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术后颈部血肿形成致困难插管一例
1
作者 孙晓娟 张珺 +1 位作者 董补怀 侯立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4-274,共1页
患者,男性,49岁,因“颈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间断口服卡托普利。术晨BP150/85mmHg。入手术室BP170/100mmH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2mg、丙... 患者,男性,49岁,因“颈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间断口服卡托普利。术晨BP150/85mmHg。入手术室BP170/100mmH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2mg、丙泊酚100mg、顺式阿曲库铵10mg静注。麻醉维持:芬太尼0.3mg、顺式阿曲库铵4~8m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术 困难插管 血肿形成 后颈部 前路椎间盘切除 顺式阿曲库铵 颈椎间盘突出症 口服卡托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中国产自锁钛板的应用21例
2
作者 张士杰 王晓辉 刘培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8-299,共2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术 锁钛板 内固定 颈椎体间融合 颈椎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3例报道 被引量:15
3
作者 吕振 洪毅 +2 位作者 唐和虎 李想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3期281-282,共2页
回顾3例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病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方法。
关键词 食管瘘 颈椎 骨折 颈椎前路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智 沈洪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45,共3页
吞咽困难一直被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不同文献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从小于2%到大于50%不等[1~1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与患者自身因素、内置物因素、手术椎体节段数、术中拉钩等多方... 吞咽困难一直被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不同文献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从小于2%到大于50%不等[1~1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与患者自身因素、内置物因素、手术椎体节段数、术中拉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术 吞咽困难 危险因素 文献综述 自身因素 并发症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致吞咽困难的比较研究及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于从 谢小华 +2 位作者 陈雪萍 阳世伟 顾洪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吞咽困难。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2月,按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3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 目的比较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吞咽困难。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2月,按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3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例伴有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随机分为两组。ACDF组71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与钢板内固定;Zero-P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分别比较单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影像学、VAS、JOA、D值及SWAL-QOL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2.5月。ACDF与Zero-P组平均每节段手术时间:(65±11.3)min、(47±7.6)min;平均每节段出血量:(68.5±21.1)ml、(42.7±14.4)ml;平均住院时间5.4d、4.2d。显示:Zero-P组均较ACDF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未见植入物的沉降或塌陷,植入螺钉松动,所有患者的证据表明骨性融合。结论Zero-P内置物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理论上可有效降低钢板置人所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是前路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有效替代植入物。加强对颈椎前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有效地减少吞咽困难发生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 zero-P 吞咽困难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玉辉 高忠礼 +3 位作者 刘景臣 刘敏 吕衡发 王忠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为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2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察、测量双侧颈长肌内侧缘间距 (A)、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B)、椎动脉 V2段间距 (C)、颈长肌内侧缘与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D... 目的 :为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2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察、测量双侧颈长肌内侧缘间距 (A)、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B)、椎动脉 V2段间距 (C)、颈长肌内侧缘与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D)、椎动脉与横突孔内壁间距 (E)、颈上神经节 (F)及颈中神经节 (G)距颈部中线的距离。结果 :A、B、 C由尾侧向头侧逐渐减小 ,F、G则逐渐增大 ;D约为 7.0 mm,E约为 3.0 m m。结论 :在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中掌握横突孔前壁根部这一解剖标志可以避免损伤椎动脉和颈交感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 外科/方法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 椎动脉 颈交感干 颈椎/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中预防交感神经干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英泽 王庆贤 +2 位作者 潘进社 薛静 李亚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对颈交感神经干的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定量解剖学研究,为预防在颈前部手术特别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中误伤交感神经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年尸体20具,去除颈部浅层肌肉及软组织,显露双侧颈长肌及交感神经干,测量C3~C7颈交感神... 目的:对颈交感神经干的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定量解剖学研究,为预防在颈前部手术特别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中误伤交感神经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年尸体20具,去除颈部浅层肌肉及软组织,显露双侧颈长肌及交感神经干,测量C3~C7颈交感神经干与颈长肌内缘的距离、颈长肌内缘夹角以及交感神经干与中线的夹角、交感神经干与颈椎椎体中央的距离,并将该数据应用于临床.结果:①交感神经干呈斜行走向,同中线夹角为11.2°±4.7°.双侧颈长肌内缘夹角为13.1°±3.2°.②颈交感神经干与颈长肌内缘的距离分别为:C325.5±2.8mm,C4 20.4±3.5mm,C5 17.8±2.9mm,C6 10.2±2.4mm,C7 15.3±3.1mm.③颈交感干与颈椎椎体中央的距离分别为:C3 29.1±3.2mm;C4 25.2±2.9mm,C5 23.4±2.7mm,C6 16.4±3.0mm,C7 21.7±4..6mm.④用该数据指导临床手术11例,经半年至6年随访,无一例损伤交感神经干,也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交感神经干与颈长肌内缘及椎体中央的距离在C6水平最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时应注意保护交感神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 预防 交感神经干损伤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浩 刘洋 +5 位作者 王贝宇 丁琛 孟阳 王宏 戎鑫 洪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2-60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压范围、骨性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和面积(spinal canal area,SCA)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17例行ACXF,29例行ACCF。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CXF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1±30.44min、109.41±55.51ml和8.35±1.46d,ACCF组分别为155.17±27.86min、126.90±51.55ml和12.03±3.34d,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CXF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少于ACCF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时ACXF组显著性大于ACC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FSU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FSU高度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1),ACXF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后方减压范围为11.66±1.31mm,显著性小于ACCF组(16.32±2.00mm)(P<0.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APD和SCA均术前显著性增大,ACX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SCA及术后1年时的APD小于同时点ACCF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内置物下沉的发生率分为别17.65%(3/17)、23.53%(4/17)及23.53%(4/17),均显著性低于同时间点ACCF组(P<0.05)。ACXF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症状消失;无脑脊液漏发生。ACCF组术后出现4例吞咽困难,行康复训练,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予以延迟拔管等对症治疗,出院时治愈。结论:ACXF可以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与ACCF一致;且在保证充足减压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术后内置物沉降的发生,是治疗合并椎体段狭窄的双节段颈椎病的一种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 椎体段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病人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晓春 郝定均 谢恩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10期2573-2574,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多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orient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7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指导、术前训练、术后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等护理。[结果]通过477例病人的... [目的]探讨颈椎多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orient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7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指导、术前训练、术后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等护理。[结果]通过477例病人的护理,病人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运用术前和术后科学的护理方法,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国龙 陈卓 +3 位作者 施集 姜亮 刘忠军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2-609,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手术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52.4±10.1岁(34~76岁),随访时间26.6±12.5个月(6~42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时融合节段高度下降是否超过2.0mm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未沉降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椎体间撑开距离、融合节段高度;在术前颈椎CT上测量手术节段近端及远端椎体的CT值,评估骨质疏松情况,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及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钛网沉降的风险,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寻找临界点。结果:58例患者(70.7%)发生了钛网沉降。沉降组与未沉降组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与未沉降组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术后1d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两组手术节段Cobb角及未沉降组C2/C7 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同时间点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术后椎间撑开距离明显大于未沉降组(3.82±1.93mm vs 2.37±1.98mm,P=0.003)。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未沉降组显著大于沉降组(P<0.05)。两组术前近、远端椎体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近端364.6±102.2HU vs 389.2±102.3HU,P=0.325;远端305.2±82.4HU vs 341.1±84.6HU,P=0.086)。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442);两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9%vs 12.5%,P=0.4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间撑开距离的比值比1.496[95%置信区间(1.107,2.022),P=0.009];椎体间撑开距离预测钛网沉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椎体间撑开距离临界值为1.8mm。结论:ACCF术中椎体间过度撑开是钛网沉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椎体间撑开距离超过1.8mm显著增加钛网沉降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钛网沉降 危险因素 椎体间撑开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3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6,共10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1896例患者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3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1896例患者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30d),院外转入1例。收集8例颈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记录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的间隔时间、体温、炎性指标、临床表现;分析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颈椎X线片、CT三位重建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我院颈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37%(7/1896),发生迟发性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术后16个月(3~39个月)。7例(87.5%)合并内科基础疾病,其中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高血压病1例,糖尿病在所有合并症中占71.4%。术中失血量平均258ml(80~500ml),手术平均时间166min(95~260min)。颈痛是迟发性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100%;其次为吞咽困难(50%,4/8)、切口窦道形成(25%,2/8)、神经损害(25%,2/8)以及发热(12.5%,1/8)。颈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炎性指标升高不明显,细菌学培养阳性率为12.5%(1/8)。颈椎MRI显示,8例(100%)患者存在椎体信号改变(T2加权高信号,T1加权低信号),7例(87.5%)患者伴椎前脓肿形成,4例(50.0%)感染累及手术节段椎间隙或邻近椎间隙。颈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提示,5例(62.5%)患者出现融合节段椎间隙或邻近感染椎间隙塌陷,4例(50%)出现下颈椎后凸或邻近节段的局部后凸畸形,2例(25.0%)出现螺钉松动移位。结论:颈痛是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常见非特异性表现,常合并吞咽困难和(或)切口窦道形成及神经损害,较少存在发热和感染指标升高,且细菌学培养阳性率较低;结合颈椎MRI或CT可进一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内固定 迟发性深部感染 临床特点 影像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再手术后并发颈动脉窦强烈反应致难治性低血压1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建平 张凯 +2 位作者 孙晓江 赵长清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生率为0.06%,取出内置物是治疗的关键[1]。但由于周边重要血管神经的存在及组织的粘连,导致颈前路再手术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我科收治1例颈前路术后食管瘘患者,取出内置物后出现难治性低血压,考虑由颈动...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生率为0.06%,取出内置物是治疗的关键[1]。但由于周边重要血管神经的存在及组织的粘连,导致颈前路再手术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我科收治1例颈前路术后食管瘘患者,取出内置物后出现难治性低血压,考虑由颈动脉窦强烈反应(carotid sinus hyperactivity,CSR)所致,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低血压 强烈反应 颈动脉窦 后并发 前路 颈椎前路术 前路再手 血管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疗效的电生理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聪 郑超君 +6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朱巍 金翔 王洪立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7-984,共8页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例;手术时年龄14~26岁,平均18.2±2.8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3±20.1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7.2±4.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接受上肢神经传导检查、针肌电图检查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DASH)量表评估。通过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变,并通过DASH量表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变化。分别比较术前症状严重侧和轻侧及手术前后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MAP波幅,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波幅较轻侧明显降低(P<0.05),超过半数患者针肌电图检查可见双侧神经源性损害。术前及术后随访结果对比显示,术前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9.79±4.63mV,术后平均为11.04±4.4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症状严重侧尺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4.04±3.25mV,术后平均为6.19±4.3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波幅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严重侧上肢被检肌肉自发电位出现比例、MUAP形态宽大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被检肌肉募集情况有较为显著改善,其中术前42例患者症状严重侧桡侧腕屈肌存在募集减弱(42/43,97.7%),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同一肌肉存在募集减弱(32/38,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DASH量表评分为7.04±7.63分,末次随访时6.89±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上肢CMAP波幅提高,肌肉募集情况改善,该手术对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 平山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患者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护理措施的改进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懿 梁静娟 管韵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34,共4页
目的提高平山病患者手术与康复效果。方法将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60例平山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组成医护小组,术前护理中融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强... 目的提高平山病患者手术与康复效果。方法将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60例平山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组成医护小组,术前护理中融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强化、细化和量化体位护理、术区护理、取骨区护理及功能锻炼等。结果改进组术后取骨区疼痛评分、抑郁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2个月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的并发症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剑 贾连顺 肖建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19-621,共3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治疗的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共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此类复合固定相关...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治疗的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共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此类复合固定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12~28个月),12例(8.6%)患者出现3种共17例次与使用钢板、钛网复合固定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颈椎生理曲度明显丢失5例,钛网下沉7例,内固定松动、移位5例.结论: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加钛网复合固定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必须谨慎选择应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 内固定 并发症 钢板 钛网 复合固定 植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后钛网沉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16
作者 杨鹏 周英杰 +3 位作者 王彦金 师锦玉 栗林 徐铖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5年第7期741-75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钛网沉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钛网沉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6月有关ACCF术后钛网沉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定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类型、沉降定义、评估时间、样本量、沉降例数、沉降发生率)、报道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融合节段高度、C2-7 Cobb角、节段角、椎体骨质量、钛网倾斜角、钛板种类、钉板角度、钛网放置位置等)、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椎间融合率。通过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均≥7分,共计1562例患者,其中钛网沉降患者5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发生率为37%;高龄[MD=2.680,95%CI(1.228,4.132),P=0.000]、女性[OR=0.71,95%CI(0.56,0.90),P=0.004]、吸烟[OR=1.924,95%CI(1.108,3.342),P=0.020]、骨质疏松[MD=-62.997,95%CI(-86.670,-39.323),P=0.000]、手术节段数过多[OR=0.096,95%CI(0.054,0.172),P=0.000]、钛网放置位置靠后[MD=0.743,95%CI(0.605,0.968),P=0.026]、椎间过度撑开[MD=1.317,95%CI(0.752,1.881),P=0.000]、节段角(钛网撑开角)[MD=0.887,95%CI(0.117,1.657),P=0.024]及钛网倾斜角过大[MD=4.475,95%CI(1.725,7.225)P=0.001]是ACCF术后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钛网沉降的发生会导致患者颈椎JOA评分[MD=-0.542,95%CI(-0.947,-0.137),P=0.009]、JOA评分改善率[MD=-11.003,95%CI(-15.315,-6.691),P=0.000]以及椎间融合率[OR=3.003,95%CI(1.019,8.854),P=0.046]下降。结论:高龄、女性、吸烟、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数过多、钛网放置位置靠后、椎间过度撑开、钛网撑开角(节段角)及钛网倾斜角过大是ACCF术后发生钛网沉降的危险因素;ACCF术后钛网沉降会影响椎间融合,降低手术疗效,临床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钛网沉降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文奎 祝斌 刘晓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1-575,共5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对于症状重、影响病人生活...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对于症状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应考虑手术治疗。传统的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和前路融合固定术均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这两种术式均有自身的缺陷。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器械和技术的发展,通道扩张器、显微镜及脊柱内镜系统的发展,使得微创手术的优势:不亚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等逐渐体现出来。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目的是总结介绍目前最先进和最新颖的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几种手术方法,综述其优缺点及适应证,让更多的颈椎病病人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椎间孔切开 颈椎前路融合固定 经皮内镜下颈椎前路间盘切除 前路经椎体入路技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血供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永绥 王万明 +2 位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王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血液供应 颈椎前路减压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