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钢板整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黎明 徐杰 +5 位作者 姚京东 荆珏华 沈海琦 侯明夫 桂鉴超 曾逸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钢板整合椎间融合器 治疗 脊髓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长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张瑛凯 夏阔 +3 位作者 王厚磊 王京 周嘉琦 赵明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62,共7页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60岁)病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24例)或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B组,18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颈椎各方向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和颈椎前凸角。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上肢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颈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及颈椎前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切口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上肢VAS、术后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颈椎前凸角的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长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相比,可避免术后吞咽困难,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颈椎 零切迹融合器 颈椎前路手术 吞咽困难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3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融合器 颈椎前路盘切除融合 颈椎 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颈椎自锁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 被引量:3
4
作者 谭远超 刘峻 +1 位作者 张恩忠 邵诗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6-126,共1页
关键词 前路颈椎 自锁钢板 融合器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颈椎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盘切除融合 颈椎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应用零切迹系统或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林宏衡 方志超 +4 位作者 梁梓杨 张嘉锐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162,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时,两模型C5椎体应力最小(ZP固定模型为7.36Mpa,CP固定模型为2.01Mpa);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4/5、C5/6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均大于CP固定模型。结论:相较于CP固定,ACDF术中应用ZP固定对手术节段的限制更小,手术节段ROM更高、微运动更多,融合器及中间椎体应力更大,术后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甚至中间椎体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前路盘切除融合 zero-profile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器 三维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双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零切迹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宏衡 招文华 +5 位作者 翁汭 颜先伟 王晓文 任辉 梁德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因颈椎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两节段ACDF应用4钉ZP或CP固定治疗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27例采用ZP固定(Z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7~80岁(53.0±9.9岁);30例采用CP固定(CP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57.4±12.4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随访期间中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BMI、L1~L4 BMD、随访时间、术前NDI和JOA评分、术前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JOA评分、轴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14);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P组NDI、轴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ZP组(P<0.05)。末次随访时ZP组颈椎整体曲度丢失和手术节段曲度丢失均明显大于CP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ZP组出现4例中间椎体塌陷,而CP组未出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双节段ACDF中,相对于应用ZP固定融合,应用CP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避免固定节段中间椎体塌陷,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颈椎盘切除融合 双节段 零切迹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器 体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宁 何百祥 +3 位作者 鲍刚 廉民学 李传坤 廉海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7,186,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宗余 姜为民 +4 位作者 李雪峰 汪恒 史金辉 陈洁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 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淳德 孙浩林 +4 位作者 刘宪义 李宏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 ̄2006年3月对13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连续3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使用JOA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测量并统计术前、术后1周...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 ̄2006年3月对13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连续3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使用JOA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测量并统计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前柱高度;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椎间融合器沉降和移位、邻近节段有无退变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颈椎曲度D值比术前增加3.3±2.9mm(P<0.01),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前增加4.2±2.7mm(P<0.01);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0分;随访12 ̄59个月,平均3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D值比术后1周减少1.1±1.9mm(P>0.05);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后1周减少1.8±2.4mm(P<0.05);手术节段融合率为91.7%;椎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35.9%;未发现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结论: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患 多节段 前路减压 植骨融合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s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会民 刘海鹰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535,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 融合器 颈椎盘突出症 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重建的初期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建伟 权正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e/polyamide 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n-HA/PA66颈椎融合器植...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e/polyamide 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n-HA/PA66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46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评价手术节段植骨融合率、塌陷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Odom’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Odom’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良率80%。46例患者在术后6月时获得100%植骨融合率,未发现1例患者塌陷;椎间曲度由术前(2.29±3.04)°矫正到(8.04±3.06)°,术前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6.58±2.35)°,平均丢失角度为(1.45±1.96)°;术后6个月平均椎间隙高度(7.76±0.55)mm,较术前(4.40±1.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发现椎间隙高度(7.36±0.59)mm,丢失高度(0.41±0.28)mm。结论:n-HA/PA66颈椎融合器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重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的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 颈椎前路手术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鹏飞 谢雁春 +2 位作者 张昊聪 项良碧 于海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29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6岁(54.2±6.9岁);手...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29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6岁(54.2±6.9岁);手术节段:C3/4 3例,C4/5 9例,C5/6 17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颈椎CT平扫数据导入Aquarius i Ntuition Viewer 4.4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测量层面,运用软件所带测量工具对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孔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椎间孔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对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同一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统计。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上对角线和下对角线分别为5.55±0.81mm、5.64±1.00mm、5.48±0.95mm和6.11±0.99mm、5.91±1.02mm、6.07±1.02mm,术后分别5.49±0.92mm、5.73±0.94mm、5.45±0.81mm和6.04±1.06mm、6.06±0.96mm、6.01±1.01mm,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为8.70±1.08mm、9.60±0.98mm、9.20±1.0mm和0.35±0.08cm^2、0.41±0.12cm^2、0.36±0.09cm^2;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是9.35±1.02mm、9.02±1.15mm、8.62±1.08mm和0.38±0.08cm^2、0.39±0.12cm^2、0.34±0.09cm^2。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大(P<0.05),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可以增大手术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减小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ROI-C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国 吴建峰 黄稳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吸烟史及骨密度检查结果。在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整体曲度(cervical alignment,CA)、融合节段角度(segmental angle,SA)、椎间隙前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间隙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将随访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后即刻比较,ADH或PDH丢失>2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分入沉降(subsidence)组(S组,22例),并记录沉降的部位;≤2mm分入未沉降(nonsubsidence)组(N组,61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以上参数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使用χ2检验计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进行评价。结果: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发生率为26.5%(22/83),其中陷入椎体前方终板者占63.6%(14/22)。S组、N组年龄分别为59.86±12.11岁、52.77±10.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性别、吸烟史、手术节段和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术前的CA、SA、ADH分别为-0.800°±5.637°、0.432°±2.162°和3.768±1.210mm,N组分别为4.893°±5.718°、1.198°±1.826°和5.066±1.2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1和P〈0.001),两组的P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A和年龄是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P=0.014和P=0.038)。根据术前CA情况将患者分为术前CA后凸(CA<0°)和前凸(CA≥0°)组,根据术前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χ2检验显示术前CA后凸和60岁以上病例ROI-C沉降概率分别比前凸和60岁以下病例高12.5倍和4.5倍(LR=12.529,P〈0.001;LR=4.454,P=0.030)。结论:术前CA后凸和年龄60岁以上是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选择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应考虑这两项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盘切除减压融合 融合器 沉降 颈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平衡随访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华 吴迪 +3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信丽丽 李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2-348,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平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行单节段ACDF手术的6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实验... 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平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行单节段ACDF手术的6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实验组30例应用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对照组30例应用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平均住院日、各阶段随访的VAS、JOA评分和相关影像参数,评估疗效和矢状位平衡。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76.1±5.7)min和术中出血量(33.7±6.5)mL,均少于对照组的(85.5±6.5)min和(45.3±5.8)m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4.8±2.3)分、(7.7±1.5)分和(5.1±2.1)分、(8.0±1.6)分,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5.5±1.3)分、(1.0±0.6)分和(14.3±1.5)分、(1.8±0.7)分,两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组间对比末次随访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各影像参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的影像参数与本组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椎间高度分别为(6.8±1.3)mm、(5.7±1.4)mm,椎间角度分别为(7.3±1.3)°、(6.0±1.4)°,C_(2~7)Cobb角分别为(23.6±5.3)°、(19.3±5.4)°,T1倾斜角分别为(24.3±2.2)°和(20.3±2.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应用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临床效果良好,在改善并维持椎间高度、颈椎矢状位平衡等方面优于传统PEEK融合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盘切除融合 3D打印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鹏 杨惠林 程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分别植入2枚和3枚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并观察各项疗效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5±1.4)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5)分,术后末次JOA评分平均(14.2±0.4)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31例患者术后线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置物Solis-cage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并发喉返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单纯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减压 盘切除术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
17
作者 白克文 邹德威 +6 位作者 海涌 马华松 周雪峰 张强 陈志明 鲍磊 王小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颈椎融合器 颈椎病患者 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 颈椎前路减压 盘切除 前路钢板固定 自体髂骨块 固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燕美 赵改平 +6 位作者 李鹏祥 夏费一 董自强 毕厚海 陈楠心 马童 涂意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研究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C5~6节段后对下颈椎C3~7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限... 目的研究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C5~6节段后对下颈椎C3~7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两种术式下C3~7颈椎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时ROM以及椎间盘、椎体和内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ROI-C植入后对邻近节段ROM的影响相对较小,减小了椎间盘的负荷,但椎体应力显著增加,C5椎体应力增加了251%。植骨融合内固定后,手术节段ROM减小86%~91%,邻近节段ROM以及椎间盘和椎体应力均明显增加。结论 ROI-C植入对颈椎ROM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较小,对椎体应力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临床植入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I-C融合器 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颈椎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朱彦奇 王红霞 +3 位作者 曹锐 高书涛 侯超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05-814,共10页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 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 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 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 CI(-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 CI(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 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 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 95% 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 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 CI(1.73,5.47),P=0.0001]显著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融合器 cage+钛板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 多节段颈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A/PA66与PEEK cage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重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显宏 欧云生 +4 位作者 蒋电明 权正学 张乐 陈鑫 胡侦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7-692,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 目的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31例采用n-HA/PA66cage,26例采用PEEKcage。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观察植骨融合率、塌陷率、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临床疗效采用Odom标准评定。结果n-HA/PA66组患者6月时获得97.7%植骨融合,PEEK组融合率100%,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n-HA/PA66组术后颈椎丢失的角度为(2.06±1.77)°较PEEK组(2.39±1.56)°稍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84);n—HA/PA66组与PEEK组术后平均椎间隙丢失高度无统计学意义(0.46±0.52mm,0.41±0.18mm,P=0.599),其中n—HA/PA66组出现1例患者1个节段塌陷,塌陷率2.3%,与PEEK组塌陷率(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PEEK组获得81%临床优良率对比n—HA/PA66组77%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7)。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n-HAfPA66与PEEKcage椎间隙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均较好且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醚醚酮 融合器 颈椎前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