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4
1
作者 权正学 欧云生 +1 位作者 王因希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 11例,...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 11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DCS) 8例及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2例,术后2周及三月门诊随访时评分,三组病例评分均明显提高,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效果确实,并发症少,出血少,对颈椎的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狭窄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术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30例分析
2
作者 邵林 林欣 +1 位作者 王国文 麻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 被引量:4
3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5 位作者 陈育岳 葛苏 倪菱 张双 欧阳北平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7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7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21例。患者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下颈椎椎管狭窄原因包括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枕颈部疼痛程度,测量手术前后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ower cervical sagittal diameter,LCSD)。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和CT评价内固定情况、寰枢椎复位状态、植骨融合情况及椎板成形稳定性。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清创后治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及枕颈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及LCS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随访12~45个月(24.9±9.2个月),随访期间X线片、CT示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寰枢椎脱位无复发,无"再关门"发生,所有患者在术后3~12个月(7.0±2.7个月)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可复性 颈椎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 联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华燕 尚显文 刘日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依据影像及临床表现确诊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按X线分型:3例为连续型,2例为节段型,2例为混合型,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规C3 ̄C7减压,...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依据影像及临床表现确诊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按X线分型:3例为连续型,2例为节段型,2例为混合型,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规C3 ̄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术前和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例出现脑脊液漏,均经漏口缝合、取头低脚高位、局部加压等处理痊愈,无硬膜外血肿脊髓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2个月内发生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1.5 ̄3年,平均18.5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2% ̄87.5%(优2例,良4例,可1例),无一例复发。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通过扩大椎管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骨症 颈椎椎管狭窄 单开门 椎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管扩大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程黎明 贾连顺 +5 位作者 蔡宣松 俞光荣 梅炯 黄本才 朱川海 郑本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撑开的安全性和椎管扩大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下颈椎(C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前路椎体开槽撑开过程,分别施加80、120、160 N荷载,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线弹性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应变特...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撑开的安全性和椎管扩大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下颈椎(C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前路椎体开槽撑开过程,分别施加80、120、160 N荷载,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线弹性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应变特征,并重建颈椎应变的截面轮廓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5有效应力主要集中在椎板近棘突处,椎板内外壁主应力方向不同。应变后椎管面积增加率最大,集中在椎管中央和侧方;壁椎管内壁径增加率最小,160 N载荷下椎管内壁的变形率为1.77%。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撑开可扩大椎管,有效减小椎管内压应力,并提示在一分限度内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管扩大 三维有限元 研究 安全性 有效性 颈椎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2]。但是,传统的单开门术由于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造成破坏,术后出现明显的颈部轴性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疗效[3、4]。为了减少对后方结构的损伤引起相关的并发症,1991年日本学者大岛义彦等[5]报告了保留一侧附着在棘突上的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我院骨科自2006年开始,对日本学者报告的术式进行了改良。现就我院开展的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做一简介,供广大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型颈椎 颈椎椎管狭窄 临床随访观察 肌肉韧带复合体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后路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颈椎病命名的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佐伦 刘立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6-206,共1页
关键词 颈椎 命名 分类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椎管狭窄 钩椎关节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