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螺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
1
作者 周洋 李驰 +4 位作者 戴王颖 滕红林 朱旻宇 王宇 王靖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疗效及矢状位平衡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65例...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疗效及矢状位平衡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9~60(54.4±4.8)岁,病程8~39(21.0±8.2)个月。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组31例(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59(55.4±3.2)岁,病程7~48(23.7±13.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观察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矢状垂直角(sagittal vertical angle,SVA),C0-C2 Cobb角和C2-C7 Cobb角。使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手术时间(109±15)min,长于单开门组(128±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中运动、感觉和总分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膀胱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C0-C2 Cobb角较术前均有增加,单开门组增加的幅度更大(P<0.05);两组C2-C7 Cobb角均有减少,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患者减少的幅度更大(P<0.05)。单开门组C2-C7 SVA在末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改善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相比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能改善术后颈椎后凸和前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开门成形术 侧块螺钉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效果的比较
2
作者 高阳 王勇 +2 位作者 刘阳 杨枭雄 吴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常压组病例时间为2023年1~3月,负压组为2023年4~6月。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颈部切口血肿、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等。结果常压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中位数45(15~150)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170(70~400)ml(Z=-7.93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45(15~285)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315(165~730)ml(Z=-7.92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7.1±13.9)h,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82.2±20.6)h(t=-14.933,P=0.000);常压引流组住院时间(3.5±1.1)d,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5.6±0.8)d(t=-10.322,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3.9±3.1)g/L,显著低于负压引流组(16.5±7.2)g/L(t=-2.165,P=0.033);常压引流组住院费用(3.00±0.30)万元,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3.48±0.29)万元(t=-7.924,P=0.000)。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深部切口感染或血肿发生。2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t=0.861,P=0.391)。结论颈后路EOL术后常压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术后血肿、发热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常压引流 负压引流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张文远 陈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8期52-54,共3页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84例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各4...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84例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各42例。单开门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双开门组采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双开门组手术时间短于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评分及总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两组颈椎曲度、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颈椎曲度小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脊髓病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多节段压迫性脊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彭兵 程招军 +5 位作者 胡炜 王紫括 张仁赞 任志帅 张宏杰 张学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成形术组36例和减压术组31例,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和全椎...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成形术组36例和减压术组31例,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和全椎板减压术(侧块螺钉法)。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指数(CCI);记录两组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及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CCI均低于术前,但成形术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成形术组术后CCI丢失度、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减压术组,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于减压术组(P均<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均可改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前者术后轴性症状轻、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后者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入路 开门成形术 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玉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固定门轴,对照组则在各棘突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固定门轴,对照组则在各棘突根部打孔穿线将残余C3~C7棘突缝合固定于门轴侧小关节囊和椎旁肌,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为优13例、良8例、可2例、差2例,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6.0%;对照组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为优6例、良7例、可3例、差4例,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35.0%;两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P〈0.05。与同组手术前及观察组比较,对照组手术后颈椎曲度变小(P均〈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发生再关门,但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钛 脊髓型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OPLL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史锐 朱振军 杨永波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予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术...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予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术后观察12个月.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定疼痛状况;比较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结果(1)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研究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为(2.21±0.54)mm、脊髓前缘后移距离为(1.85±0.37)mm,脊髓膨胀度测定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前路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脊髓整体后移距离 脊髓前缘后移距离 脊髓膨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维善 陈其昕 徐少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22-225,共4页
目的 :研究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 6 9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 :术后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 8.5% ,优良率 78... 目的 :研究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 6 9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 :术后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 8.5% ,优良率 78.3%。术后出现明显或严重颈部轴性症状的病例较术前增加 (P<0 .0 1 ) ;术后有明显颈部轴性症状者颈椎弧度 (9.2± 7.5)较无明显颈部轴性症状者颈椎弧度 (1 5.2± 8.7)小 (P<0 .0 1 ) ;颈部轴性症状分级与 JOA评分改善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手术后中下颈椎伸屈运动范围及中立位颈椎弧度减少 (P<0 .0 5)。结论 :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虽然保持了颈椎矢状面的动态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稳定性 运动范围 开门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置板密度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少龙 黄庆华 +4 位作者 曹华敏 陈大勇 袁野 吴罗根 周文华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916-922,共7页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连续组),22例行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间断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VAS评分、术后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1)个月(连续组)和(23.3±8.0)个月(间断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组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开门成形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矢状位形态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肖良 徐宏光 +5 位作者 刘平 王凌挺 杨晓明 陈学武 张玙 赵泉来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矢状位形态对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月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MRI T2加权像上脊髓的不同形态分... 目的:探讨脊髓矢状位形态对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月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MRI T2加权像上脊髓的不同形态分为前凸、中立和后凸3组。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JOA缓解率。结果:术前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以及JOA缓解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年龄、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JOA评分前凸组和后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缓解率前凸组、中立组分别与后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凸组和中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具有较好的疗效,术后脊髓形态为前凸型和中立型的患者较后凸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形态 多节段脊髓型 后路开门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小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OPLL患者,依据术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OPLL患者,依据术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路开门内固定管扩大成形术 切除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灶伴发的急性颈脊髓损伤18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涛 肖宝钧 +2 位作者 杨述华 吴永超 李波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1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相关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后纵韧带骨化相关SCI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应用微钛板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监测脊髓神经根生理变化,比...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相关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后纵韧带骨化相关SCI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应用微钛板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监测脊髓神经根生理变化,比较术前、术后椎管影像学改变和JOA评分改善率,记录出现的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随访6~33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椎管前后径明显扩大,术后1周和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5%和54.5%,1例出现C5神经根症状,2例出现轴性症状。结论老年后纵韧带骨化相关SCI患者,OPLL、高龄和外伤是其危险因素,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主要是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随访均可恢复。短期随访效果满意,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后纵韧带骨化症 开门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起始节段对术后颈椎后凸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洋 滕红林 +2 位作者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46-750,共5页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开门成形术 脊柱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鸿辉 王德加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采取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研究对象以随机与手术方法的差异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而实验组30例采取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 目的探讨采取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研究对象以随机与手术方法的差异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而实验组30例采取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围术期指标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手术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在JOA评分上均较术前提高,CCI丢失度较术前降低,实验组指标变化远比对照组显著(P<0.05);实验组6.67%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对OPLL实施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疗效,改善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门内固定管扩大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症 围术期指标 功能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5期60-61,共2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接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侧块,辅助使用缝线悬挂门轴部分,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O... 目的研究与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接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侧块,辅助使用缝线悬挂门轴部分,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Odom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所有患者恢复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3例,整体优良率为76.67%。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辅助应用带线锚钉,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机体创伤小,稳定性高,兼具较高的安全性,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优良率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线锚钉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超声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雷少晖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47-448,457,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医院接受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采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接受在术中超...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医院接受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采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接受在术中超声下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两组均进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对照组根据医生观察结果评估减压效果,观察组采用术中超声评估减压效果。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半年颈椎功能评分,术后半年恢复率以及术前、术后3 m采用疼痛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程度。结果:术前,两组的颈椎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颈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疼痛数字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 m,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超声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中,能改善患者的脊椎功能、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 术中超声 后路成形术 功能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朱小龙 徐卫星 +4 位作者 丁伟国 盛红枫 刘杰 胡颖 童振楠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1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0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7~82岁,平均57.46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2.4个月。记录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curvature angle,CA),术前脊髓受压率(preoperati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rate,PSCR)及术后脊髓漂移程度(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shift,PSCS)发生情况。术后2周根据AS评定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出现AS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轴性症状组和非轴性症状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将其中与术后AS发生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周共有13例患者发生AS,轴性症状组与非轴性症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6.76±9.35)°,CA为(11.53±4.36)°,PSCR为(27.83±1.72)%,PSCS为(3.17±0.81)mm,非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3.03±10.52)°,CA为(7.71±4.73)°,PSCR为(25.16±3.59)%,PSCS为(2.43±0.95)mm,两组患者的CA、PSCR及PS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PSCR及PSCS 3个参数与AS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A、PSCR因变量被剔除(P>0.1),PSCR的偏回归系数为0.311,P=0.031。结论:CA、PSCR及PSCS是AS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PSCS是AS发生的高危因素,脊髓后移过大引起的C_(4,5)颈神经牵拉、术后硬脊膜自身膨胀引起脊髓的牵张力变大及颈脊髓受压变形过大引起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损伤或坏死可能是AS的发病机制,但这只是理论推断,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实验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开门成形术 轴性症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曾文添 赖金良 +1 位作者 陈金财 姬广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109-111,共3页
近年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广泛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该术式的固定方式经历了从丝线悬吊固定法、锚定法到微型钛板固定法、纳米仿生"Y"形骨板法的发展,多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多项研究表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开... 近年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广泛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该术式的固定方式经历了从丝线悬吊固定法、锚定法到微型钛板固定法、纳米仿生"Y"形骨板法的发展,多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多项研究表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开门角度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开门角度过大可导致术后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升,开门角度过小则减压不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差,对于合适的开门角度目前尚无"金标准"。该术式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和再关门,术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规范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角度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泽龙 廖文胜 朱忠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798-80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 目的探讨影响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Hoffmann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出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R)。通过颈椎MRI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C_2~C_7 Cobb角和C_2~C_7 矢状面轴向距离(SVA)]。患者IR为结果变量,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BMI、病程、吸烟史、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等指标与疗效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变量与术前各指标的关系。术后患者C_2~C_7 Cobb角和C_2~C_7 SVA变化与疗效关系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是总体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C_2~C_7 Cobb角及C_2~C_7 SVA增大减小两组间神经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年龄、病程、JOA评分及术后C_2~C_7 Cobb角、SVA变化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 JOA评分 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东彬 焦建宝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其以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长短期疗效好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术式是C3-7,节段扩大成形术,但是传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多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其以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长短期疗效好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术式是C3-7,节段扩大成形术,但是传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多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症状、神经根麻痹等缺点心。为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防止“再关门”现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 固定术治疗 后路开门手术 术后并发症 后路开门 轴性症状 管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联合术式与后路单开门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佳福 严宁 +4 位作者 徐卫星 侯铁胜 虞舜志 刘宏 翟利锋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路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 后路开门微型钛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