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侯铁胜 傅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 内固定 钢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椎后路侧块内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梁裕 龚耀成 +1 位作者 郑涛 曹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在治疗颈椎伤病中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42例。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 近期随访结果满意。颈椎疾患,Nurick评分平均改善2.3级;颈椎外...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在治疗颈椎伤病中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42例。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 近期随访结果满意。颈椎疾患,Nurick评分平均改善2.3级;颈椎外伤,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9级。结论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侧块内固定 疗效 治疗 评价 颈椎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影像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康猛 宋振全 +3 位作者 潘冬生 李晋江 许嘉媛 杨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9-804,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2例),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2... 目的:分析影响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2例),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21~80岁,平均56.9±12.0岁,收集病程、压迫节段、术前/术后1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Cobb角、压迫节段内致压物最大径、有效颈椎管率、平均压迫率、脊髓横切面积、脊髓椎管占有率以及术后脊髓漂移距离、JOA改善率等相关资料。根据JOA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改善率≥50%)58例和预后非优良组(改善率<50%)14例。运用单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参数等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选取尤登指数最大的数值作为划界值,明确预后相关因素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优良组术前Cobb角12.81°±4.27°,有效颈椎管率(33.71±9.87)%,脊髓漂移距离3.38±0.62mm,致压物最大径3.83±0.83mm,脊髓椎管占有率(64.02±7.74)%,与预后非优良组术前Cobb角9.68°±4.00°,有效颈椎管率(22.86±8.78)%,脊髓漂移距离2.13±0.75mm,致压物最大径5.38±1.01mm,脊髓椎管占有率(69.21±9.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相关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脊髓型颈椎病预后主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致压物最大径诊断临界值为4.950mm(曲线下面积为0.875);脊髓漂移距离诊断临界值为2.625mm(曲线下面积为0.897)。结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当致压物最大径超过4.950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较差,术后脊髓漂移距离低于2.625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 影像学参数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