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短波理疗配合颈部静力性运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1
作者 赵丹 曹倩倩 谢静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799-1801,1923,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应用超短波理疗配合颈部静力性运动对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及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为研究...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应用超短波理疗配合颈部静力性运动对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及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术后颈部静力性运动,研究组45例在此基础上增加超短波理疗。5 d后,采用日本庆应大学整形外科的轴性症状评分评估两组患者轴性症状,采用专用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采用颈椎侧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ner,CT)检查两组患者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肩痛、肩部僵硬、疼痛、颈后僵硬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C2椎前软组织厚度、C3椎前软组织厚度、C4椎前软组织厚度、C5椎前软组织厚度、C6椎前软组织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左侧侧屈活动度、右侧侧屈活动度、前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理疗配合颈部静力性运动能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融合术后患者轴性症状,改善颈椎活动度及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在临床中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波理疗 颈部静力性运动 神经根型颈椎 颈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达惠 徐晓曦 代群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究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吞咽困难(DYS)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前路颈椎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DYS分为DYS组(28例)与... 目的探究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吞咽困难(DYS)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前路颈椎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DYS分为DYS组(28例)与非DYS组(74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内固定器、术中出血量和脊椎病类型等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DY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吸烟史、手术节段及合并糖尿病均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手术时间>3h、有吸烟史及合并糖尿病均为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DY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女性、手术时间>3h、有吸烟史及合并糖尿病均为前路颈椎融合术后发生DYS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对行前路颈椎融合术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融合术 吞咽困难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磊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自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行颈椎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中筛选出124例进行研究,平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 目的:分析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自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行颈椎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中筛选出124例进行研究,平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比两组的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颈部活动度、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术后7 d、术后30 d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的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术后30 d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的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术后30 d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在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方面疗效确切,能增加颈部软组织张力和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 颈椎融合术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陆骞 周国顺 +1 位作者 蒋雪生 詹碧永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3期431-433,共3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3例行ACDF术;B组27例行A...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3例行ACDF术;B组27例行ACC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出现内植入物并发症,A组未出现。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按Hilibrand影像学标准,A组邻近节段发病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比较,ACCF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改善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较差,有内固定失败现象,有较高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融合术 减压术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赵波 秦杰 +2 位作者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钱瑜 刘欢 +3 位作者 赵中晶 赵磊 杜巨豹 陈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6期834-838,共5页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决策干预 颈椎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预后 预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柳达 贾长青 +3 位作者 许晓军 梁峰 巴根 付勤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部与周边终板保留颈椎前路融合术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叶澄宇 章允刚 +3 位作者 滕红林 杨胜武 谭军 贾连顺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处理终板的方法对颈椎前路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的恢复和维持以及骨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2 9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去除中央终板、保留周边终板 (A组 )和保留全部...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处理终板的方法对颈椎前路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的恢复和维持以及骨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2 9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去除中央终板、保留周边终板 (A组 )和保留全部终板、未行中央终板去除 (B组 )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两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生理曲度的维持及椎间融合率及骨融合速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维持 ,融合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但是A组的椎间融合速度明显快于B组。两组全部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愈合时间A组为 10 (8~ 14 )周 ,B组为 12 (10~ 2 2 )周。结论 :植骨块沉陷是导致术后椎间融合高度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地去除部分中央终板对内植物或植骨块的承受轴向应力的影响不大 ,同时能促进植骨块的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终板保留 颈椎前路融合术 全部终板保留 生理曲度 颈椎 颈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非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被引量:3
9
作者 聂林 侯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 手术治疗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手术 椎管减压术 功能丧失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奇 郭卫春 +1 位作者 代国 邱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DCI组(24例)和ACDF组(36例)。临床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颈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N)和上肢疼痛评分(VAS-A),颈部疼痛与残疾量表(NPA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影像学结果包括: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OM)、颈椎整体角度(C_(2~7)Cobb角)结果。结果 DCI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CDF组(P<0.05)。DCI组和ACDF组术后临床疗效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VAS-N、VAS-A、NPAD评分和EQ-5D评分:两组术后3、12个月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ACDF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DCI组术后12个月较ACDF组减小(P<0.05)。ACDF组术后3个月C_(2~7)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与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DCI能有效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与ACDF相比,能更好地保护脊柱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椎 邻近节段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家有 郑楚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534-535,共2页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植骨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72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2
作者 孟媛 宋淑香 万宪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2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体会 围手术期护理 治疗 颈椎骨折脱位 围术期护理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冬妮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1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行ACDF患者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行ACDF患者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加速ACDF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住院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DL-乳酸融合器对山羊颈椎C_(3~4)节段椎间融合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君 柴明祥 +2 位作者 路坦 孙晓辉 贾金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聚DL-乳酸融合器(PDLLA cage)在山羊颈椎C3-4节段椎间融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均分为PDLLA cage组、钛合金cage组、自体髂骨组和正常对照组。切除前三组山羊的C3-4椎间盘,分别植入PDLLA cage、钛合金cage和... 目的观察聚DL-乳酸融合器(PDLLA cage)在山羊颈椎C3-4节段椎间融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均分为PDLLA cage组、钛合金cage组、自体髂骨组和正常对照组。切除前三组山羊的C3-4椎间盘,分别植入PDLLA cage、钛合金cage和自体三面皮质髂骨。于术后12周,处死所有动物,取C3-4颈椎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加载系统的非破坏弹性法测定标本的生物力学,计算1、2、3、4 N·m逐级加载纯力矩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后的角位移变化、刚度及活动范围(ROM)。结果 1-4 N·m逐级加载,PDLLA cage组与钛合金cage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角位移与正常对照组、自体髂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屈时,在3、4N·m负荷PDLLA cage组与钛合金组角位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旋转和侧屈时,PDLLA cage组及钛合金cage组较自体髂骨组、正常对照组刚度增加(P均〈0.05)。PDLLA cage组及钛合金cage组较正常对照组各向量运动的ROM减小(P均〈0.05);侧屈时PDLLA cage组ROM高于钛合金cage组(P〈0.05)。结论PDLLA cage生物相容性好,可为山羊颈椎椎间融合提供较好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聚DL-乳酸融合 颈椎融合术 生物力学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椎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雷 李宜照 +1 位作者 赵秀文 李康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2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4~5、C5~6椎间盘完整、椎间融合两个模型组,将压力传感器置入C6~7关节突关节内,在模型上分级施...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4~5、C5~6椎间盘完整、椎间融合两个模型组,将压力传感器置入C6~7关节突关节内,在模型上分级施加载荷,测量轴向、侧弯、前屈和后伸加载载荷下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侧弯、前屈和后伸加载下,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4~5、C5~6椎间融合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高(P均〈0.05)。结论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或退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关节突 关节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兴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8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脂肪浸润水平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功能评分的影响
17
作者 林自力 詹洋 +2 位作者 郑萍 刘文革 翁绳健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了解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椎旁肌脂肪浸润水平同术后疼痛和功能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行单节段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目的了解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椎旁肌脂肪浸润水平同术后疼痛和功能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行单节段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7例,通过术前颈椎核磁共振图像测量椎旁肌表面积,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功能区肌肉比例同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值相关(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单节段ACDF,功能区肌肉比例同术后VAS评分相关,同术后NDI改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神经根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临床疗效分析
18
作者 邱序忠 周安令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9期35-36,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辅助健骨提高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效果的研究
19
作者 任森 夏英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价术后使用金天格胶囊辅助健骨治疗对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ACF)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ACF 73例,患者均施行了颈椎前路间盘切除(25例)或椎体切除(48例)钢板固定、钛网植入植骨融合术,采用随机数字表,36例纳入研究组(使用金天格胶囊... 目的评价术后使用金天格胶囊辅助健骨治疗对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ACF)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ACF 73例,患者均施行了颈椎前路间盘切除(25例)或椎体切除(48例)钢板固定、钛网植入植骨融合术,采用随机数字表,36例纳入研究组(使用金天格胶囊辅助术后健骨治疗),3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仅常规使用钙剂健骨)。术后连续健骨治疗16个月,随访复查X光平片、CT检查评定颈椎手术节段融合效果,同时使用VAS评分评定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程度。结果研究组植骨融合率(94.4%)高于对照组(86.5%),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后轴性症状VAS评分分别为(1.54±0.61)、(3.04±0.39)分,P<0.01。结论联合应用金天格胶囊能很好缓解ACF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程度,同时提高ACF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金天格胶囊 融合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柏寒 郑柏 +3 位作者 黄栋 辛兵 郭开今 刘永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100-103,共4页
目的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5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零切迹颈前路... 目的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5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组(A组,25例)和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组(B组,2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功能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以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时间点JOA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ROI-C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手术相近,但它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ROI-C 钛板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