区腾飞 +6 位作者 蒲蜀湘 解龙昌 殷建瑞 何毅华 杨新光 姚海燕 高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9-615,共7页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 目的脑萎缩是卒中后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探索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同部位脑萎缩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卒中后痴呆发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集患者一般危险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完成头颅MRI和/或头颅CT扫描及半定量测定,包括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量、额叶萎缩、顶叶萎缩、颞中叶萎缩及广泛脑萎缩的程度。结果共519例卒中及TIA患者完成4种脑萎缩的测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女性(比数比OR=2.447,P=0.007)、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414,P=0.027)是额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病史(OR=2.224,P=0.024)是顶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OR=2.58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112,P=0.007)及腔隙性脑梗塞病灶数(OR=1.158,P=0.042)是颞中叶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2.109,P=0.001)、心房纤颤(OR=1.934,P=0.015)、脑白质变性评分(OR=1.098,P=0.002)是广泛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腔隙性脑梗塞数及脑白质变性是卒中及TIA患者脑萎缩的危险因素,可对对上述高危人群尽早干预,减小此类患者发生痴呆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短暂性缺血发作 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韧 赵桂梅 +2 位作者 崔丽颖 张轩 张希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确定TIA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评估DSA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病例组中有脑梗死亚组和无脑梗死亚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DSA检查发现TIA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达80.26%(61/76),根据DSA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佳。结论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异常、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TIA具有相关性,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可依据DSA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短暂性缺血发作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振洲 任力杰 +4 位作者 邵玉凤 陈胜华 秦豫 关晓韵 吴欣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缺血发作 短暂性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宏顺 王志红 +1 位作者 芮汉臣 夏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88-1391,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2χ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TIA后50例(42.0%)患者在TIA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ABCD2评分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高于30d(0.697)。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TIA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23.7%,30d脑梗死发生率44.7%,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分别为0%和17.6%,前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梗死 ABCD^2评分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