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1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 椎间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牛海英 孟祥雨 +3 位作者 左珊珊 孙晓立 李岩 刘宏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估脊髓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统计术后3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切口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mJOA评分增加(t=5.225,P=0.000),VAS评分(Z=-4.029,P=0.000)和NDI指数(Z=-3.915,P=0.000)减少。术后3个月内30例(78.95%)出现短暂性吞咽不适、咽部疼痛、饮水呛咳症状,15例(39.47%)出现声音嘶哑症状,3例(7.89%)出现短暂性左上肢肌力下降,1例(2.63%)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情况。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显微镜下切除后纵韧带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明显改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戚越尧 吴慧颖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制作内镜手术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并探讨其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行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研究组采用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 制作内镜手术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并探讨其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行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研究组采用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对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进行防雾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无菌透明聚乙烯导线套处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2 h内2种导线套的进水量;比较2组术中的同一术者手术2 h后2种导线套中的手术镜头产生雾膜使屏幕模糊的次数;比较同一术者普通无菌透明聚乙烯保护套内产生的雾膜次数与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的副套(PVC真空薄膜)产生雾膜的次数;比较同一术者手术2 h内护士擦除2种导线套内镜头雾膜的次数。术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2组医护操作者使用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导线套进水量、屏幕模糊次数、护士除雾次数、导线套内层产雾次数均显著减少(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认为,自制的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导线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全新无菌防雾导线套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朱超 刘春 +2 位作者 张玉发 蒋盛旦 蒋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与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被引量:3
7
作者 颜登鲁 李健 +4 位作者 高梁斌 张志 张在恒 谭平先 潘永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39-2141,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与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cervicalspondylosis,SCS)的临床效果。方...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与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cervicalspondylosis,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4例SCS患者,根据SCS患者的颈椎稳定性分为失稳组SCS(10例)与稳定组SCS(14例),失稳组SCS采用ACDF治疗,稳定组SCS采用PCD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46个月,手术临床效果优良率为83.3%(ACDF为80.0%,PCD为85.7%);两组手术临床效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z=-0.390,P=0.697>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PCD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优良,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 交感 退变 颈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管理模式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唐龙 陈宇 +6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郑佳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手术治疗的12例CDD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53.7±8.6岁(36~67岁),单节段手术8例,双节段手术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后30d再入院率及并发症、患者就医满意度等,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结果。术前和出院当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recovery rate,RR)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术后2d,拍摄颈椎X线片、CT及MRI以评估置入物的位置、神经减压情况和颈椎生理曲度。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时间2.5±0.8个月(1~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1.3±20.5min,术中出血量为14.6±8.4mL,术后引流量为8.8±7.3mL。出院当日VAS(2.1±0.9分)、NDI[(22.4±3.5)%]、JOA评分(14.3±1.1分)较术前VAS(6.6±1.7分)、NDI[(66.3±4.7)%]、JOA评分(8.3±1.3分)分别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RR为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8.3%),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随访期间,无出院后30d内再入院病例,1例患者出院后6d出现切口血肿,患者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经专科检查评估后行加压包扎,4d后自愈。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理想,神经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生理曲度(28.7°±2.0°)较术前(15.7°±4.6°)明显改善(P<0.05)。结论:日间ACDF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较为满意,可为合适的CD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颈椎退变性疾病 安全性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癔症性瘫痪1例报告
9
作者 刘超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手术方式.而术后一项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所致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 癔症性瘫痪 内固定 植骨融合 神经根型颈椎 神经根性颈椎 内固定手 器质性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泽岗 夏刚 +3 位作者 万军 崔子健 田融 徐天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69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116例颈椎退行性... 目的 对比分析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116例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中辅助应用ROI-C(R0I-C组,60例)或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钛板组,56例),根据颈椎X线和CT扫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Bazaz吞咽困难分级,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评价术后1、3、6和12个月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恢复程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器沉降、假关节形成等融合失败现象和相邻椎体节段退行性变,以及呼吸道、食管损伤或食管瘘,脑脊液漏,内固定排异,伤口感染或术后血肿等并发症。结果 与钛板组相比,ROI-C组无论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患者手术时间缩短(t=5.619,P=0.001;t=3.110,P=0.002)、术中出血量减少(t=7.448,P=0.001;t=5.946,P=0.001),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F=82.424,P=0.024)、椎间隙高度增高(F=43.427,P=0.021),JOA评分增加(F=16.024,P=0.016)、NDI指数降低(F=21.439,P=0.02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F=70.247,P=0.000)和椎间隙高度(F=35.312,P=0.000)、JOA评分(F=13.420,P=0.000)和NDI指数(F=19.523,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均P=0.001)和椎间隙高度(均P=0.001)测量数据均高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均P=0.001),而NDI指数低于术前(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21%(27/56)对33.33%(20/60);χ^(2)=2.661,P=0.103],术后12个月钛板组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ROI-C组[16.07%(9/56)对0(0/60);χ^(2)=6.779,P=0.009]。两组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沉降、假关节形成等融合失败现象,以及呼吸道、食管损伤或食管瘘,内固定排异,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ROI-C组有1例单节段手术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两组各有1例双节段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和上位相邻椎体节段退行性变。结论采用ROI-C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适用于单节段或连续双节段病变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 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凯依塞尔·阿布都克力木 李磊 +2 位作者 杨晓凯 任军 刘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5-1130,共6页
背景术前常规CT检查测量的颈椎椎体CT值可能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的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关,目前有关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ACDF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讨ACDF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上邻近椎间隙高度丢失之间... 背景术前常规CT检查测量的颈椎椎体CT值可能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的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关,目前有关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ACDF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讨ACDF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上邻近椎间隙高度丢失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接受单节段ACDF治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和体质指数(BMI),并测量术前颈椎椎体CT值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的上邻近椎间隙高度,计算椎间隙高度丢失值。随访截至2022-02-01。依据椎间隙高度丢失值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值>术后1周时测量值的20%为上邻近椎间隙退变,n=15)和B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值<术后1周时测量值的20%,n=7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邻近椎间隙退变的影响因素;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上邻近节段高度丢失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术前颈椎椎体CT值预测患者术后上邻近椎间隙退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椎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颈椎椎体CT值较低[OR=1.05,95%CI(1.02,1.08)]是上邻近椎间隙退变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颈椎椎体CT值与术后上邻近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呈负相关(r=-0.844,P=0.001);术前颈椎椎体CT值预测患者术后上邻近间隙退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5%CI(0.732,0.928)],最佳截断值为329.17,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86.7%。结论单节段ACDF患者术前较低的颈椎椎体CT值与术后上邻近椎间隙高度丢失有关,测量术前颈椎椎体CT值有助于预测ACDF术后邻近椎间隙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退行性变 体层摄影 X线 退行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应用零切迹系统或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宏衡 方志超 +4 位作者 梁梓杨 张嘉锐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162,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时,两模型C5椎体应力最小(ZP固定模型为7.36Mpa,CP固定模型为2.01Mpa);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4/5、C5/6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均大于CP固定模型。结论:相较于CP固定,ACDF术中应用ZP固定对手术节段的限制更小,手术节段ROM更高、微运动更多,融合器及中间椎体应力更大,术后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甚至中间椎体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zero-profile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器 中间椎体 三维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少华 于淼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8,共8页
目的 :评估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节段跳跃式的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跳跃式椎间盘突出导致颈椎病行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 目的 :评估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节段跳跃式的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跳跃式椎间盘突出导致颈椎病行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手术患者(A组),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37~67岁,平均52.2±10.1岁。取同期行连续ACDF手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B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0~68岁,平均51.6±9.5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C2-C7整体活动度(ROM)、C2-C7矢状位垂直轴距离(SVA)、T1倾斜角(T1 slope)、植骨融合率、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等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个月(6~36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71.7±9.2min)、手术出血量(17.8±7.3ml)均显著小于B组(111.5±36.1min、47.0±19.1ml,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4.4%与97.2%。A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0.0°±7.1°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6.1°和末次随访时的44.3°±5.7°(P<0.05),B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1.8°±10.6°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9.4°和末次随访时的43.9°±10.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个月C2-C7 SVA(26.8±2.0mm)相比术前(24.2±2.0mm)有显著升高(P<0.05),而末次随访时C2-C7 SVA(24.5±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C2-C7 SVA从术前的23.8±1.4mm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26.5±1.8mm和末次随访时的24.3±1.5mm (P<0.05)。两组之间C2-C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1°±3.2°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4°±3.0°和末次随访时的30.0°±3.1°(P<0.05),B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3°±2.1°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6°±2.3°和末次随访时的30.3°±2.1°(P<0.05)。两组之间T1 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6.7%(6/36),保留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4.3%(3/21),B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20.0%(8/40),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跳跃式ACDF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与连续ACDF术式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 颈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健豪 刘宝戈 +4 位作者 桑大成 吴炳轩 戎天华 肖博威 张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C5神经根麻痹组(C5 palsy组)、无C5神经根麻痹组(无C5 palsy组).采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X线、CT和MRI等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1d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4/5椎间隙高度、术前C4/5椎间孔横径和手术节段数,以及患者术前颈椎MRI T2像C4/5节段高信号情况.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9例在术后7d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两组患者间术前C4/5椎间孔横径(2.70±0.88mm vs 3.93±1.06mm,P=0.001)、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术后高度-术前高度)(3.02±2.03mm vs 1.33±1.45mm,P=0.002)存在差异,其他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4/5椎间隙高度[OR=1.698(1.041~2.769),P=0.034]、术前C4/5椎间孔横径[OR=0.207(0.064~0.672),P=0.009]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ACDF术的患者术前C4/5椎间孔横径较小、术后C4/5椎间隙高度增加的患者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可能性较高.术中避免过度撑开C4/5椎间隙并选择大小合适的融合器,保证术后合理C4/5椎间隙且C4/5椎间孔适度减压,以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C5神经根麻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旻宇 滕红林 +4 位作者 黄克伦 王宇 林超伟 吴诗阳 王建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8-495,共8页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经皮 脊柱内镜 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东宁 易伟宏 +4 位作者 王尔天 王敏 姜鹏君 杨大志 黄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75~1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单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帅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段硕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6-304,共9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最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邻近节段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柏梁 郑泽龙 +1 位作者 赵立君 曲圆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8-89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非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 邻近节段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聂治军 张银刚 +1 位作者 袁启令 常彦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0-773,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6例患者,评价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6例患者,评价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0min,术中出血量10~25mL,住院时间4~7d。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脊髓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JO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5例,可1例,总体优良率93.75%。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前提下,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颈椎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