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少群 祁冀 +3 位作者 张磊 景亚军 陈奕力 李义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测3组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最大应变、最大载荷和生理性弹性模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最大应变比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小24.87%、52.09%;实验组最大载荷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21、3.47倍;实验组生理性弹性模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1.60、1.89倍。结论相对正常颈动脉而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会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而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会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最好避免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颈动脉 粥样斑块期 应力 应变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梅凌 李义凯 +1 位作者 付小勇 王华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18,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扳动方向 主动旋转 被动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2 位作者 江晓兵 余伟波 梁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70-14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 体位 位移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评估颈椎旋转手法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宝烽 冯梓誉 +2 位作者 雷舒扬 廖启铭 陈奕历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4-691,共8页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shear stress,FSS)、最大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斑块壁应力(plaque wall stress,PWS)、壁面拉应力(wall tensile stress,WTS)和壁面压强(wall pressure,WP)等力学参数。结果在颈动脉16%拉伸形变下,斑块最大WSS为40.54 Pa,此处斑块可能表皮损伤;最大PWS为66.16 kPa,远小于斑块破裂阈值;内部纤维帽最大WTS和最大应变分别为156.75 kPa和0.56,大于破裂应变范围,能达到断裂临界值;管腔最大WTS为1040.30 kPa,已接近中膜破裂阈值,可能会引起血管损伤。结论颈椎旋转至生理极限位后,颈动脉拉伸可能造成斑块表皮组织破坏导致脱落,斑块内部会形成损伤、溃疡和出血以及血管损伤,影响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颈部疾病患者中应谨慎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手法前对斑块进行FSI评估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性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粥样硬化 斑块 颈椎旋转手法 流固耦合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被引量:51
5
作者 朱立国 冯敏山 +3 位作者 毕方杉 钟红刚 于杰 王尚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3-676,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在体 生物力学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 被引量:11
6
作者 邬黎平 陈曦 +2 位作者 樊继宏 焦培峰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颈椎CT片基础上逐步重建C3/4~C6/7颈椎模型并网格化。将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分解后的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模型内在应力的变化。... 目的研究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颈椎CT片基础上逐步重建C3/4~C6/7颈椎模型并网格化。将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分解后的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模型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拔伸过程,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呈由大减少再增大的趋势,应力主要在C3/4关节突关节;拇指向左推C4棘突过程中,C4棘突的左下部、根部、棘突左侧根部与椎弓根结合处先后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为9.627kPa;颈椎向右旋转40°的过程中,C3~6双侧关节突关节,C4~6的椎弓、棘突根部、二者结合处及椎体侧方等都先后出现应力集中,右侧C3/4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为363.6kPa。颈椎快速返回中立位,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均快速减少。结论颈椎拔伸旋转手法下的颈椎有其独特的应力变化规律。关节突关节在颈椎活动中承受主要应力。右旋40°时模型所受压力最大,但不会损伤正常颈椎骨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有限元 颈椎旋转手法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为主治疗踝关节扭伤45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苏航 周红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