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血清Lp-PLA2、NRG-1与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1
作者 王赟 米亚儒 +1 位作者 邓荷萍 张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8-727,共10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与伴高血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 目的 探讨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与伴高血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2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伴高血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高血压合并AIS的多因素分析。根据NIHSS评分将研究组的患者分为神经功能缺损轻度(NIHSS评分<5分)、中度(5分≤NIHSS评分≤15分)及重度(NIHSS评分>15分)组,并对比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颈动脉收缩期开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at the beginning of systole,PWV-BS)、收缩期结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at the end of systole,PWV-ES)、Lp-PLA2、NRG-1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AIS伴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组共纳入172例AIS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共纳入10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的Lp-PLA2(OR 1.031,95%CI 1.017~1.045,P<0.001)、PWV-BS(OR 1.947,95%CI 1.232~3.079,P=0.004)及PWV-ES(OR 2.218,95%CI 1.567~3.138,P<0.001)水平高于对照组,而NRG-1(OR 0.994,95%CI 0.990~0.997,P<0.001)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172例AIS伴高血压患者中,轻度组68例,中度组81例,重度组23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WV-BS(r=0.631,P<0.001)、PWV-ES(r=0.599,P<0.001)、Lp-PLA2(r=0.489,P<0.001)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而NRG-1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48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的高血压病程(OR 40.469,95%CI 2.915~561.898,P=0.006;OR 160.155,95%CI 10.357~2476.616,P<0.001)长于轻度组,Lp-PLA2(OR 1.154,95%CI 1.039~1.282,P=0.007;OR 1.191,95%CI 1.069~1.328,P=0.002)、PWV-BS(OR 23.275,95%CI 1.135~477.237,P=0.041;OR 79.267,95%CI 3.158~1989.561,P=0.008)和PWV-ES(OR 99.259,95%CI 3.367~2926.000,P=0.008;OR 203.017,95%CI 6.212~6634.497,P=0.003)水平均高于轻度组,而NRG-1(OR 0.980,95%CI 0.964~0.996,P=0.014;OR 0.975,95%CI 0.957~0.993,P=0.007)水平低于轻度组。结论 伴高血压AIS患者的PWV-BS、PWV-ES及Lp-PLA2水平明显升高,NRG-1水平明显降低;高血压病程,Lp-PLA2、PWV-BS、PWV-ES及NRG-1水平与伴高血压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 高血压 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神经调节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高流量搭桥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益萍 何国龙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0期63-64,共2页
对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高流量搭桥术。1例患者术中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致血压下降至45/30mmHg,立即给予吸引器吸血,暂时阻断动脉瘤的近心端,紧急加压输血,30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继续手术;6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 对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高流量搭桥术。1例患者术中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致血压下降至45/30mmHg,立即给予吸引器吸血,暂时阻断动脉瘤的近心端,紧急加压输血,30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继续手术;6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5.0h,术中出血350~2 250mL;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于术后8~10d出院。提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时准确传递各类手术器械,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高流量搭桥术 手术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动脉-静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后孤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手术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5
3
作者 菅凤增 李萌 +1 位作者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 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 方法 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 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 目的 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 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 方法 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 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界处或M2段作为受者 血管,大隐静脉与受体血管端一侧吻合,而非端 端吻合。在颈部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也行端 侧 吻合。 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吻合口远端血流充盈良好,颈外动脉远端侧支 保留完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搭桥血管内血流量分别为210ml/min及180ml/min。随访6 ~9个月,症状均有好转。 结论 压力扩张技术解除移植血管痉挛,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大隐静 脉与颈外动脉端 侧吻合,可以保留颈外动脉远端侧支,同时也可达到高流量搭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外静脉 大脑动脉 血管吻合 海绵窦 动脉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任斌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85-388,共4页
自1967年10月,Yasargil等首次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患有Marfan综合征伴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治疗后,STA-MCA吻合术逐步应用于动脉瘤、卒中... 自1967年10月,Yasargil等首次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患有Marfan综合征伴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治疗后,STA-MCA吻合术逐步应用于动脉瘤、卒中急性期、烟雾病等的治疗中。该吻合术逐渐成为显微神经外科颅内血管重建术的一种重要的术式。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该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血管重建术 颞浅动脉-大脑动脉吻合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长期疗效观察
5
作者 刘源 佟志勇 +2 位作者 余冠东 赵旭东 初金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2-643,共1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2段。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术后采用CTA或DSA评估动脉瘤闭塞和血流重建情况;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第1天、1周和3个月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本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孤立确切,2例行A3-A3侧侧吻合术;3例行M2-M2侧侧吻合术,其中1例在M2-M2侧侧吻合术基础上获取桡动脉(RA)作为桥血管,联合M1-RA-M2嵌入桥接式血管搭桥术。术中经ICGA证实,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时间为23(14,71)个月,5例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CTA或DSA检查、3例术后9~12个月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显影,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周mRS评分较术前升高0~3分(1例手术前后均为4分、1例增加2分、1例增加3分),2例未破裂患者术后1周mRS评分无变化(均为1分);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下降(0分2例、2分1例、3分2例);末次随访时1例失访,余4例mRS评分进一步下降(0分2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无脑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短期和长期通畅性良好,长期疗效稳定,是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颅内-颅内(非MeSH词) 侧侧吻合(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方舟 龙廷翰 +9 位作者 陈俊达 温运宇 陈思源 张国忠 李明洲 张世超 康慧斌 冯文峰 漆松涛 王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动脉 端侧吻合 临时阻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脑缺血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哲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动脉吻合术 颅内动脉 脑缺血 预防和治疗 颞浅动脉 脑供血 大脑动脉 伯林 开创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微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肖东 王志飞 +7 位作者 史耕郡 宫肇玉 周舰 高婧 姜娟 李顺兰 邓玮 高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41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CS)与3.0 T磁共振成像显示的大脑微梗死(CMI)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的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以有无CMI病变分为无CMI组...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CS)与3.0 T磁共振成像显示的大脑微梗死(CMI)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的急性轻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以有无CMI病变分为无CMI组和CMI组,比较2组间基线资料、影像特点、神经功能及预后。结果:无CMI组与CMI组在糖尿病、心房颤动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2组在CS程度上有差异(χ^(2)=13.744,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I组CMI数量与CS程度呈正相关(r=0.52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病史、腔隙存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均与CMI病变独立相关(均P<0.05)。CMI病变组90 d不良预后比例显著高于无CMI病变组(13.64%比28.30%,χ^(2)=11.844,P=0.019)。结论: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病史、腔隙存在以及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CMI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MI病变与90 d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大脑微梗死 急性缺血性卒 脑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9
作者 杜锦 汪寅章 +2 位作者 智光 杨波 潘长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并探讨影响IMT的因素。方法选择149例年龄3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g OGTr),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 目的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并探讨影响IMT的因素。方法选择149例年龄3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g OGTr),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5例)、糖耐量减低(IGT,n=60例)和糖尿病(DM,n=44例)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结果DM组及IGT组IMTCCA较NGT组显著升高(P〈0.05),DM组及IGT组颈动脉内膜不连续或不光滑者所占比率也较NGT组有显著升高(P〈0.05),DM组与IGT组各颈动脉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hPG、餐后血糖峰差值、伴随疾病(高血压)是IMTCC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耐量异常人群(包括糖耐量减低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IMT显著增加,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动脉-膜厚度 相关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岩 王亚珍 +3 位作者 郝志华 宋光耀 王丽红 焦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40-2444,共5页
目的:探讨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4500例,均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HbA1c、空腹血... 目的:探讨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4500例,均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HbA1c、空腹血糖( FPG)、血脂等〕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体质指数( BMI)。根据HbA1c、FPG水平,将患者分别分为5个亚组: HbA1c≤5.0%为Hb1组, HbA1c5.1%~6.0%为Hb2组, HbA1c6.1%~7.0%为Hb3组, HbA1c7.1%~8.0%为Hb4组, HbA1c>8.0%为Hb5组; FPG≤5.5 mmol/L为FP1组, FPG 5.6~6.0 mmol/L为FP2组, FPG 6.1~7.0 mmol/L为FP3组, FPG 7.1~8.0 mmol/L为FP4组, FPG>8.0 mmol/L为FP5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评分。分析颈动脉IMT的相关因素。结果(1)Hb2组年龄、LDL-C高于Hb1组而IMT低于 Hb1组; Hb3组年龄、 FPG、 TC 高于 Hb1组和Hb2组, BMI、 IMT、斑块积分高于 Hb2组,但LDL-C低于Hb2组; Hb4组年龄、 FPG、 IMT、斑块积分均高于Hb1组、 Hb2组、 Hb3组, TC、 LDL-C高于Hb1组和Hb2组, BMI高于Hb2组; Hb5组年龄高于Hb1组和Hb2组而低于Hb3组和Hb4组, FPG、 IMT、斑块评分高于其他4组, LDL-C高于Hb1组、 Hb2组和Hb3组, BMI、 TC高于Hb1组和Hb2组(P<0.05)。(2) FP2组年龄、 BMI、TC、 TG、 LDL-C、斑块积分高于FP1组; FP3组年龄、 BMI、 HbA1c、 TG、 LDL-C、 IMT、斑块积分高于FP1组和FP2组,而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TC高于FP1组; FP4组年龄、 IMT、斑块评分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 BMI、 TG高于FP1组和FP2组, 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LDL-C低于FP2组和FP3组; FP5组年龄高于FP1组、 FP2组、 FP3组而低于FP4组, HbA1c、 TC、 IMT、斑块评分高于其他4组, BMI高于FP1组和FP2组, TG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 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LDL-C高于FP1组和FP4组但低于FP3组( P<0.05)。(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IMT与HbA1c、 FPG、 BM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0.315、0.378,均P<0.05)。(4) HbA1c不同水平组及FPG不同水平组AS患病率间有差异(P<0.05);其中Hb2组AS患病率低于Hb1组,然后随着HbA1c水平的逐步升高, AS患病率也逐步升高( P<0.005); FP3组AS患病率低于FP1组,但FP4、 FP5组AS患病率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P<0.005)。结论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HbA1c、 FPG、 BM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尽早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 AS,并协助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动脉-膜厚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志根 周颖玲 +3 位作者 陈竹君 杨峻青 周典华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66-3068,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共471例,术前均用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按是否检出斑块分为斑块组(n=... 目的:通过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共471例,术前均用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按是否检出斑块分为斑块组(n=361例)和非斑块组(n=110),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值(OR值)。结果:两组除了年龄有显著差异外(P<0.001),其他资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非斑块组,斑块组检出更多的3支血管病变(OR=3.328,95%CI:1.907~5.807,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校正基线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仍是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2.933,95%CI:1.865~4.615,P<0.001),而CIMT增厚则否。结论:相对于CIMT增厚,颈动脉斑块能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多支血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动脉-膜厚度 冠心病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特点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志 李改 +1 位作者 李冰 刘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7-719,723,共4页
目的探讨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特点。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及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入院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I)组204例、腔隙性脑梗... 目的探讨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特点。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及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入院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I)组204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0例,心源性脑梗死(CI)组55例;以同期其他疾病就诊的患者5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排除既往脑卒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超声检查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IMT、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发生率(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或颈内动脉)。结果研究组IMT以及IMT增厚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AI组、LI组均显著高于CI组(均P<0.01);斑块形态分析显示,AI组、LI组多发斑块及不规则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CI组(均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缺血性脑卒中AI与LI患者发病早期应高度关注;AI/LI斑块特点或许可以作为区别AI/LI患者与CI的参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梗死 动脉斑块 动脉-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帅秀芳 郑慧 +6 位作者 王邦宁 江洁 靳松 姚文 姚翀 李晓金 王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测早期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的变化,并分析早期EH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MD)与IMT相关性。结果早期EH组基础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较正常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679,P<0.01)。结论早期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IMT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厚,FMD与IMT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膜厚度 高频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早期治疗动脉瘤或烟雾病出血5例报告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刚 冯文峰 +8 位作者 张国忠 李明洲 苟艳霞 赵友霞 宋烨 何小艳 刘丹 肖浩江 漆松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4-556,共3页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是脑血运重建重要的技术,尽管COSS研究的阴性结果不支持颅内外搭桥在颈动脉闭塞外科治疗中应用。但在需要牺牲载瘤动脉的复杂动脉瘤、烟雾病等疾病中,颅内外搭桥仍是一线治疗方案。大部分颅内外搭桥手术...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是脑血运重建重要的技术,尽管COSS研究的阴性结果不支持颅内外搭桥在颈动脉闭塞外科治疗中应用。但在需要牺牲载瘤动脉的复杂动脉瘤、烟雾病等疾病中,颅内外搭桥仍是一线治疗方案。大部分颅内外搭桥手术是择期手术,但在脑出血急性期如果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动脉瘤术中需替代载瘤动脉血运,则需尽早行颅内外搭桥术以避免缺血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动脉 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期搭桥 颞浅动脉-大脑动脉搭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肖淑萍 马英文 +2 位作者 朱海英 殷延玲 樊延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3315-331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328例IS患者(IS组)及240例对照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CAS发生率及血清GGT...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328例IS患者(IS组)及240例对照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CAS发生率及血清GGT水平。按是否有CAS将IS患者分成CAS组及非CAS组,记录两组患者血清GGT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病史,运用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与CAS的相关性。结果 IS组的GGT水平为(32.2±13.6)U/L,高于对照组的(23.1±11.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3,P=0.000);其IMT、斑块指数、CAS发生率也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GGT四分位数分等级(≤15.5 U/L、15.6~26.7 U/L、26.8~36.3 U/L、>36.3 U/L),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随着GGT水平的增高,发生CAS的危险度逐渐加大(4个等级内OR值分别为1.00、1.96、2.38和2.96)。CAS组与非CAS组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TG和LDL-C增高病史及血清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显示年龄、高血压、LDL-C、糖尿病和GGT对CA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GGT影响强于糖尿病。结论 GGT水平与IS患者CAS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GGT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子 Γ-谷氨酰转肽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咸川 谢吟灵 +1 位作者 吴晨 范代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2-493,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黄芪、当归、地龙、桑椹、丹参、茶树根、泽泻、...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黄芪、当归、地龙、桑椹、丹参、茶树根、泽泻、石菖蒲等组成),两组均用降脂药氟伐他汀,疗程均为16周。结果:治疗组在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方可能有消减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膜厚度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妍 段炼 +20 位作者 佟晓光 佟志勇 顾宇翔 王东海 王继跃 任军 阿里木江·艾力 蔡艺玲 黄玉杰 蒯东 王晓健 黄承光 游潮 曹毅 于加省 罗祺 邹安琪 黄胜平 何伟文 吉训明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77-280,共4页
1研究背景 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 1研究背景 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9
18
作者 肖静珍 肖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CCA-IMT每增加一...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CCA-IMT每增加一个单位(0.15mm),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1.17~2.45);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2%(优势比,1.52;95%可信区间,1.03~2.25)。结论①CCA-IMT增加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②CCA-IMT增加有助于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 -膜厚度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静波 李佑祥 +6 位作者 吴中学 姜除寒 杨新健 张友平 姜鹏 吕明 贺红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74-1075,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1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95%)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1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95%)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8例随访6~12个月,1例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在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保护了载瘤动脉,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大脑动脉 动脉 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卫 金文敏 +1 位作者 徐丽梅 郑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对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成颈动脉正常组(CAN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对两组动...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对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成颈动脉正常组(CAN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CAS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明显高于CAN组(P<0.01),CAS和CAN两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dDBP、nDBP)差异无显著性(P>0.05);CAS组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检出率高于CAN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24hS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密切。提示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痰病 动脉硬化 动态血压 昼夜节律 原发性高血压病 动脉内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