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雯漪 李澄 周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2-1050,共9页
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其与颈动脉外膜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和生理功能特性。与普通脂肪组织不同,PVAT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机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 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其与颈动脉外膜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和生理功能特性。与普通脂肪组织不同,PVAT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机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子,与邻近的血管壁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调控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稳态。PVAT的炎症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展及易损性密切相关,同时也在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创评估PVAT的炎症状态成为可能。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早期识别脑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新的工具,并有望优化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和个性化治疗。文章系统综述了颈动脉PVAT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像学评估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动脉CT血管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妍 杨帆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63-467,共5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CI:0.89~2.52,Z=1.51,P=0.13)。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动脉内膜切除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迭代配准方法在颈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剑华 盖铖 陈胜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了实现颈动脉血管的高精度配准,进而可以计算出颈动脉血管的位移场,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迭代配准的方法,这在医学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标图像的匹配可以通过提取形状轮廓,利用形状上下文信息实现;与此同时,SIFT... 为了实现颈动脉血管的高精度配准,进而可以计算出颈动脉血管的位移场,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迭代配准的方法,这在医学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标图像的匹配可以通过提取形状轮廓,利用形状上下文信息实现;与此同时,SIFT特征在目标匹配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图像间的稠密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图像中逐像素的SIFT特征来建立.将二者相结合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配准效果,进一步利用迭代的思想,配准精度再次得到提高.配准颈动脉血管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并且在精度上超越了传统的配准方法,在时间上也具有可接受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特征 纹理特征 迭代 配准 颈动脉血管 形状上下文 S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影 帅平 刘玉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15-251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颈部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管理人员共8 693人,男女分别统计,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颈部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管理人员共8 693人,男女分别统计,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硬化组,分析各组中non-HDLC水平情况。结果: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硬化组non-HDLC与正常组相比,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F值∶男性分别为24.63、130.62、37.28,女性分别为49.89、116.18、34.01,P<0.05)。结论:non-HDLC增高与颈动脉血管中层增厚、斑块及动脉硬化等病变均具有相关性,需更重视对non-HDLC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鼾症对颈动脉血管顺应性的影响
5
作者 曾培 袁铁军 +1 位作者 姚大康 钱坤喜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4年第6期525-527,共3页
为了研究鼾症对动脉血管顺应性的影响,用两种状态下的实验SD鼠的颈动脉血管做离体灌注实验,一组在专用舱里生长,该组的鼠症状与鼾症症状相似,另一组在正常状态下生长.当实验对象符合实验条件后,从两组雄鼠身上分别取出它们的颈动脉进行... 为了研究鼾症对动脉血管顺应性的影响,用两种状态下的实验SD鼠的颈动脉血管做离体灌注实验,一组在专用舱里生长,该组的鼠症状与鼾症症状相似,另一组在正常状态下生长.当实验对象符合实验条件后,从两组雄鼠身上分别取出它们的颈动脉进行离体灌注实验,采集所需的数据,算出所有老鼠的各个伸长比下的动脉血管顺应性值,并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两组之间顺应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鼾症导致SD鼠颈动脉顺应性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鼾症 颈动脉血管 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伴二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颈动脉血管壁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苗苗 赵勇 +3 位作者 王冲 李豪 石学雪 任秀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伴二型糖尿病(T2DM)慢性牙周炎(CP)大鼠模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及颈动脉血管壁的影响。方法将28只6周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7只)、B组(T2DM+CP组,21只),将B组按照不同干预措施随机... 目的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伴二型糖尿病(T2DM)慢性牙周炎(CP)大鼠模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及颈动脉血管壁的影响。方法将28只6周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7只)、B组(T2DM+CP组,21只),将B组按照不同干预措施随机分成B1(自然进程组)、B2(机械治疗组)、B3(机械治疗+盐酸米诺环素+抗生素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血清IL-6的测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颈动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A组血管壁形态正常;B1组内皮细胞脱落消失,中膜弹性纤维排列紊乱,平滑肌组织局部坏死呈无定型颗粒,少量钙盐沉积,管壁增厚明显;B2、B3组内皮细胞脱落消失,中膜部分平滑肌细胞空泡变性,血管壁无明显增厚。B1组血清IL-6含量随时间持续升高,高于A组(P<0.001)。各干预组血清IL-6的含量在第一次干预后1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第二次干预后5周,B2、B3组均显著低于B1组(P<0.001)。结论对于伴有糖尿病的牙周炎大鼠,单纯牙周机械治疗在短期内可能会引起血清IL-6水平升高,远期疗效则可能会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且伴有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改善;联合使用局部及全身抗生素可能优化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二型糖尿病 白细胞介素6 颈动脉血管 牙周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小鼠三维DANTE-FLASH颈动脉血管壁成像:基于7.0T磁共振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渊博 李忠豪 +2 位作者 刘蔷 谢国喜 冯衍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上三维血管壁成像技术(DANTE-FLASH)进行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数值仿真优化成像参数,实现血管腔-壁对比度最大化。6只ApoE-/-小鼠和3只野生型小鼠在7.0 T MRI均行DANTEFLASH和流入...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上三维血管壁成像技术(DANTE-FLASH)进行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数值仿真优化成像参数,实现血管腔-壁对比度最大化。6只ApoE-/-小鼠和3只野生型小鼠在7.0 T MRI均行DANTEFLASH和流入流出饱和带的多层2D RARE(2D-IOSB-RARE)两种扫描。在管壁信噪比(SNRwall)、管腔信噪比(SNRlumen)、壁-腔对比噪声比(CNR)、管腔面积(LA)、和管壁面积(WA)方面分别对2D-IOSB-RARE和DANTE-FLASH序列进行比较。对于LA与WA,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MR图像与病理图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数值仿真结果,小鼠实验的DANTE模块采用了15°翻转角与150脉冲链。相较于2D-IOSB-RARE,DANTE-FLASH的CNR轻微降低(P<0.001),但层分辨率显著提高。组内相关系数(LA:ICC=0.94,P<0.001;WA:ICC=0.93,P<0.001)和Bland-Altman图显示出DANTE-FLASH和2DIOSB-RARE在评估LA和WA测量结果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R图像与病理图像在定量测量LA(P<0.0001)和WA(P<0.0001)中呈现较强相关性。结论在7.0 T磁共振上,三维DANTE-FLASH黑血MR序列,可实现各向同性高空间分辨率成像,有利于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灵活显示和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黑血 颈动脉血管壁成像 APOE^-/-小鼠 DANTE 3D FLA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云灿 曹广运 +1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4.545,95%CI:1.998~10.339)、狭窄程度(OR=2.765,95%CI:1.215~6.290)、C反应蛋白(OR=3.047,95%CI:1.339~6.930)、MMP-9/TIMP-1(OR=3.543,95%CI:1.558~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结论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造影 动脉壁面切应力 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宝民 李生 +1 位作者 周定标 吴卫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8-670,共3页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和Biodivysio管状支架进行血管内成形 ,1例行球囊扩张成形。 14例均获成功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卒中量表 (NIHSS)测定无卒中发生 ;随访 3~ 14个月 ,无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本组初步结果表明 ,应用支架成形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操作较安全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管狭窄 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术 手术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鸿帆 文明 +2 位作者 张竹 刘丹 徐婧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淋巴瘤7例,淋巴结炎4例)及神经源性(7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病变共33例,除了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直接征象外,还重点观察颈动脉间隙血管受压移位的方向。结果:2组病灶的大小(Z=-1.456,P=0.145)、边界(χ2=0.480,P=0.652)、形态(χ2=2.257,P=0.190)、密度(χ2=1.451,P=0.378)、强化方式(χ2=1.188,P=0.664)、强化程度(χ2=5.579,P=0.084)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淋巴结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内移位为26例(100%),神经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外移位6例(85.7%),向内移位1例(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8,P=0.000)。结论: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可作为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的重要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肿块 动脉间隙血管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结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r61、TNF-α、IL-6和IL-1β与颈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春炳 朱健 +2 位作者 张秋玉 吴娟娟 沈佰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10-1415,共6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61蛋白(Cyr61)及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与颈动脉损伤后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n=18)。模型组大鼠经2F 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左颈总动脉建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模型,...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61蛋白(Cyr61)及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与颈动脉损伤后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n=18)。模型组大鼠经2F 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左颈总动脉建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模型,分别于建模后1、4、7、14、28 d和3月取材,观察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Rea1-time PCR技术检测血管壁组织中Cyr61、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结果球囊损伤后血管壁新生内膜在术后7 d出现,术后28 d时达到高峰;形成的新生内膜厚度不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血管壁组织Cyr61、TNF-α、IL-6和IL-1β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Cyr61、TNF-α、IL-6和IL-1β表达明显增强,提示Cyr61可能与炎症因子相互协同作用,使血管壁组织增生而最终导致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61蛋白 炎症因子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血管损伤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樱花 陈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767-277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2),对照组采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50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斑块状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8%(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b A1c、血浆Hcy水平、NHISS评分及血清hs-CRP、IL-6、IL-18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可抑制斑块发展,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伴动脉斑块 普罗布考 针刺 神经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反馈算法的周围动脉血管壁超声应变成像
13
作者 崔崤峣 魏黎旸 +2 位作者 王素品 李俊博 万明习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0-423,426,共5页
提出利用血压自主波动引起的血管壁组织位移与应变和超声视频图像 ,研究非刚性、小位移和高稳健的相关反馈运动估计算法 ,并与基于梯度的光流算法和基于相关算法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和人体实验的结果证实相关反馈光流算法在时效和精确性... 提出利用血压自主波动引起的血管壁组织位移与应变和超声视频图像 ,研究非刚性、小位移和高稳健的相关反馈运动估计算法 ,并与基于梯度的光流算法和基于相关算法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和人体实验的结果证实相关反馈光流算法在时效和精确性上均能满足应变成像的需要。对循环系统生理病理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反馈算法 超声应变成像 颈动脉血管 非刚性 运动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14
作者 刘箐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6期1534-1535,共2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目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目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CEA手术技术要求高,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隐藏极大风险的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配合 闭塞性 动脉狭窄病变 护理 动脉血流 颈动脉血管 脑部供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对人体三维分叉颈动脉血液流动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雪洁 田帅 +2 位作者 崔红社 常家鹏 张敬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3-939,共7页
目的通过CT影像重构三维血管模型,研究外加均匀磁场对血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磁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均匀磁场对血液流动影响的数学模型,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仿真模拟,... 目的通过CT影像重构三维血管模型,研究外加均匀磁场对血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磁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均匀磁场对血液流动影响的数学模型,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仿真模拟,探究磁场强度对血液流动速度、压力和剪切应力的影响。结果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血管中心处的流速受到了更加显著的抑制。壁面压力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磁场在血流分叉前对壁面处压力的影响明显,而在血流分叉后对壁面压力的影响减弱。血流进入分支血管后,壁面切应力显著增加,同时磁场对切应力的影响也显著增强。结论人体血液具有磁流体力学特性,一定强度范围的磁场对血液流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设计人造强磁场设备、评估人造磁场环境对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诊断人造磁场环境产生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 分叉颈动脉血管 磁场 磁流体力学 速度场 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钙化斑块影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雨蒙 杨萌 +2 位作者 胥海洋 汪振佳 于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177,共6页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种血运重建方式。不稳定斑块与IS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成分影响斑块稳定性。然而,钙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被完全阐明。且既往研究大多探讨钙化的单一影像特征(如大小、数量、位置、形状、成分等)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果之间也存在争议。钙化作为CAS的相对禁忌证,与CA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梳理钙化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钙化与CAS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思路,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 钙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动脉支架置入术 钙化影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动脉血管超声 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分岔血管内膜增生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文涛 樊瑜波 +2 位作者 邹远文 李晋川 陈君楷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601,共5页
内膜增生从发生到阻塞血管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膜的增生、血管腔体形状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为了研究这些变化,本文提出一种单元填充方法数值模拟了三维颈动脉分岔血管在低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膜增生... 内膜增生从发生到阻塞血管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膜的增生、血管腔体形状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为了研究这些变化,本文提出一种单元填充方法数值模拟了三维颈动脉分岔血管在低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该方法既可以克服节点移动方法所不可避免的内膜增生的不连续性,也可以避免网格重划分的困难。结果发现,如果单纯以切应力阈值作为内膜增生的判据,低切应力的作用将无法导致血管完全阻塞,但内膜增生和血流动力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可以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模拟的。在本数值模拟中,内膜增生的过程分为"增厚"(先)和"扩展"(后)两个阶段,最大狭窄率为34.4%,发生在距血管分岔5mm处动脉窦的外侧壁面。其发生位置和形状与临床观察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增生 壁面切应力 单元填充方法 动脉分岔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部对称狭窄对颈动脉内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文涛 樊瑜波 +1 位作者 邹远文 陈君楷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5,共6页
以颈动脉分岔血管为例,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窦部环缩狭窄之后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和正常血管情况下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环缩方式给颈动脉分岔血管施加对称的狭窄改变了颈动脉窦内流场, 特别是壁面剪应力的分布规律.低剪... 以颈动脉分岔血管为例,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窦部环缩狭窄之后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和正常血管情况下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环缩方式给颈动脉分岔血管施加对称的狭窄改变了颈动脉窦内流场, 特别是壁面剪应力的分布规律.低剪应力区出现在狭窄段之后的窦内,并且沿整个周向均匀分布.根据低剪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指出:若人为地给颈动脉窦内施加对称狭窄,则脂质沉积将在狭窄下游的窦内沿周向轴对称发展.为了更真实地反映颈动脉窦内的狭窄,建议根据动脉血管中的实际狭窄情况,采用非对称的狭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岔血管 对称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环缩狭窄 壁面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外周动脉内皮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平 金修才 +2 位作者 谭跃萍 姜红 高文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 :研究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方法 :选取 3组受试对象 ,2 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2 0例正常对照和三支病变的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 ,分别测量静息条件下、反应性充血后和舌下含服硝... 目的 :研究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方法 :选取 3组受试对象 ,2 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2 0例正常对照和三支病变的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 ,分别测量静息条件下、反应性充血后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 ,同时测量各受试对象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 (intim a- media thickness,IMT)。结果 :反应性充血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微血管性心绞痛和 CAD组无显著差别 (P>0 .0 5 ) ,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在微血管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0 .0 5 ) ,但显著低于 CAD组。微血管性心绞痛组有 1例颈总动脉 IMT≥ 0 .8m m,CAD组有 18例 ,正常对照组则未见改变。结论 :研究发现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外周动脉内皮功能明显受损 ,颈总动脉 IMT可帮助鉴别微血管性心绞痛和 C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血管动脉 血管内皮 外周动脉内皮损伤 血管性心绞痛 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低温和控制性升压在颈动脉手术的应用
20
作者 林文志 王宏梗 王丽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57-757,共1页
关键词 颈动脉血管手术 局部低温 控制性升压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