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越 刘玉梅 +3 位作者 华扬 刘然 李娜 凌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颈动脉重构指数(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侧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在首都医科大学宣...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颈动脉重构指数(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侧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拟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85例。根据有无临床缺血症状,将185例患者分为症状组(104例)和无症状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排除参数共线性后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RI用于预测发生临床缺血事件的诊断价值。结果(1)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年龄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男性比例高于无症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96/104)比80.2%(65/81),P<0.05]。(2)症状组颈动脉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50.0(28.3,62.8)cm/s比60.0(44.5,74.5)cm/s]、舒张期末流速[23.0(14.0,30.0)cm/s比29.0(21.5,33.5)cm/s]、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74±21)cm/s比(85±21)cm/s]、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流速[(39±11)cm/s比(42±10)cm/s]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颈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10.3(6.1,16.6)比7.2(5.0,11.8)]、CRI[1.82(1.65,2.08)比1.64(1.51,1.80)]、低回声斑块发生率[83.7%(87/104)比37.0%(30/81)]及溃疡型斑块发生率[27.9%(29/104)比7.4%(6/81)]均高于无症状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I越大(OR=12.43,95%CI:2.85~54.25,P<0.01)、溃疡型斑块(OR=4.04,95%CI:1.40~11.62,P<0.05)及低回声斑块(OR=5.54,95%CI:2.65~11.58,P<0.01)是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性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经ROC曲线分析,CRI=1.74是预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最佳截断值(AUC=0.714,95%CI:0.64~0.79,P<0.05),其特异度为69.1%,敏感度为65.4%。结论CRI、溃疡型斑块及低回声斑块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事件的风险,可尝试用CRI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事件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重度硬化性狭窄 动脉重构指数 斑块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临床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与单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2
作者 华先平 杨勇 陈平英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或单药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CAS患者214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72例,瑞舒伐他汀组71例,联合组71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正常者60例作...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或单药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CAS患者214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72例,瑞舒伐他汀组71例,联合组71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正常者60例作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瑞舒伐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qn,联合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所有观察对象均低脂肪饮食,CAS患者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IMT、斑块数目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结果①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阿司匹林组血清hs-CRP、MMP-9均明显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和联合组HDL-C明显增高(P<0.05),TC、TG、LDL-C、hs-CRP、MMP-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②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组HDL-C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TC、TG、LDL-C、hs-CRP、MMP-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联合组hs-CRP、MMP-9及颈动脉IMT均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均有抗CAS作用,瑞舒伐他汀优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协同作用,机制与调脂、抗血小板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司匹林 硬化 动脉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评估颈椎旋转手法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宝烽 冯梓誉 +2 位作者 雷舒扬 廖启铭 陈奕历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4-691,共8页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shear stress,FSS)、最大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斑块壁应力(plaque wall stress,PWS)、壁面拉应力(wall tensile stress,WTS)和壁面压强(wall pressure,WP)等力学参数。结果在颈动脉16%拉伸形变下,斑块最大WSS为40.54 Pa,此处斑块可能表皮损伤;最大PWS为66.16 kPa,远小于斑块破裂阈值;内部纤维帽最大WTS和最大应变分别为156.75 kPa和0.56,大于破裂应变范围,能达到断裂临界值;管腔最大WTS为1040.30 kPa,已接近中膜破裂阈值,可能会引起血管损伤。结论颈椎旋转至生理极限位后,颈动脉拉伸可能造成斑块表皮组织破坏导致脱落,斑块内部会形成损伤、溃疡和出血以及血管损伤,影响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颈部疾病患者中应谨慎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手法前对斑块进行FSI评估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性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粥样硬化 斑块 椎旋转手法 流固耦合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孙强 郝文莉 +1 位作者 邢惠娟 刘晓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474-147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6.67%、35.89%,对照组分别为79.48%、56.41%,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6个月、12个月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12月后血脂中TC、L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快速降低LDL-C、T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普罗布考 动脉易损硬化斑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运刚 吴世秀 巩法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相关性。方法 对 16 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 ,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 6 0例为对照组。结果 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目的 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相关性。方法 对 16 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 ,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 6 0例为对照组。结果 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TIA患者颈内动脉的IMT值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成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大动脉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关研究 彩色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40例 被引量:5
6
作者 贾震雷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7期88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20 mg,qn,同时加尼莫地平40 mg,tid;对照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20 mg,qn,6个月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20 mg,qn,同时加尼莫地平40 mg,tid;对照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20 mg,qn,6个月为1个疗程。记录服药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尼莫地平 硬化斑块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