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守财 杨倩 +4 位作者 储照虎 吴雪松 倪进军 薛莲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症状性ICAO患者48例,均由头颅MRA确诊,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其血管特点决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ICAO的症状主要为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晕厥,头晕,癫痫发作等;DSA血管造影术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2例(4.2%);无名动脉闭塞1例(2.1%);颈内动脉全程闭塞45例(93.8%),其中有缓慢前向血流者9例(20.0%)。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4例(75.6%);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1例(24.4%)。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8例(16.7%);合并椎动脉狭窄者5例(10.4%),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例(4.2%)。闭塞侧颅内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初级代偿:单独具有前交通动脉代偿者18例(37.5%);单独具有后交通动脉代偿者4例(8.3%);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代偿者5例(10.4%);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代偿者5例(10.4%)。次级代偿:仅软脑膜代偿11例(22.9%);颈外动脉及软脑膜动脉2例(5.2%);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2例(5.2%)。药物治疗者1月内有5例仍发作对侧TIA或小中风;3例发生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加重;随访6月发生同侧梗死2例;小中风或癫痫反复发作者5例。支架置入术者1月内有1例发生小中风;1例偏瘫加重;随访6月均未发作TIA或脑梗死。抗凝治疗2例,随访2月,复查造影时闭塞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仅C1段血管壁毛糙或串珠样改变,无明显狭窄。结论:通过全脑动脉造影评估ICAO患者的侧枝循环及全脑血管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脑血管造影 颅内侧枝循环 血管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类型及侧支循环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喜朋 张洪涛 +2 位作者 王连芹 聂彦国 李永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6例(22.2%),皮质下梗死10例(37.0%),弥散性梗死7例(25.9%),交界区梗死8例(29.6%)。侧支循环途径包括经前交通动脉代偿14例,经后交通动脉代偿10例,经眼动脉代偿6例,经软膜吻合8例。8例单发梗死中,6例有2种代偿方式,2例有1种代偿方式,而19例多发梗死中,仅5例有2种代偿方式,14例有1种代偿方式。结论: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有多种表现,以皮质下梗死和交界区梗死多见,且ICAO发生后有多种侧支循环途径代偿颅内供血,其中,单发梗死的代偿途径可能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梗死类型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闭塞的诊断效果
3
作者 时小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6期4948-4951,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闭塞(CAO)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CAO患者,接受3D-MR-VWI、DSA检查。比较3D-MR-VWI、DSA检查CAO的结果、颈... 目的研究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闭塞(CAO)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CAO患者,接受3D-MR-VWI、DSA检查。比较3D-MR-VWI、DSA检查CAO的结果、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段(C 1段)、岩段(C 2段)、破裂孔段(C 3段)]及典型病例分析。结果经DSA检查,颈动脉闭塞中34例完全闭塞,28例次全闭塞,46例颈动脉狭窄;经3D-MR-VWI检查,颈动脉闭塞中37例完全闭塞,29例次全闭塞,42例颈动脉狭窄。3D-MR-VW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为90.74%(98/108)。经DSA检查,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颈总动脉3例,C 1段24例,C 2段3例,C 3段4例;3D-MR-VWI检查颈总动脉2例,C 1段27例,C 2段3例,C 3段2例;3D-MR-VW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88.24%。结论将3D-MR-VWI与DSA应用于诊断CAO均能准确判断其闭塞特征,且二者诊断符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闭塞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4
作者 师少春 欧阳辉 +2 位作者 卓少伟 曾建清 黄柳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0期50-53,共4页
目的 分析前循环串联闭塞从远端向近端的逆向开通技术(PD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接受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AIS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程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目的 分析前循环串联闭塞从远端向近端的逆向开通技术(PD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接受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AIS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程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前循环串联闭塞从近端向远端的顺向开通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DTS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临床指标[一次性取栓成功情况、静脉溶栓情况、病死情况及静脉溶栓时间(DNT)、入院到实施介入取栓治疗的时间(DPT)]、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情感、社会以及精神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情感、社会以及精神评分分别为(83.31±3.47)、(83.54±5.66)、(83.21±4.23)、(82.64±4.2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31±5.03)、(74.58±3.69)、(71.69±5.23)、(71.65±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7.07±0.71)分低于对照组的(10.63±1.23)分,MMSE评分(27.37±2.18)分高于对照组的(25.46±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取栓成功率60.00%及静脉溶栓比例90.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0%、35.00%,DNT(38.36±8.61)min和DPT(71.91±2.6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58.25±16.25)、(104.86±13.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AIS患者实施PDTS技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提升一次性取栓成功率、静脉溶栓比例及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串联闭塞从远端向近端的逆向开通技术 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问题与对策
5
作者 于剑 于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589-593,共5页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由于我国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病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医疗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较...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由于我国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病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医疗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院管理和医师诊疗等相关的十一个方面阐述开展该手术可能面临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颈动脉闭塞 动脉内膜剥脱术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淑琴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5期27-28,33,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闭塞组,利用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分析。另取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利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闭塞组,利用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分析。另取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利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3组患者比较,患侧顶、颞、额叶皮层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20;t=-2.356,P=0.020;t=-2.767,P=0.015)。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中,颈动脉狭窄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异常率为90%;对照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0%,异常率为0。结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脑血流灌注损伤有关系,并可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临床出现认知障碍呈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或闭塞 侧支循环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陆益就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2期205-207,共3页
颈动脉慢性闭塞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卒中的15%〜25%,多为动脉狭窄基础上粥样斑块或血栓形成所致,患者多数无症状,少数为症状性颈动脉闭塞。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因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同侧脑缺血事件和认识障碍,因此对高危颈动... 颈动脉慢性闭塞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卒中的15%〜25%,多为动脉狭窄基础上粥样斑块或血栓形成所致,患者多数无症状,少数为症状性颈动脉闭塞。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因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同侧脑缺血事件和认识障碍,因此对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式的研究便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从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特点分析入手,同时对各种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分析,重点分析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之后颈动脉慢性闭塞的治疗、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高危动脉慢性闭塞 安全性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8
作者 赵守财 杨倩 +9 位作者 黄显军 尚贤金 汪文兵 许向军 杨科 徐阳 金凡夫 吴文倩 黄兰秀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症状性亚急性及慢性ICAO行血管内治疗患者59例,根据Hasan等的DSA图像分类法,分析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90 d后的预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症状性亚急性及慢性ICAO行血管内治疗患者59例,根据Hasan等的DSA图像分类法,分析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90 d后的预后。结果:59例中48例成功再通,总体再通率81.36%。成功再通病例中A型21例(43.75%)、B型15例(31.25%)、C型9例(18.75%)、D型3例(6.25%);开通失败未再通11例,其中A型2例(18.8%)、B型1例(9.09%)、C型3例(27.27%)、D型5例(45.45%)。术中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1例(1.69%)、谵妄1例(1.69%)、血压升高3例(5.08%)、栓子移位并行支架取栓2例(3.39%)、动脉夹层2例(3.39%)。术后1周内并发症仅头痛1例(2.08%),无癫痫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平均随访(57.22±23.88)月,失访12例,均为再通成功者;死亡3例,1例死于癌症,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脏病。再通组围手术期mRS 0~2分者与出院时及长期随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4,P>0.05),但2例术中栓子移位,1例症状加重,mRS由3分增至4分;随访结束mRS 0~2分者28例(77.78%)。再通组与再通失败组mRS 0~2分者比较,长期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4,P<0.001),围手术期与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再通组围手术期mRS评分值高于长期随访者(P<0.05),而未再通组围手术期mRS评分与长期随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急性症状性ICAO在DSA图像分类下分层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A型、B型。但闭塞的时间、部位及性质决定手术的再通率,栓子移位是术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慢性颈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分类 mR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通新技术“破解”症状性颈总动脉长段闭塞之困--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访谈
9
作者 费菲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2期1-3,共3页
“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我们每天都要完成了很多颈动脉闭塞的‘搭桥’手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病变,临床上非常棘手的是处理颈总动脉长段闭塞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颈外动脉的血供也存在问题,那用什么来‘搭桥’实现血管再通呢?”中国微... “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我们每天都要完成了很多颈动脉闭塞的‘搭桥’手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病变,临床上非常棘手的是处理颈总动脉长段闭塞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颈外动脉的血供也存在问题,那用什么来‘搭桥’实现血管再通呢?”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分会副主委兼颈动脉学组组长、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对症状性颈总动脉长段闭塞复通新技术的介绍,很好地解答了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成为颈动脉硬化狭窄治疗的重要手段,前者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金标准”,后者则有微创、简捷等优势。曲乐丰教授介绍,CEA及CAS可满足绝大多数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闭塞前病变的治疗,而对于颈总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以上两种手术方法均难以处理。根据病变的不同,此类疾病可采取颈-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主-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等开放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上海长征医院 动脉 血管再通 科主任 症状性 长段 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近端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梁小龙 冯海宽 +1 位作者 闫福旺 佟小光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2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近端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近端闭塞23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CEA治疗,术前MR或CT灌注及CTA检查显示患者脑血流储备处于2~3期,侧枝循环代偿不足且颈动脉闭塞仅限于颈内动脉颅外...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近端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近端闭塞23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CEA治疗,术前MR或CT灌注及CTA检查显示患者脑血流储备处于2~3期,侧枝循环代偿不足且颈动脉闭塞仅限于颈内动脉颅外段。术前、术中、术后采用CTA、DSA、MRI或CT等影像学手段观察患者颈动脉近端闭塞、再通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CEA治疗颈动脉近端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23例患者CEA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即刻DSA显示23例患者颈动脉全部再通。术后1周CTA以及术后3个月颈部血管超声结果提示,23例患者中22例颈动脉再通,再通率为95.6%。再通血管形态可,血流通畅,远端血流改善明显。患者均未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术区出血、切口感染迁延不愈、颅内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在复合手术室条件下对脑血流储备处于2~3期、侧枝循环代偿不足且闭塞仅限于颈内动脉颅外段患者行CEA治疗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 动脉近端闭塞 动脉内膜剥脱术 复合手术室 围手术期并发症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羽康 童婧怡 +2 位作者 何阳 马琳 李其富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9期113-116,共4页
颈动脉串联闭塞是指颅外段颈内动脉重度狭窄(90%以上)或闭塞伴随颅内大血管闭塞,其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以静脉溶栓为主,但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较低,整体疗效欠佳[1]。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颈动脉串联闭塞患... 颈动脉串联闭塞是指颅外段颈内动脉重度狭窄(90%以上)或闭塞伴随颅内大血管闭塞,其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以静脉溶栓为主,但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较低,整体疗效欠佳[1]。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颈动脉串联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升高,可快速有效的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细胞,从而改善患者预后[2]。然而,临床对于颈动脉串联闭塞的处理方法、颈动脉支架植入时机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目前,颈动脉串联闭塞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相关专家共识和明确指导意见。现将颈动脉串联闭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促进临床对颈动脉串联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串联闭塞 急性 脑缺血 卒中 放射学 介入 药物洗脱支架 球囊扩张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法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娄昕 蔡幼铨 +3 位作者 马林 蔡剑鸣 安宁豫 李雪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法(ASL)和动态磁化率效应对比剂增强(DSC)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表现,探讨ASL的临床运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自愿者12例,行DSC和ASL,计算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法(ASL)和动态磁化率效应对比剂增强(DSC)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表现,探讨ASL的临床运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自愿者12例,行DSC和ASL,计算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病例组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计算DSC和ASL所得的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12例健康自愿者所测的DSC和ASL的rCBF比值分别为1.0012±0.1030和1.0015±0.1611,无统计学差异。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灌注异常,DSC与ASL的rCBF比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72)。结论:ASL序列能快速无创的提供脑灌注情况,可作为初步了解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脑灌注情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颈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假性闭塞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建琦 魏小龙 许浏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78-79,82,共3页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P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8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狭窄复发率等.结果 14例患者术后未见颅内缺血事件,1例患者术后死于心肌梗死,3例患者...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P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8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狭窄复发率等.结果 14例患者术后未见颅内缺血事件,1例患者术后死于心肌梗死,3例患者复查B超提示支架内再狭窄,行球囊扩张支架,复查见支架形态良好,未见再狭窄和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停止抗凝治疗后出现肢体乏力,CT提示同侧脑梗死,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继续口服药物抗凝.结论 CAS治疗APO创伤小、临床效果好,但需把控处理时间窗,选择Ⅰ期处理还是Ⅱ期处理,同时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 动脉假性闭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娄昕 蔡幼铨 +1 位作者 马林 蔡剑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后区患侧与健侧或左侧与右侧的MTT、rCBF、rCBV比值。结果:对照组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在0.94~1.07之间。狭窄组中5例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0例分水岭区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7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域。两两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决定脑灌注表现的唯一因素。综合考虑脑灌注表现及临床表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MRI 脑缺血 颈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转流管改进的意见
15
作者 董国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910-91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转流管 动脉阻断 颈动脉闭塞 动脉 精神异常 手术操作 阻断血流 手术中 放置 中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的影像诊断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逵 魏祥 张亚林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8期102-104,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诊断效果。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群体编入观察A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群体编入观察B组。所有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脑灌注及CT血管造影扫查。统计全部病例的对比剂峰值时间...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诊断效果。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群体编入观察A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群体编入观察B组。所有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脑灌注及CT血管造影扫查。统计全部病例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同时分别记录患者颅内健侧与患侧的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比两组的颈内动脉异常程度。结果 A组健侧对比剂峰值时间及脑血流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健侧脑血容量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侧对比剂峰值时间显著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无狭窄和轻度狭窄总比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总比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A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颈动脉闭塞 CT脑灌注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5例
17
作者 苏量 朱正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5期171-172,共2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方法收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5例,术中均使用脑保护伞装置。结果该组成功置入支架25枚,颈动脉狭窄解除,脑供血改善。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颈动脉窦反应6例,血管痉挛反应1例,...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方法收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5例,术中均使用脑保护伞装置。结果该组成功置入支架25枚,颈动脉狭窄解除,脑供血改善。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颈动脉窦反应6例,血管痉挛反应1例,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均已消失了。脑保护伞的释放、撤回也都顺利。此外,患者术中并未发生TIA和急性脑梗塞现象,经术后7-14 d出院。进行术后随访3-36个月,期间未发现TIA或脑卒中复发的现象,DSA复查也未见血管再狭窄症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巩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12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参照DSA...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参照DSA结果,比较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对于颈动脉狭窄闭塞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48.30%(85/176)与DSA血管造影检出率53.41%(94/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7%、95.16%、100.00%、90.34%、100.00%。经过Kappa一致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而且无创,值得临床将之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闭塞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闭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9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8年第8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认知功能损害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学习障碍 维持治疗 诊断 病人 老年 神经机制 颈动脉闭塞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