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侧骨槽位置对C5神经根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洪伟军 金海明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2,共1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侧骨槽位置变化对术后C5神经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C2~T1节段脊柱、颈髓和神经根的有限元模型,并于C4~C6椎体后方生成占位比40%和60%的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然后对C3~C7椎体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宽度约12 mm。门轴侧开槽位点分为3种,分别为:(1)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内侧;(2)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3)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外侧。测量术后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及侧隐窝宽度,并分析术前与3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模型中脊髓与C5神经根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结果当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后,在开门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椎板倾斜角度、椎板开门角度与门轴侧侧隐窝宽度均有所增大。在3种术后模型中,脊髓均获得较为充分的解压,其最大von Mises应力无显著差异;而两侧C5神经根的应力均随着门轴侧开槽位点向外侧移动而减小,其中,门轴侧神经根的应力较开门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将门轴侧开槽位置外移,增大侧隐窝可能有利于预防C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根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侧隐窝 椎板开门角度 骨槽 节段性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总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玉生 苏一帆 +4 位作者 尹东飞 李鹏辉 张少坤 苗金红 徐远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总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全麻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49例,按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17例(A组,男13例、女4例),坐位组32例(B组,...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总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全麻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49例,按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17例(A组,男13例、女4例),坐位组32例(B组,男28例、女4例),为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从B组28例男患者中随机选取13例与4例女患者组成C组。分别在手术日晨、全麻诱导后(仰卧位)5min和摆好体位后5min测量并记录患者收缩压及心率,记录A、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为总出血量。分别对A、B两组组内及A、C两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由仰卧位变为俯卧位后收缩压变化差值[d(BP)]为-19±21mm Hg,心率变化差值[d(HR)]为-7±10次/分,体位改变后收缩压及心率均下降,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由仰卧位变为坐位后d(BP)为-12±23mm Hg,收缩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d(HR)为-3±9次/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总出血量、d(BP)、d(HR)分别为272.94±105.82ml、-19±21mm Hg、-7±10次/分,C组分别为194.12±79.69ml、-3±21mm Hg、-3±9次/分,A组手术总出血量大于C组(P<0.05),收缩压下降较C组更明显(P<0.05),两组间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俯卧位相比,坐位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总出血量,虽然两种体位下收缩压均下降且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安全范围内坐位能维持更高的血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手术体位 总出血量 收缩压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石明鑫 常恒瑞 +1 位作者 宋成杰 孟宪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CC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50±7.52min、手术出血量为379.32±65.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7±1.51d,LP组分别为129.06±10.58min、240.00±53.69ml、7.83±1.34d,LP组均明显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9)%,LP组为(61±1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CF组术前颈椎曲度9.77°±1.23°,末次随访时11.05°±1.25°;LP组术前10.33°±1.33°,末次随访时11.44°±1.46°,术前、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CCF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8.18°±2.26°,末次随访时29.05°±2.17°;LP组术前38.17°±2.09°,末次随访时32.44°±2.15°,术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较LP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降低(P<0.05)。L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CCF组为54.5%,LP组明显低于ACCF组(P<0.05),其中LP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2例,左侧C5神经根麻痹1例,轻度后凸畸形1例;ACCF组钛网下沉3例,食管牵拉伤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脊膜漏2例,邻近节段退变3例。结论: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ACCF治疗孤立型颈椎OPLL,短期内在改善颈脊髓神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的维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ACCF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孤立型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前路椎体次全切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K线对两种颈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新伟 陈宇 廖心远 于凤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K线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椎板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C7与C3~C6节段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的差异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波 王新伟 陈宇 廖心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研究保留C7棘突、椎板及其附着颈后肌群能否减少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的发生。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开门节段为C3~C6(A组,26例)或C3~C7(B组,27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53例,记录随访时(... 目的:研究保留C7棘突、椎板及其附着颈后肌群能否减少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的发生。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开门节段为C3~C6(A组,26例)或C3~C7(B组,27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53例,记录随访时(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两组病例神经功能恢复及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痛发生的时间、初始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活动度改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轴性痛的发生率为30.7%(8/26),其中轻度5例,中度3例;B组发生率为33.3%(9/27),其中轻度4例,中度4例,重度1例,两组轴性痛发生率和初始疼痛程度分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例初始VAS评分平均为3.0分,B组为4.4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病例疼痛出现时间平均为术后57.3d,B组为25.4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疼痛完全缓解的时间为术后99.1d,B组为165.9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C3~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C7棘突、椎板及其后方附着颈后肌群的保留并不影响术后颈椎活动度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可以降低初始轴性痛的VAS评分,并延迟轴性痛发生时间、减少完全缓解所需时间,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痛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两种后路再减压手术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陈宇 王新伟 廖心远 杨海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后路单开门 减压手术 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 疗效 手术效果 椎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