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颈浅神经丛阻滞法在颈部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小京 常业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666-666,共1页
关键词 改良颈浅神经丛阻滞 部手术 麻醉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辅助定位颈浅神经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林莉 蒋鑫 +1 位作者 罗仕元 罗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锁骨手术患者,经超声和经皮电刺激确认耳大神经后,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超声引导组和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每组50... 目的评价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锁骨手术患者,经超声和经皮电刺激确认耳大神经后,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超声引导组和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每组50例。采用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常规超声引导组经常规穿刺点即胸锁乳突肌后缘(从锁骨头附着点至乳突最突出点)中点穿刺行神经阻滞;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穿刺前测量相关形态学数据,超声引导下经耳大神经穿刺点穿刺行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评估阻滞效果,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患者引出耳大神经阳性反应的平均电刺激电流强度为(1.1±0.3)mA,从开始扫查至完成耳大神经穿刺点标记的平均时间为(30.5±8.2)s。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中有94.0%(47/50)的患者穿刺点与常规穿刺点重合或位于其尾侧,仅3例位于常规穿刺点头侧,两点平均相距(1.27±0.84)cm。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阻滞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组[98.0%(49/50)vs 78.0%(39/50),P<0.05],且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起效更快。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24 h,各有1例患者在阻滞后出现声音嘶哑,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耳大神经 颈浅神经丛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椎旁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高嵩 田文华 +1 位作者 周卫民 刘立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ml和10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ml和6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史惠静 邹最 +3 位作者 李永华 蒋鑫 陈巍 袁红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术室后或颈浅丛神经阻滞前(T0-B)、颈浅丛神经阻滞后(T_(0-L))、诱导后(T_1)、切皮时刻(T_2)、动脉剥离时刻(T_3)、颈动脉阻断时刻(T_4)、颈动脉开放时刻(T_5)、术后2 h(T_6)的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及心率)和脑氧饱和度;术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 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的收缩压在T_2、T_3时间点较T1时间点升高(P<0.01),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_2时间点也均较T1时间点升高(P<0.01)。除术侧T_4时间点,两组双侧脑氧饱和度在其他时刻均较T_(0-B)时间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复合全麻组的麻醉药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两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EA中,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状态,并减少了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浸润麻醉在锁骨钢板内固定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春亮 刘奇 +2 位作者 桂敏 王晶 刁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2-503,共2页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其中70%8--0%发生在锁骨中段[1,2]。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为神经阻滞麻醉,有研究表明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3,4],但在锁骨钢板内固定...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其中70%8--0%发生在锁骨中段[1,2]。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为神经阻滞麻醉,有研究表明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3,4],但在锁骨钢板内固定取出时是否也为最佳选择却少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切口浸润麻醉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内固定方式 浸润麻醉 锁骨中段 骨折内固定术 联合切口 神经 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汪树东 韩明明 +3 位作者 王松 康芳 王胜 李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S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30例。S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采用QoR-40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 d的QoR-40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术后恢复质量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高位硬膜外加浅颈丛神经阻滞在颈部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国亭 刘玉惠 +3 位作者 王春亭 聂守才 李云杰 王西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连续高位硬膜外 神经阻滞 部手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17
8
作者 付佳 吕红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3日—2017年7月23日在北京丰台医院治疗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3日—2017年7月23日在北京丰台医院治疗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使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将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围术期(麻醉前、切皮时及骨折复位)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心率(H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麻醉优良率为93.33%,明显较对照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存在较大差异,试验组麻醉前、切皮时及骨折复位的SBP、HR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肌间沟臂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麻醉效果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过敏样反应一例
9
作者 王东梅 孙松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62-762,共1页
患者,女,50岁,ASAⅠ级。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选择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既往无药行过敏史。术前30min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患者入室后输注复方乳酸钠液。常规无创监测SBP、DBP、MAP、HR、RR、SpO2及... 患者,女,50岁,ASAⅠ级。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选择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既往无药行过敏史。术前30min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患者入室后输注复方乳酸钠液。常规无创监测SBP、DBP、MAP、HR、RR、SpO2及ECG。采用两点法行颈丛神经阻滞。用7号针头分别在两侧C3、C4横突旁注射0.375%罗哌卡因4ml和3ml,又以0.375%罗哌卡因6ml行颈浅神经丛阻滞。操作过程患者无不适表现。注药后约10min患者上胸部出现较密集红色斑块,HR增快至130次/分,BP升高至151/90mmHg,SpO2 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过敏样反应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结节性甲状腺肿 颈浅神经丛阻滞 神经阻滞 肌肉注射 SP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