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后面部再塑形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洋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7-393,共7页
目的:评估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术后面部不对称的自然转归。方法:2010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的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
目的:评估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术后面部不对称的自然转归。方法:2010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的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14岁(8.1±3.2岁)。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冠状面侧凸角、局部后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等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颅骨正位X线片标记眶外侧点、颧弓点、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面部正面像照片标记眼裂外眦点、软组织颧弓点、软组织鼻尖点、软组织下颌角点、软组织颏结节点,分别测量两侧以上各标志点距离面中线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非对称率。结果:16例患者固定节段为5~10个(7.8±1.2个),术后随访24~49个月(33.3±8.7个月)。术后患者局部侧凸角、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头颅正位X线片上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6.12±1.13)%、(8.73±5.53)%、(25.80±10.41)%,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0±0.66)%、(1.32±0.35)%、(5.52±1.38)%,均得到了显著性改善(P<0.05);眶外侧点和颧弓点非对称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5%,位于正常范围内。面部正面像照片上颧弓点、下颌角点、颏结节点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10.41±4.38)%、(16.63±5.32)%、(46.82±13.30)%,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8±0.91)%、(4.38±3.83)%、(8.72±4.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眼裂外眦点非对称率为(3.83±0.96)%,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26±0.38)%,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手术可改善局部侧凸畸形、恢复头-颈-肩平衡,进而在患儿随访过程中其面部不对称性可获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
侧
凸
颈胸段/上胸段侧凸
半椎体切除
面部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后面部再塑形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洋
史本龙
朱泽章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邱勇
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7-393,共7页
基金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资金资助项(YKK16119)
江苏省333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6-Ⅲ-0114)
文摘
目的:评估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术后面部不对称的自然转归。方法:2010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的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14岁(8.1±3.2岁)。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冠状面侧凸角、局部后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等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颅骨正位X线片标记眶外侧点、颧弓点、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面部正面像照片标记眼裂外眦点、软组织颧弓点、软组织鼻尖点、软组织下颌角点、软组织颏结节点,分别测量两侧以上各标志点距离面中线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非对称率。结果:16例患者固定节段为5~10个(7.8±1.2个),术后随访24~49个月(33.3±8.7个月)。术后患者局部侧凸角、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头颅正位X线片上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6.12±1.13)%、(8.73±5.53)%、(25.80±10.41)%,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0±0.66)%、(1.32±0.35)%、(5.52±1.38)%,均得到了显著性改善(P<0.05);眶外侧点和颧弓点非对称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5%,位于正常范围内。面部正面像照片上颧弓点、下颌角点、颏结节点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10.41±4.38)%、(16.63±5.32)%、(46.82±13.30)%,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8±0.91)%、(4.38±3.83)%、(8.72±4.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眼裂外眦点非对称率为(3.83±0.96)%,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26±0.38)%,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手术可改善局部侧凸畸形、恢复头-颈-肩平衡,进而在患儿随访过程中其面部不对称性可获得改善。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
侧
凸
颈胸段/上胸段侧凸
半椎体切除
面部不对称
Keywords
Congenital scoliosis
Cervicothoracic/upper thoracic scoliosis
Hemivertebra resection
Facial asymmetry
分类号
R682.1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后面部再塑形
李洋
史本龙
朱泽章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