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文军 周江南 +1 位作者 梁秋发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3-385,共3页
目的 :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 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C2 ~T1 ) ,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 (FSU)的试验模型 :正常颈椎 ,椎间盘髓核全切 ,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 目的 :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 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C2 ~T1 ) ,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 (FSU)的试验模型 :正常颈椎 ,椎间盘髓核全切 ,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 (ROM)的改变情况。并摄片了解人工髓核植入前后脊柱试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与髓核切除组比较 ,人工髓核植入或椎间植骨后 ,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减少 (P <0 .0 1)。人工髓核植入组与椎间植骨组相比较 ,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动态影像学资料显示 ,人工髓核置入后 ,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都得以恢复。结论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入能较好地恢复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有助于脊椎生理曲线的恢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失稳脊柱节段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 人工 生物力学 解剖学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2
作者 张宝珍 赵庆豪 +5 位作者 毛唯韬 姜铁斌 郑志扬 陈天宇 黎庆初 刘则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4-490,共7页
目的:探讨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25~68岁(47.0... 目的:探讨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25~68岁(47.0±11.9岁);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C3/42例,C4/56例,C5/612例,C6/74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椎前软组织水肿情况;术前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颈椎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颈肩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4~123min(66.6±20.8min);手术切口长度2.5~3cm(2.6±0.2cm);术中出血量5~50mL(19.6±12.6mL);术后引流量0~60mL(13.5±18.8mL);术后住院时间3~8d(5.1±1.6d)。术后未观察到颈椎皮下血肿及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复查未发现显著椎前软组织水肿。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2例,优良率100%(24/24)。结论: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软质内镜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邓方跃 刘尚礼 +3 位作者 郑召民 黄东生 李春海 郭家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4-667,671,共5页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5例,L5S116例;病程...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5例,L5S116例;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19例经后侧手术入路,2例经腰大肌的前外侧入路;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4例,PR925型1例,PW525型2例,PW725型1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由术前61%改善为术后1年的17%,VAS评分则由8.2分降为2.8分.早期有2例假体发生移位,引起神经受压症状而再次手术.临床优良率达90.5%.结论:人工髓核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人工 椎间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亮 瞿东滨 +2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对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单枚PDN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将术后平均随访24、36、48个月的57例...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对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单枚PDN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将术后平均随访24、36、48个月的57例患者分为A组(23例)、B组(22例)、C组(12例),观察各组术后的主观症状、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ROM)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并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除C组2例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A组术后第24个月手术节段平均ROM为15.2°,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4.2%;B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5°,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C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7%,第48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8%。结论:单枚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尚不能有效保持椎间隙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人工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小切口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6-1000,共5页
目的:分析前路经小切口行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4年9月共行前路L4/5单间隙PDN置换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8.4岁。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前路经小切口行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4年9月共行前路L4/5单间隙PDN置换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8.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假体位置、手术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0~89个月,平均73.6±8.3个月,腿痛与腰痛VAS、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ROM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有显著性减少(P<0.05)。随访过程中无假体脱入椎管、移位和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MacNab优良率为83.3%,MRI T2加权像显示手术节段椎体终板均出现Modic改变。结论:通过前路小切口进行PDN置换可有效防止假体脱入椎管,长期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但手术节段终板损伤较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 人工置换术 小切口 疗效 远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随访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会成 胡明 马远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7期627-628,共2页
目的通过随访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8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均为单间隙病变,手术节段为L4~5 10例,L5~S1 6例,随访28~32月,平均30月。... 目的通过随访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8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均为单间隙病变,手术节段为L4~5 10例,L5~S1 6例,随访28~32月,平均30月。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物理检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MPQ)调查、目测类比法(VAS)和即时疼痛强度(PPI),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腰椎MRI检查,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对比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6例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随访时1例假体移位,1例假体脱出,5例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丢失,1例出现终板塌陷。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但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置换术 随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42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山 刘吉祥 +3 位作者 任洪波 祁红辉 侯林 李慧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74-375,共2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42例行前路显微镜下手术减压后椎间植Bryan人工椎间盘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20例)和功能康复训练组(22例),于术后2周及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42例行前路显微镜下手术减压后椎间植Bryan人工椎间盘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20例)和功能康复训练组(22例),于术后2周及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后2周,但功能康复训练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加强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卉 杨晓霞 +2 位作者 喻姣花 罗凯燕 刘国辉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24-25,共2页
对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12个月,优6例,良2例。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人工假体置换术 患者 椎间盘突出症 置换治疗 心理护理 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手术成功 康复护理 早期实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9
9
作者 宋卿鹏 田伟 +4 位作者 何达 韩骁 张宁 王晋超 李祖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椎 Bryan人工椎间盘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10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1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颈椎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周非非 赵衍斌 +3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因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临床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被引量:25
12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4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刘忠军 周方 刘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的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的差异,假体上下终板的相互位置关系,假体轴线与原来椎间隙轴线的对应关系。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上下终板间的活动以及假体前后缘有无钙化或骨化。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5.5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假体松动、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有42个假体(28.97%)的前后径小于椎体的前后径;颈椎中立位时有23个假体(15.86%)的上下终板的前缘或者后缘过于接近,影响置换节段的前屈或后伸;有32个假体(22.07%)的轴线与原有椎间隙的轴线不一致,向头侧或尾侧旋转。上述问题绝大部分出现在开展此手术早期的病例。3例共4个置换假体(2.76%)在术后1年内出现假体周围融合,2例在椎体的前缘,1例在椎体的后缘。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但实施该手术需要经历一定的学习曲线,应当重视出现的相关问题,缩短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孙宇 赵衍斌 +3 位作者 周非非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人工椎间盘 随访 疗效 磁共振成像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征 王岩 +2 位作者 张雪松 肖嵩华 陆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5月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其中28例合并有神经根型表现。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5月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其中28例合并有神经根型表现。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围手术期出现食道漏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3例,经处理均痊愈。随访3 ̄18个月,超过6个月的共计56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7分(7 ̄13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4分(14 ̄17分);置换节段前后活动范围平均5.7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52°和3.48°;颈椎(C3 ̄C7)活动度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农鲁明 周栋 徐南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7-571,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贡雯韵 袁文 +1 位作者 侯洋 刘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贾长青 姚强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6,共2页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或total disc arthrophsty)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该项技术在欧洲应用已超过8年,世界范围内行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或total disc arthrophsty)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该项技术在欧洲应用已超过8年,世界范围内行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的病例数量超过万例。国内自2003年引入并应用该项技术,目前,已有逾千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其与人工髋、膝关节设计理念相仿之处在于:同样具有保留关节(即颈椎椎间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不尽相同之处在于:其更重要的使命是要防止既往由于颈椎椎体间融合所造成的相邻节段发生过早退变。然而。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上述功用迄今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人们对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指征始终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disc 椎体间融合 融合技术 颈椎前路 外科领域 病例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椎管减压手术体会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家美 徐新华 +2 位作者 夏正东 唐尚权 徐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38-4039,共2页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已被广泛应用,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加快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及由此引起的症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缓解颈椎病...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已被广泛应用,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加快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及由此引起的症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缓解颈椎病症状、体征,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减缓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椎管减压手术 神经根型颈椎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邻节段 颈椎前路融合 继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耀 刘屹林 +4 位作者 王利民 谭洪宇 王卫东 廖文胜 鲍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68-872,共5页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单节段置换41例(C3/4 2例,C4/5 17例,C5/6 21例,C6/7 1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和C5/6 1例,C5/6和C6/7 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的JOA评分、NDI、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8.2±0.7、35.3±4.7、6.8±1.1和6.5±1.2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4.7±0.4、16.2±3.4、1.3±0.8和1.8±0.9分(P均<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为7.97°±4.49°,末次随访时为9.15°±3.8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人工椎间盘活动良好,无塌陷或移位,随访期间未见邻近节段明显退变,2例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异位骨化形成。结论: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