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NP—470对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彭利伟 李金荣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检测TNP— 4 70对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台盼蓝排斥法、生长曲线测定法及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NP— 4 70对GNM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1) 0 .0 5~ 2 5 μg·mL-1的TNP— 4 70对GNM... 目的 :检测TNP— 4 70对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台盼蓝排斥法、生长曲线测定法及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NP— 4 70对GNM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1) 0 .0 5~ 2 5 μg·mL-1的TNP— 4 70对GNM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 ,TNP— 4 70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0 .5 μg·mL-1。 2 )TNP— 4 70与平阳霉素合用 ,对GNM细胞的抑制率较单用TNP— 4 70或平阳霉素提高。结论 :TNP— 4 70可抑制GNM细胞的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P-470 人口腔鳞 颈淋巴结转移癌 细胞系 抑制作用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结转移癌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
2
作者 张萍 邰旭辉 +1 位作者 徐振明 桑月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3期67-68,共2页
目的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为该类型手术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1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8例因颈淋巴结转移癌而行颈动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对颈动脉切除患者的护理重点包括术前体外... 目的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为该类型手术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1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8例因颈淋巴结转移癌而行颈动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对颈动脉切除患者的护理重点包括术前体外颈动脉压迫训练,术中颈动脉阻断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全过程的心理护理。结论良好的全程针对性护理对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切除 颈淋巴结转移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癌VEGF-C表达及癌周淋巴管增殖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唐海阔 黄洪章 +2 位作者 潘朝斌 王建广 侯劲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增殖和分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舌鳞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C在22例舌鳞癌中的表达、酶组织化学法显示癌周淋巴管并结合图像分析和医学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 [目的]探讨淋巴管增殖和分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舌鳞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C在22例舌鳞癌中的表达、酶组织化学法显示癌周淋巴管并结合图像分析和医学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表达阳性病例的癌周淋巴管各参数高于VEGF-C表达阴性病例(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和淋巴管各参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VEGF-C表达和癌周淋巴管正相关,对舌鳞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颈淋巴结转移癌 淋巴管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4
作者 陶船思博 董凡 +1 位作者 王佃灿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共7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及术前常规临床检查结果,如体格检查和增强CT,并在术前对受试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根据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金标准,计算红外热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9.0%,符合率为71.6%,阳性预测值为64.9%,阴性预测值为78.4%。红外热成像与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并联试验的灵敏度为8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7.6%。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纳入术前临床检查,可以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口腔鳞状细胞 颈淋巴结转移癌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鳃裂囊肿为特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附106例成人侧颈部囊性肿块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丁加根 曾永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0-471,共2页
关键词 鳃裂囊肿 诊断 治疗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原发灶与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上皮型钙黏附蛋白和β-链接素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梁玉莹 黎静 +1 位作者 王卓才 赖日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509-3511,共3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1)22例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0.9%)显著低于22例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63.6%)(P<0.05);(2)β-catenin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86.4%,90.9%),未显示有差异性(P>0.05);(3)原发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表达的E-Cadherin呈正相关(r=0.676,P<0.01);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1)在鼻咽癌组织中,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E-Cadherin的表达下调。(2)因某些原因积聚于细胞内的β-catenin可能在协同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起作用。(3)在肿瘤侵袭转移的过程中,E-Cadherin与β-catenin之间可能通过某些细胞信号通路连接进而相互调节,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CADHERIN基因 Β-CATENIN基因 原发灶 自身淋巴结转移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5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小妹 朱晓霞 张军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531-353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CU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纳入15例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治的CCU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全纽CCUP患者中男13例,女2例,鳞癌11例,腺癌1例,低分化癌2例,...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CU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纳入15例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治的CCU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全纽CCUP患者中男13例,女2例,鳞癌11例,腺癌1例,低分化癌2例,淋巴上皮样癌1例.全组初治年龄25。71岁。单侧颈部包块14例,双侧颈部包块1例。颈部淋巴结分区:Ⅰ区2例(8%)。Ⅱ区14例(54%),Ⅲ区6例(23%),Ⅳ区4例(15%);分期:N1 4例(26.7%),N2 9例(60.0%),N3 2例(13.3%)。手术治疗14例,放射治疗7例,化疗11例。随访6—50个月,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2例,进展2例,总体有效率为86.7%。全组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30%,中位总生存期为30.4个月;全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9%、19.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4个月;出现原发灶2例;死亡11例。结论:CCU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国内其局部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较国外低.结合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原发灶不明 CCU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被引量:5
8
作者 贺伟 谢汝明 周新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2-214,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确诊的 4 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与 13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确诊的 4 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与 13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扫描的形态 ,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分为五型 ,以Ⅲ型 (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 ,周围脂肪层闭塞 ,5 3.4 % )及Ⅳ型 (大于 2cm的大单房 ,4 4.5 % )最多见 ,其中单纯型 2 8例 ,混合型 17例。增强CT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 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 ,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结核 诊断 CT表现 增强扫描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治疗失败原因和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彭汉伟 曾宗渊 +6 位作者 陈福进 崔念基 魏茂文 郭朱明 伍国号 张诠 杨安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800-803,共4页
目的:分析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primarycervicalmetastaticcarcinoma,UPCMC)的治疗方法和失败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探讨111例UPCMC的临床资料、治疗和转归,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组的颈部控制率、原发灶治疗失败率及远期生... 目的:分析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primarycervicalmetastaticcarcinoma,UPCMC)的治疗方法和失败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探讨111例UPCMC的临床资料、治疗和转归,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组的颈部控制率、原发灶治疗失败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全组原发灶出现率为10.8%(12/111),颈部控制率为36.9%,5年生存率为41.4%;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颈部控制情况、N分期、原发灶控制情况;颈部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N分期与是否全颈放疗。结论:UPCMC应以放疗为主,部分放疗不敏感的N1、N2病例可采取放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颈部以全颈放疗为佳;对潜在原发灶的治疗推荐采取选择性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结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 放射治疗 外科手术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