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越 刘玉梅 +3 位作者 华扬 刘然 李娜 凌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颈动脉重构指数(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侧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在首都医科大学宣...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颈动脉重构指数(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侧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拟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85例。根据有无临床缺血症状,将185例患者分为症状组(104例)和无症状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CRI、斑块声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排除参数共线性后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RI用于预测发生临床缺血事件的诊断价值。结果(1)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年龄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男性比例高于无症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96/104)比80.2%(65/81),P<0.05]。(2)症状组颈动脉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50.0(28.3,62.8)cm/s比60.0(44.5,74.5)cm/s]、舒张期末流速[23.0(14.0,30.0)cm/s比29.0(21.5,33.5)cm/s]、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74±21)cm/s比(85±21)cm/s]、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流速[(39±11)cm/s比(42±10)cm/s]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颈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10.3(6.1,16.6)比7.2(5.0,11.8)]、CRI[1.82(1.65,2.08)比1.64(1.51,1.80)]、低回声斑块发生率[83.7%(87/104)比37.0%(30/81)]及溃疡型斑块发生率[27.9%(29/104)比7.4%(6/81)]均高于无症状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I越大(OR=12.43,95%CI:2.85~54.25,P<0.01)、溃疡型斑块(OR=4.04,95%CI:1.40~11.62,P<0.05)及低回声斑块(OR=5.54,95%CI:2.65~11.58,P<0.01)是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性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经ROC曲线分析,CRI=1.74是预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症状的最佳截断值(AUC=0.714,95%CI:0.64~0.79,P<0.05),其特异度为69.1%,敏感度为65.4%。结论CRI、溃疡型斑块及低回声斑块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事件的风险,可尝试用CRI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临床缺血事件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 动脉重构指数 斑块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临床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HDL-C、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郭晓冬 张海云 +1 位作者 孙秋愿 方居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联合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联合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C)比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PCI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36例)与非ISR组(204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TG/HDL-C、MPV/PC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TG/HDL-C比值与MPV/PC比值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MPV/PC比值与PCI术后ISR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G/HDL-C、MPV/PC比值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支架直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SR组TG、MPV、TG/HDL-C、MPV/PC比值高于非ISR组,HDL-C、PC低于非ISR组(P<0.05);TG/HDL-C比值与MPV/PC比值呈正相关(P<0.05);TG/HDL-C、MPV/PC比值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独立相关(P<0.05);TG/HDL-C、MPV/PC比值预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的AUC分别为0.759、0.784,联合预测的AUC为0.921,优于两者单独预测。结论TG/HDL-C、MPV/PC比值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ISR显著相关,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T MR HR-VW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与DSA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敏 邓亚利 +6 位作者 黎川 甄志铭 左朦 王健 陈伟 陈炜 陈家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47,共6页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 目的分析7.0 T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47例,2周内分别完成7.0 T HR-V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名高年资医师对所有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狭窄直径、狭窄长度、最狭窄处内外壁面积以及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内外壁面积分别进行独立测量,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组内、组间测量一致性;由一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在DSA图中测量MCA粥样硬化斑块处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并与HR-VWI测量均值进行Bland-Atman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名观察者分别独自测量了47名患者69处最狭窄处,其管腔直径均值为(1.19±0.49)mm、斑块长度均值为(6.12±3.06)mm、内外壁面积均值分别为(1.88±1.11)mm^(2)、(8.99±2.49)mm^(2),斑块近端正常管腔直径均值为(2.31±0.35)mm、内外壁面积均值为(4.74±1.31)mm^(2)、(10.54±2.44)mm^(2),所有测量结果一致性分析结果ICC均大于0.8,P≤0.001;在DSA与HR-VWI测量最大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中,94.74%(54/57)和96.49%(55/57)的差异值位于差异均值±1.96标准差之间,ICC分别为0.944和0.897,两种方法在狭窄率和狭窄长度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狭窄率:r=0.955,P<0.001;狭窄长度:r=0.890,P<0.001)。结论7.0 T 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7.0 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患者RAAS活性及介入术后血压改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敏 黄琦 +9 位作者 刘凯 田丹丹 郭林雅 张晨 孔德慧 张清慧 杜慧宇 屈慧云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及介入术后血压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经肾动脉造影确诊的69例ARAS合并高血压患者(ARAS组),以...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及介入术后血压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经肾动脉造影确诊的69例ARAS合并高血压患者(ARAS组),以1∶2的比例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入院的138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析EH组、ARAS组人口学信息、高血压病程等临床特征,比较EH组、单侧ARAS组、双侧ARAS组的RAAS活性。比较ARAS介入前后肾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AS介入术后血压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ARAS组患者的BMI、合并症比例、收缩压、脉压、血肌酐高于EH组;高血压病程、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血钾短/低于EH组(P<0.05)。与EH组相比,单侧ARAS组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较高,醛固酮与肾素比值、血钾较低;双侧ARAS组血浆肾素活性较高,血钾较低;与单侧ARAS组相比,双侧ARAS组血浆醛固酮浓度较低(P<0.017)。ARAS介入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AS介入术后血压改善与eGFR(OR=0.928,95%CI为0.875~0.984,P=0.012)有关。结论:AR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RAAS明显激活;术前eGFR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经由介入手术得到血压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动脉狭窄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介入治疗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5
作者 黄亚琴 刘雨森 +3 位作者 杨甲 蔡忻懿 方琪 惠品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372,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舒张压、收缩压(<140 mmHg、140~<160 mmHg、≥160 mmHg)]、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计算LDL-C/HDL-C、TG/HDL-C、非HDL-C(non-HDL-C)、non-HDL-C/HDL-C(nHHR),其中non-HDL-C=TC-HDL-C。影像学资料包括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评估的狭窄侧别(左、右)、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以及颈部血管超声评估的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斑块钙化(表面钙化、基底部钙化)、斑块溃疡(是、否),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PI=(Vs-Vd)/Vm],并计算健、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值(ΔVm、ΔVs、ΔVd、ΔPI;均为健侧MCA值-患侧MCA值)。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个指标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差异。结果纳入166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患者,其中卒中组99例,非卒中组67例。(1)卒中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8%(78/99)比59.7%(40/67),P=0.008]、收缩压[(152±15)mmHg比(137±18)mmHg,P<0.01]、舒张压[(84±10)mmHg比(80±10)mmHg,P=0.042]、TG[1.33(0.95,1.77)mmol/L比1.10(0.87,1.48)mmol/L,P=0.019]、TG/HDL-C[1.35(0.97,2.08)比1.07(0.81,1.52),P=0.003]、nHHR[2.89(2.25,3.61)比2.48(1.93,3.27),P=0.027]均高于非卒中组,HDL-C[0.96(0.80,1.15)mmol/L比1.03(0.91,1.16)mmol/L,P=0.014]低于非卒中组,收缩压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比例高于非卒中组[35.4%(35/99)比16.4%(11/67),P=0.007],而狭窄侧别、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及斑块钙化类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组患者ΔVm[19(4,32)cm/s比10(-3,21)cm/s,P=0.001]、ΔVs[32(9,55)cm/s比24(3,40)cm/s,P=0.005]、ΔVd[10(-1,19)cm/s比6(-3,12)cm/s,P=0.006]均高于非卒中组,而ΔPI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OR=1.063,95%CI:1.036~1.090,P<0.01)、高TG/HDL-C(OR=2.802,95%CI:1.551~5.061,P=0.001)、高ΔVm(OR=1.032,95%CI:1.010~1.055,P=0.004)、斑块溃疡(OR=2.777,95%CI:1.123~6.871,P=0.027)为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收缩压、TG/HDL-C、ΔVm、斑块溃疡四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28(95%CI:0.765~0.892,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均P<0.01)。结论高收缩压、高TG/HDL-C、高ΔVm、斑块溃疡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硬化斑块特征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卒中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与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6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1,共1页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等采用队列研究,比较了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路移植术 内支架置入术 硬化性狭窄 动脉 颅内外 疗效 治疗 Wils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叶长青 黄一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5,共5页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究显示,在中国,发生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ICAD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3%~50%和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硬化性 颅内血管 狭窄性病变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动脉狭窄 去氧血红蛋白 血管狭窄程度 闭塞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2 位作者 蔡忻懿 方璐璐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145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0.562,P=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NIHSS评分(OR=0.105,95%CI:0.023~0.473,P=0.003)、溃疡型斑块(OR=4.060,95%CI:1.202~13.711,P=0.024)、术前MCA Vm(OR=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硬化斑块特征 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高分辨率3T MRI诊断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作用
9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616-616,共1页
增强高分辨率3TMRI(3THR-MRI)可明确症状性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动脉壁的情况。有研究者对基底动脉管壁强化现象与同侧基底动脉狭窄所致新发梗死与后续缺血症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共连续纳入6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 增强高分辨率3TMRI(3THR-MRI)可明确症状性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动脉壁的情况。有研究者对基底动脉管壁强化现象与同侧基底动脉狭窄所致新发梗死与后续缺血症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共连续纳入6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狭窄率均≥70%。注射对比剂前后,对BA进行HR-MRI冠状面扫描。对最狭窄处近端、远端及最狭窄处的管壁强化程度进行计算,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明确是否有新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狭窄 硬化性狭窄 动脉 高分辨率 症状性 MRI诊断 冠状面扫描 HR-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唐承君 李永利 +8 位作者 孟亮 董以谦 周燕文 杨舒娅 戴汝平 徐仲英 杜丽丽 宋来凤 王亚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12期732-733,共2页
本文报告用福尔马林溶液注射加医用肠线环扎建立犬髂总动脉狭窄模型的方法。30条存活3个月以上的犬,60支血管经造影证明有不同程度狭窄或完全阻塞者占91. 7%。组织学检查与非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炎的表现相似。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非粥样硬... 本文报告用福尔马林溶液注射加医用肠线环扎建立犬髂总动脉狭窄模型的方法。30条存活3个月以上的犬,60支血管经造影证明有不同程度狭窄或完全阻塞者占91. 7%。组织学检查与非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炎的表现相似。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非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 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真 张银妆 +1 位作者 匡圆圆 马琦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患者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及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住院患者190例以及健康受试者70例。根据CHD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46)、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5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n=42)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n=46)。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同时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UAP组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NSTEMI组及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而NSTEMI组与STEMI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并且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IPK1,RIPK3,MLKL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及未发生MACE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较,发生MACE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RIPK1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1),RIPK3曲线下面积为0.83(P<0.001),MLKL曲线下面积为0.75(P<0.001)。结论: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质RIPK1,RIPK3及MLKL水平与CHD密切相关,且对CHD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2
12
作者 刘亚平 张莹 +1 位作者 王从旭 李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动脉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分叉 狭窄程度 脑梗死患者 动力学改变 检出情况 峰值流速 搏动指数 对照组 检出率 多发生 防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病症对脉搏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孙雪航 李本森 +1 位作者 卢意成 缪馥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3-73,共1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疾病对脉搏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分别建立了不同狭窄程度与不同材料斑块的颈动脉流-固双向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颈动脉脉搏波传播特性。结果当颈内动脉入口处有粥样硬...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疾病对脉搏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分别建立了不同狭窄程度与不同材料斑块的颈动脉流-固双向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颈动脉脉搏波传播特性。结果当颈内动脉入口处有粥样硬化斑块附着造成动脉局部狭窄时,对于压力脉搏波,会导致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峰值升高,而颈内动脉峰值降低;对于轴向速度脉搏波,会导致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降低,而颈外动脉峰值升高。在狭窄区域,压力脉搏波和轴向速度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均有所增加,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血管内壁的剪切应力呈现出上升趋势。此外,狭窄导致颈内动脉血流量减小,颈外动脉血流量增大。粥样硬化斑块材料的改变对脉搏波峰值影响较小,而对颈动脉狭窄段脉搏波传播速度影响明显,对于压力脉搏波与轴向速度脉搏波,钙化斑块模型下波速最快,纤维材料模型下次之,脂质斑块模型下的波速最慢。结论初步研究结果将对脉搏波的演化规律及其通过脉搏波形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 动脉 硬化斑块 血管内壁 狭窄程度 脉搏波传播速度 脂质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减容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行性研究的体外实验:形态学及产物分析
14
作者 杨凯 谭晋韵 +2 位作者 邓颖 史伟浩 余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320,共8页
目的探究准分子激光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使用6F和8F激光导管,利用308纳米的氯化氙准分子激光对6例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体外减容实验。通过比较斑块管腔面积与径线的变化来评估减容效率,观察减容的产物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减容后... 目的探究准分子激光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使用6F和8F激光导管,利用308纳米的氯化氙准分子激光对6例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体外减容实验。通过比较斑块管腔面积与径线的变化来评估减容效率,观察减容的产物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减容后的管腔面微观形态。减容前后管腔数据由术前颈动脉CTA图像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减容后Micro CT图像获得。结果准分子激光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减容后能够显著增加管腔面积[6F激光导管:1.08(0.88~1.19)μm^(2)vs.5.92(3.51~7.21)μm^(2),Z=-5.410,P<0.001;8F激光导管:7.01(0.69~13.83)μm^(2)vs.12.11(7.49~20.32)μm^(2),Z=-2.678,P=0.007]。增加激光导管直径与推进次数可以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增加[6F激光导管4.86(2.40~6.68)μm^(2)vs.8F激光导管6.73(6.34~8.01)μm^(2),Z=-2.976,P=0.002]。超过95%的准分子激光减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碎屑产物的面积集中在0~10μm^(2),最大卡钳直径集中在0~5μm。准分子激光减容后斑块及血管内膜下纤维暴露,并未造成热损伤。结论准分子激光应用于体外减容颈动脉粥样斑块可显著增加斑块管腔面积,具有良好的解除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准分子激光 硬化斑块 腔内减容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妍焱 吴国庚 +7 位作者 刘加春 翟乐乐 李大军 张征 杨重庆 谭晔 周诚 韦嘉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9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成分比例由GEAW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其中狭窄程度与DSA相比较,评价MSCTA自动测量血管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与CFDS相比较,评价MSCTA彩色编码技术分析成分比例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1.0%,阴性预测率为97.6%,阳性预测率为86.9%,准确性为93.1%。MSCTA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图密度分析与CFDS的符合率为80.3%,其中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7%,阴性预测率为98.2%,阳性预测率为83.3%。结论: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以及诊断钙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选择介入材料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切除还是支架成形: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之争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春龙 李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69-572,共4页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金标准” 外科治疗 支架成形 内膜切除 缺血性卒中 硬化性狭窄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7
作者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管重建术后 动脉狭窄 状态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支架成形术 动脉内膜剥脱术 硬化斑块 治疗方式 死亡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吸烟与颈动脉壁厚度和狭窄程度的关系──心血管健康研究
18
作者 张崇嘏 顾东风 《中国健康教育》 1995年第11期34-35,共2页
老年人吸烟与颈动脉壁厚度和狭窄程度的关系──心血管健康研究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协作研究组吸烟是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及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的解释是:吸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实际上,长期吸烟与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 老年人吸烟与颈动脉壁厚度和狭窄程度的关系──心血管健康研究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协作研究组吸烟是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及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的解释是:吸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实际上,长期吸烟与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危险增加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老年人 动脉疾病 狭窄程度 硬化 外周 周围血管疾病 实际 中年 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特点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志 李改 +1 位作者 李冰 刘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7-719,723,共4页
目的探讨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特点。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及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入院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I)组204例、腔隙性脑梗... 目的探讨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特点。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及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入院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I)组204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0例,心源性脑梗死(CI)组55例;以同期其他疾病就诊的患者5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排除既往脑卒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超声检查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IMT、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发生率(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或颈内动脉)。结果研究组IMT以及IMT增厚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AI组、LI组均显著高于CI组(均P<0.01);斑块形态分析显示,AI组、LI组多发斑块及不规则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CI组(均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缺血性脑卒中AI与LI患者发病早期应高度关注;AI/LI斑块特点或许可以作为区别AI/LI患者与CI的参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梗死 动脉斑块 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肖雨雄 范锐斌 +1 位作者 唐良秋 陈宝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266-2267,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P<0.05)。(3)C组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是一个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 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