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1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2例报告
2
作者 丘金城 邱太彬 +2 位作者 贺宪 袁亮 殷海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6-320,共5页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疾病的经典术式[1~3],可以做到良好的神经减压和骨性融合,但为充分显露术野而造成的颈前组织等损伤常有报道[4],且手术视野狭窄、...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疾病的经典术式[1~3],可以做到良好的神经减压和骨性融合,但为充分显露术野而造成的颈前组织等损伤常有报道[4],且手术视野狭窄、清晰度欠佳。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对内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进行了探索。Ma等[5~7]报道全内镜辅助下前路经椎间盘或经椎体入路完成突出椎间盘髓核切除,在内镜的放大作用和水介质的持续冲洗下,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但该技术观察和操作同轴,手术视野较局限、操作灵活度欠佳。Yao等[8]通过颈前一个2 cm操作通道,在全内镜辅助下将观察与操作分轴,大大提高手术操作的灵活度,顺利完成67例ACDF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该研究中手术操作是在空气介质下进行,手术视野清晰度较水介质低。为兼备水介质和观察与操作分轴的优点,我们在关节镜辅助下行2例ACDF,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关节镜辅助 前路手术 AC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Meta分析
3
作者 龚元晋 葛挺 +4 位作者 胡佰文 肖进 方煜 范海涛 夏冬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6,共12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P)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laminectomy and fusion,L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对比LP与LF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疗效的临床研究。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较术前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椎矢状面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较术前的改变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OPLL进展率。整理数据后应用RevMan 5.4及Stata SE 16.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9篇队列研究,样本总量1496例,其中LP组患者839例,LF组患者6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WMD=-28.01,95%CI(-36.25,-19.77),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115.09,95%CI(-197.91,-32.27),P=0.00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ROM改变值[WMD=-7.83,95%CI(-8.10,-7.55),P<0.00001]、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OR=0.32,95%CI(0.21,0.50),P<0.00001]、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OR=0.44,95%CI(0.28,0.71),P=0.00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组优于LF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CCI改变值[WMD=-0.75,95%CI(-0.92,-0.58),P<0.00001]、SVA改变值[WMD=5.49,95%CI(5.30,5.68),P<0.00001],术后OPLL进展率[OR=1.76,95%CI(1.26,2.46),P=0.0009],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F组优于LP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JOA评分改善率[WMD=-1.24,95%CI(-4.02,1.54),P=0.38]、VAS评分改变值[WMD=0.03,95%CI(-0.43,0.49),P=0.89]、NDI改变值[WMD=0.54,95%CI(-0.07,1.14),P=0.08]、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OR=0.58,95%CI(0.24,1.39),P=0.22]、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OR=0.71,95%CI(0.32,1.57),P=0.39]、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0.37,95%CI(0.06,2.16),P=0.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F和LP两种手术策略均能有效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LF相比,LP创伤小,术后能保留更多的颈椎活动度,且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发生率更低,而LF能更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的曲度与稳定性,并延缓骨化物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4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 椎间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牛海英 孟祥雨 +3 位作者 左珊珊 孙晓立 李岩 刘宏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估脊髓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统计术后3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切口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mJOA评分增加(t=5.225,P=0.000),VAS评分(Z=-4.029,P=0.000)和NDI指数(Z=-3.915,P=0.000)减少。术后3个月内30例(78.95%)出现短暂性吞咽不适、咽部疼痛、饮水呛咳症状,15例(39.47%)出现声音嘶哑症状,3例(7.89%)出现短暂性左上肢肌力下降,1例(2.63%)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情况。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显微镜下切除后纵韧带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明显改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益 徐彬 +2 位作者 陈杨达豪 徐卫星 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80-2887,共8页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微创 神经根型颈椎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fRR=I.08;95%CI:(1.04,1.11),P〈0.0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 双节段 随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超 刘春 +2 位作者 张玉发 蒋盛旦 蒋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颈椎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改平 陈楠心 +3 位作者 宋燕美 陈二云 马童 凃意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目的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7节段下颈椎原始... 目的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对术后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扭矩,分析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时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与内固定器械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C5重建节段ROM随扭矩的增大而增加,与无损模型在1.0 N·m、预载荷50 N工况下相比,C5重建节段、C3~4,C6~7和C3~7节段ROM分别下降81%、62%、58%和80%;C5重建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减小,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升高;钛网应力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根部承受较大载荷。结论 ACCF术式会较大提升颈椎稳定性,降低手术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应力,对于减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可为ACC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钛网植骨 钢板螺钉固定 颈椎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仁谦 周英杰 +3 位作者 郑怀亮 禚汉杰 闫飞鸿 王彦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2例、C45例、C513例、C6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3例、C46例、C512例、C6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置入物沉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钱瑜 刘欢 +3 位作者 赵中晶 赵磊 杜巨豹 陈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6期834-838,共5页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决策干预 颈椎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预后 预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的中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盛斌 黄象望 +8 位作者 向铁城 肖晟 刘向阳 张毅 王国平 刘宏哲 沈雄杰 刘斌 彭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0-1052,共3页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被称为邻近节段病(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随着ACDF手术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ASD的报道日益增多.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日。由于存在手术切口瘢痕粘连及内置物阻挡等因素,二次手术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 减压融合术 置换治疗 随访观察 相邻节段 前路 中期 脊柱功能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晓伟 徐海栋 +3 位作者 刘刚 孙国静 康文博 许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3-765,共3页
对于压迫范围为连续型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若其椎间隙严重狭窄,或合并经椎间隙难以切除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及巨大骨赘,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鄄CF)可提供较... 对于压迫范围为连续型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若其椎间隙严重狭窄,或合并经椎间隙难以切除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及巨大骨赘,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鄄CF)可提供较大的操作和减压空间。为了降低ACCF术中切除椎体大部分骨性结构导致术中出血增加、颈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Groff等[1]提出了颈前路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PWCF)的概念,袁文等[2]、唐步顺等[3]的研究也证实了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自2009年开始对符合PWCF指征的33例连续型二节段颈椎病患者实施了该术式,对术后1年的临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患者 单节段 疗效观察 治疗 后纵韧带骨化 椎间盘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冰 王沛 +3 位作者 李晖 刘保华 冯世庆 马信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7-501,共5页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入选文献均为临床研究;各研究的干预组(治疗组)术式为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照组术式为ACDF;治疗组和对照组例数均不小于10;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人数共588人,干预组303例,对照组285例;术后2年内NDI合并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0.39(95%CI,-1.56~0.78),P>0.05。术后2年内相应颈椎节段运动范围(ROM)合并WMD值为8.95(95%CI,7.01~10.89),P<0.05。结论:Bryan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ACDF,尚没有足够证据表明Bryan间盘置换术术后2年内NDI优于ACD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管理模式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龙 陈宇 +6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郑佳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手术治疗的12例CDD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53.7±8.6岁(36~67岁),单节段手术8例,双节段手术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后30d再入院率及并发症、患者就医满意度等,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结果。术前和出院当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recovery rate,RR)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术后2d,拍摄颈椎X线片、CT及MRI以评估置入物的位置、神经减压情况和颈椎生理曲度。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时间2.5±0.8个月(1~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1.3±20.5min,术中出血量为14.6±8.4mL,术后引流量为8.8±7.3mL。出院当日VAS(2.1±0.9分)、NDI[(22.4±3.5)%]、JOA评分(14.3±1.1分)较术前VAS(6.6±1.7分)、NDI[(66.3±4.7)%]、JOA评分(8.3±1.3分)分别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RR为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8.3%),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随访期间,无出院后30d内再入院病例,1例患者出院后6d出现切口血肿,患者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经专科检查评估后行加压包扎,4d后自愈。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理想,神经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生理曲度(28.7°±2.0°)较术前(15.7°±4.6°)明显改善(P<0.05)。结论:日间ACDF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较为满意,可为合适的CD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退变性疾病 安全性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门型钢板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王苗苗 唐晓东 +1 位作者 张长江 闫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25例术中采用新型门型钢板固定(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67岁(58.46±6.04岁);手术节段C4/57例,C5/612例,C6/76例。21例术中使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5~71岁(58.31±5.79岁),手术节段C4/55例,C5/610例,C6/7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并在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108.6±14.0min和52.8±23.0ml,对照组为124.3±14.6min和60.9±18.6ml,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1例出现声音嘶哑,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或者吞咽困难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两组术后3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颈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优良21例(84.0%),对照组18例(85.7%),两组椎体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应用新型门型钢板与应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新型门型钢板钉板一体,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泽岗 夏刚 +3 位作者 万军 崔子健 田融 徐天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69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116例颈椎退行性... 目的 对比分析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系统(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116例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中辅助应用ROI-C(R0I-C组,60例)或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钛板组,56例),根据颈椎X线和CT扫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Bazaz吞咽困难分级,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评价术后1、3、6和12个月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恢复程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器沉降、假关节形成等融合失败现象和相邻椎体节段退行性变,以及呼吸道、食管损伤或食管瘘,脑脊液漏,内固定排异,伤口感染或术后血肿等并发症。结果 与钛板组相比,ROI-C组无论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患者手术时间缩短(t=5.619,P=0.001;t=3.110,P=0.002)、术中出血量减少(t=7.448,P=0.001;t=5.946,P=0.001),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F=82.424,P=0.024)、椎间隙高度增高(F=43.427,P=0.021),JOA评分增加(F=16.024,P=0.016)、NDI指数降低(F=21.439,P=0.02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F=70.247,P=0.000)和椎间隙高度(F=35.312,P=0.000)、JOA评分(F=13.420,P=0.000)和NDI指数(F=19.523,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均P=0.001)和椎间隙高度(均P=0.001)测量数据均高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均P=0.001),而NDI指数低于术前(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21%(27/56)对33.33%(20/60);χ^(2)=2.661,P=0.103],术后12个月钛板组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ROI-C组[16.07%(9/56)对0(0/60);χ^(2)=6.779,P=0.009]。两组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沉降、假关节形成等融合失败现象,以及呼吸道、食管损伤或食管瘘,内固定排异,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ROI-C组有1例单节段手术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两组各有1例双节段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和上位相邻椎体节段退行性变。结论采用ROI-C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适用于单节段或连续双节段病变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应用零切迹系统或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宏衡 方志超 +4 位作者 梁梓杨 张嘉锐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162,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时,两模型C5椎体应力最小(ZP固定模型为7.36Mpa,CP固定模型为2.01Mpa);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4/5、C5/6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均大于CP固定模型。结论:相较于CP固定,ACDF术中应用ZP固定对手术节段的限制更小,手术节段ROM更高、微运动更多,融合器及中间椎体应力更大,术后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甚至中间椎体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zero-profile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 中间椎体 三维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人工椎体与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树虹 王建华 +1 位作者 孙贺 吴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6-433,共8页
目的:评估3D打印人工椎体与传统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单椎体ACCF的50例脊髓... 目的:评估3D打印人工椎体与传统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单椎体ACCF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5例术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观察组),25例术中应用传统钛笼植骨(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及随访时间.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次全切除节段椎间高度(H1、H2)、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及T1倾斜角,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影像学参数;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根据Kandziora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2~33个月(24.16±4.95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33个月(22.60+5.9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椎体间高度、C2-7 Cobb角、C2-7 SVA及T1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19例人工椎体存在下沉,下沉距离为0.1~0.9mm,无严重下沉患者;对照组20例钛笼下沉,下沉距离为1.3~3.5mm,有4例严重下沉患者;观察组人工椎体下沉距离小于对照组钛笼下沉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ACCF时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和传统钛笼植骨均可恢复椎体间高度,重建颈椎稳定性及颈椎生理曲度;3D打印人工椎体能够减缓术后支撑假体的沉降,进而维持减压椎体间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3D打印人工椎体 传统钛笼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