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云灿 曹广运 +1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4.545,95%CI:1.998~10.339)、狭窄程度(OR=2.765,95%CI:1.215~6.290)、C反应蛋白(OR=3.047,95%CI:1.339~6.930)、MMP-9/TIMP-1(OR=3.543,95%CI:1.558~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结论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造影 动脉壁面切应力 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与神经损害、斑块性质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2
作者 谭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9期1770-1773,1778,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与神经损害、斑块性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就医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176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超声造影...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与神经损害、斑块性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就医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176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水平及血清神经损害、斑块性质相关指标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脑梗死患者超声造影参数水平与神经损害、斑块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T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AUC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神经损伤相关指标SAA、NT-proBNP、Hcy、NSE、copeptin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斑块性质相关指标Lp-PLA2、MMP-9、Cat S、CD62P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APN、Cys C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性分析证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水平与神经损害、斑块性质相关指标含量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参数存在明显异常,且与患者具体神经损害程度及斑块性质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可作为脑梗发生风险预估、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颈动脉超声造影 神经损伤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