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朱清广 房敏 +3 位作者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周楠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颈肌 手法 骨科 牵引术 力学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肌训练在散打中的重要作用与训练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凤虎 《山东体育科技》 2005年第4期7-8,共2页
对颈肌训练在散打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认为加强颈部肌肉的训练,能提高头部的抗击打能力,使头部更加灵活,能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有利于近身摔法中身体的整体发力。提出了颈肌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 散打 颈肌训练 抗击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颈肌”一例
3
作者 赵启超 卢健仁 王永祥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3期177-177,共1页
“锁颈肌”在人类是较罕见的颈部异常肌肉,目前我们未见有文献报导。1984年我们在一具65岁男性(身长167 cm)尸体左侧颈部解剖中见到此肌。根据该肌的位置,起止认定为“锁颈肌”。下面仅按其状态、走行报告如下:此肌呈长带状,中、下段被... “锁颈肌”在人类是较罕见的颈部异常肌肉,目前我们未见有文献报导。1984年我们在一具65岁男性(身长167 cm)尸体左侧颈部解剖中见到此肌。根据该肌的位置,起止认定为“锁颈肌”。下面仅按其状态、走行报告如下:此肌呈长带状,中、下段被颈阔肌覆盖,上段被胸锁乳突肌覆盖,前上部与颈动脉鞘相邻,深面紧贴肩胛提肌。肌长12.3 cm,中部宽1.3 cm,中部厚0.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肌 横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治疗颈肌筋膜痛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李明波 杨强 陈晓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4期165-166,182,共3页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颈肌筋膜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6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颈肌筋膜痛的患者56例实行小针刀疗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颈肌筋膜痛病的各类型疼痛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0%以上,总有效率为94.64%。结论颈肌...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颈肌筋膜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6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颈肌筋膜痛的患者56例实行小针刀疗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颈肌筋膜痛病的各类型疼痛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0%以上,总有效率为94.64%。结论颈肌筋膜痛病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小针刀治疗疗效显著,可做为该病治疗的一项特殊疗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颈肌筋膜痛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罐配合理筋手法治疗颈肌筋膜炎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启明 沈先波 《中国民间疗法》 2008年第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颈肌筋膜炎 手法治疗 走罐治疗 理筋法 肩部疼痛 颈肌筋膜痛 中医正骨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支晗莉 王枫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1期60-63,共4页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为一种方便有效、快速检查患者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和球囊功能的客观评价技术,能为患者在前庭康复训练时提供客观依据。随着对cVEMP检查技术的不断统一和完善,以及机制的深入了解,cVEMP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为一种方便有效、快速检查患者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和球囊功能的客观评价技术,能为患者在前庭康复训练时提供客观依据。随着对cVEMP检查技术的不断统一和完善,以及机制的深入了解,cVEMP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目前,cVEMP在前庭神经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疾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肌前庭诱发源性电位 球囊功能 影响因素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手法在颈肌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苏良喜 王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9期1441-1443,共3页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随着对颈椎肌肉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变了我们对颈肌的传统认识。中医手法作为颈椎病治疗的常用方法,治疗中常发现颈椎病症状、体征的缓解与临床影...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随着对颈椎肌肉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变了我们对颈肌的传统认识。中医手法作为颈椎病治疗的常用方法,治疗中常发现颈椎病症状、体征的缓解与临床影像学不同步的现象,该现象可通过手法对颈肌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来解释。本研究介绍有关中医手法对颈肌康复作用的研究概况,以期提高手法对颈椎肌肉生理、病理及功能康复作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手法 颈肌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颈肌型颈椎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浩浩 杨利学 《现代中医药》 CAS 2017年第5期84-86,共3页
"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素问》,文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 "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素问》,文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因此,预防和保健在今天已经上升为医学的主流,这也恰恰回归于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思想。本文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治未病"理论将颈肌型颈椎病的防治概括为提早预防,有病早治,瘥后防复等三个层面,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颈肌椎病 预防治疗 应用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颈肌筋膜炎80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建 刘二红 罗广生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第10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颈肌筋膜炎 综合疗法 治疗 筋膜综合征 纤维质炎 无菌性炎症 风寒湿邪 纤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理疗联合颈肌功能锻炼改善颈椎失稳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10
作者 黄凯彬 朱东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9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理疗联合颈肌功能锻炼改善颈椎失稳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牵引、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缓解疼痛。对照组45例颈肌功能锻炼,分俯卧伸颈、仰卧曲颈动力肌锻炼,坐位... [目的]观察针刺理疗联合颈肌功能锻炼改善颈椎失稳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牵引、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缓解疼痛。对照组45例颈肌功能锻炼,分俯卧伸颈、仰卧曲颈动力肌锻炼,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抱颈后伸和双手对抗前额进行稳定肌锻炼。治疗组47例针刺,取两侧风池和颈夹脊穴,配肩外俞、天宗、秉风、手三里等穴位,得气留针20min;理疗,中频治疗仪将敷料置于患处皮肤,导头放于纱垫上,30min/次;颈肌功能锻炼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复发率、中医评分量表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4%。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5.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理疗联合颈肌功能锻炼改善颈椎失稳,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失稳 椎病 针刺 理疗 颈肌功能锻炼 复发率 中医评分量表积分 中医药治疗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联合中药外用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28例
11
作者 方芳 胡恩庆 +2 位作者 王佳佳 孙安达 张晓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优化推拿法联合中药外敷、药酒外涂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法治疗,观察组采取优化推拿法(直推“颈部五线法”为君,捏、... 目的观察优化推拿法联合中药外敷、药酒外涂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法治疗,观察组采取优化推拿法(直推“颈部五线法”为君,捏、捻、拿、拨患侧胸锁乳突肌为臣,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为佐,长按阳陵泉、膈俞、膻中、足三里为使)联合中药外敷、药酒外涂。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儿颈部歪斜角度、患侧被动旋转角度、健侧被动侧屈角度、颜面部差值,采用二维超声测量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厚度差值及肌肉弹性值差值,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降低两侧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厚度差值、肌肉弹性值差值和颈部歪斜角度、颜面部差值,升高患侧被动旋转角度、健侧被动侧屈角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推拿法联合中药外敷、药酒外涂对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性斜 小儿推拿 中药外敷 药酒外涂 肉厚度 肉弹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后伸肌肌容积及颈椎矢状位参数评价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剑晖 冯家琪 +1 位作者 曾鹏程 周光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7期100-104,共5页
目的基于颈后伸肌肌容积及颈椎矢状位参数评价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1—8月收治的5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浮针治疗,治疗前后行颈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侧位X线检查。采用影像... 目的基于颈后伸肌肌容积及颈椎矢状位参数评价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1—8月收治的5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浮针治疗,治疗前后行颈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侧位X线检查。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MRI轴向图像上C 3~7上终板的浅伸肌面积(SEA)和深伸肌面积(DEA)。测量并分析DEA与相应的颈椎体面积(CBA)之比。比较治疗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颈后伸肌肌容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后伸肌肌容积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和颈椎功能(JOA)评分及疗效的关系。结果相比治疗前,治疗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差异显著,C 2~7 SVA和C 7 S明显减小,而C 0~2 Cobb角和C 2~7 Cobb角均明显增大。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DEA/CBA比值明显增加,其中,差异最为显著的指标为C 3、C 4、C 5;C 3水平DEA/CBA比值与C 2~7 SVA(r=-0.380)和C 7 S呈弱负相关(r=-0.322),且C 4水平DEA/CBA比值与C 2~7 SVA、C 7 S呈中度负相关(r=-0.489,r=-0.477)。SEA/CBA比值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呈无或极弱相关。颈后伸肌肌容积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与JOA评分、疗效均呈正的强或中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颈后伸肌肌容积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与JOA评分、疗效均呈正的强或中相关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浮针 后伸容积 椎矢状位参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阵针灸对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锋 王立平 金钰钧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矩阵针灸对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方法:将70例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矩阵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患者按规定方法针刺后留针40 min,共治疗10次。于针刺第0、2、4、8周分别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 目的:观察矩阵针灸对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方法:将70例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矩阵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患者按规定方法针刺后留针40 min,共治疗10次。于针刺第0、2、4、8周分别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弥漫性疼痛指数(widespread pain index,WPI)及中文版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和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矩阵针刺组WPI和BAI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4周后,矩阵针刺组BDI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矩阵针灸能有效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焦虑和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炎 疼痛 焦虑 抑郁 矩阵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应用进展
14
作者 段蓓蕾 王林娥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06-408,448,共4页
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s)起源于球囊,通过前庭下神经传入中枢,导致同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反映前庭颈反射通路的完整性及同侧球囊功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球囊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s)起源于球囊,通过前庭下神经传入中枢,导致同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反映前庭颈反射通路的完整性及同侧球囊功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球囊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本文对cVEMPs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病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cVEMPs特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前庭诱发源性电位 球囊功能 感音神经性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军 齐越峰 孙树椿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肌肉的肌张力明显高于对侧及正常组 ,模型组受牵拉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及正常组。结论 颈椎两侧肌肉平衡状态失调可使受牵拉侧颈部肌肉痉挛 ,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肌 椎动脉供血不足 肉侠衡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刺激声坐姿下颈部及眼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分析
16
作者 赵苗苗 邵薏汀 金晓杰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声在坐姿下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特征,提供各波潜伏期及振幅等参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分别用500 Hz短纯音(tone-burst)及500 Hz线性调频脉冲音(CE-chirp)两种刺...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声在坐姿下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特征,提供各波潜伏期及振幅等参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分别用500 Hz短纯音(tone-burst)及500 Hz线性调频脉冲音(CE-chirp)两种刺激声对21名(男11人,女10人)听力正常且无耳蜗及前庭系统疾病的青年人(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3.95±3.29岁)进行VEMPs测试,测试起始强度为110 dB nHL,以5 dB为步阶测试至阈值,记录各强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刺激声坐姿下诱发的cVEMP及oVEMP阈值分别为tone-burst cVEMP 85.00±6.10 dB nHL,CE-chirp cVEMP 84.63±4.99 dB nHL;tone-burst oVEMP 83.38±6.54 dB nHL,CE-chirp oVEMP 82.50±6.20 dB nHL。两种刺激声测得的各强度p1潜伏期、n1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5),p1-n1波间期、p1-n1振幅、双侧不对称性、双侧振幅比、双侧对称系数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坐姿下正常青年人两种刺激声给声强度100 dB nHL时VEMPs的引出率均为100%,500 Hz线性调频脉冲音可作为VEMPs测试的刺激声应用于临床,评估椭圆囊和球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前庭诱发源性电位 眼部前庭诱发源性电位 线性调频脉冲音 短纯音 坐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敏 汪建军 汪顺富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95-1599,共5页
目的:运用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我院就诊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的联合治... 目的:运用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我院就诊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的联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儿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效果。结果:纳入研究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共42例,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1月—6月组痊愈率为81.82%,6月—12月组痊愈率为75%,>12个月组痊愈率为0.00%,不同年龄段患儿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1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痊愈15例,痊愈率71.43%,对照组21例患儿8例痊愈,痊愈率38.10%,结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通过推拿弹拨手法结合家庭康复护理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痊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而且年龄越小,痊愈率就越高,值得我们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弹拨手法 家庭康复护理 小儿 先天性性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临床应用观察
18
作者 苏微微 俞红梅 +1 位作者 李秀萍 李海强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6期64-68,共5页
目的观察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甲状腺癌(TC)40例的效果。方法80例T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侧颈组采用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正中组采用经颈正中入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 目的观察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甲状腺癌(TC)40例的效果。方法80例T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侧颈组采用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正中组采用经颈正中入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正中组比较,侧颈组手术时间短(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侧颈组切口满意度调查中25例为满意,9例感觉一般,6例切口不满意;正中组切口满意度调查中14例为满意,20例感觉一般,6例切口不满意;两组术后切口满意度比较,P<0.05。侧颈组颈部牵拉感调查中4例感觉明显,21例感觉一般,15例感觉不明显;正中组颈部牵拉感调查中13例感觉明显,18例感觉一般,9例感觉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颈部牵拉感比较,P<0.05。侧颈组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正中组出现声音嘶哑3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乳糜漏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结论经侧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TC效果较好,较颈正中入路手术时间短,切口满意度高,颈部牵拉感好,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经侧胸锁乳突前缘径路 正中入路 甲状腺癌根治术 甲状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流行病学特征的多中心调查与研究
19
作者 温壮飞 林野 +1 位作者 倪世强 李莉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23-26,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CMT临床分型与孕期、宫内情况等相关风险因素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预防CMT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定安县妇幼保健院以及万宁...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CMT临床分型与孕期、宫内情况等相关风险因素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预防CMT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定安县妇幼保健院以及万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确诊的CMT患儿。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370例CMT患儿。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资料、孕期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资料。采2用χ检验分析CMT与相关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完成370例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姿势型285例(77.0%),肿块型50例(13.5%),肌紧张型35例(9.5%)。母亲的习惯睡姿、胎儿宫内情况以及患儿诊断时特征是CMT临床分型的影响因素(χ^(2)=13.962、22.262、16.105,P均<0.05)。而性别、母亲是否有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出生体重与CMT的临床分型无关。与姿势型CMT相比,母亲习惯右侧卧位患儿表现为肿块型CMT和肌紧张型CMT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紧张型CMT患儿与姿势型CMT患儿相比,存在面部不对称伴斜头情况的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胎位不正的患儿以肿块型CMT为主,分娩时有脐带绕颈的患儿以姿势型和肌紧张型CMT为主。结论:孕期的生活方式、胎儿宫内情况及出生时头面部特征可能是影响CMT临床分型的相关因素。未来提倡关注上述因素来减少CM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性斜 临床分型 横断面研究 海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对肌性斜颈模型兔胸锁乳突肌中calpain-1、CD45、MMP-2、TIMP-2蛋白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高国莉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应用肌性斜颈兔动物模型,探讨针刀治疗肌性斜颈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无水酒精注射制备动物肌性斜颈兔子模型后,选取模型兔子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按摩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各组对应治疗,治疗2个月后各组分别... 目的:应用肌性斜颈兔动物模型,探讨针刀治疗肌性斜颈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无水酒精注射制备动物肌性斜颈兔子模型后,选取模型兔子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按摩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各组对应治疗,治疗2个月后各组分别取部分胸锁乳突肌制作标本,免疫组化法观察钙蛋白酶1(calpain-1)、分化抗原决定簇45(CD45)、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在各组肌纤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实验动物明显出现颈部活动受限、斜颈、头颈不对称症状,而治疗结束后,针刀组和按摩组实验动物颈部活动受限改善,无明显头颈不对称症状。calpain-1、CD45、TIMP-2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按摩组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按摩组下调(P<0.01);与针刀组比较,按摩组上调(P<0.01)。MMP-2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按摩组上调(P<0.05)。结论:针刀治疗肌性斜颈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calpain-1、CD45、TIMP-2表达,增加MM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斜 胸锁乳突 动物模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 分化抗原决定簇45 钙蛋白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