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1
作者 邹昊宇 季智勇 +3 位作者 王春雷 徐善才 郑秉杰 史怀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594,共9页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为2(1,2)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10,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6例(颈总动脉残端较短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股动脉顺行再通4例(颈总动脉残端较长患者)。术后1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无颈部血肿、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0(9,12)个月,随访期间无需再次治疗的严重支架内再狭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末次随访时mRS中位评分为0(0,1)分,较术前降低(Z=-0.289,P=0.004)。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临床实践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可能对颈总动脉残端较短的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可能更易获得理想的血管再通效果,但尚待更多的病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2
作者 张海红 白雪亮 +2 位作者 高恺明 刘伟 王红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9-576,共8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A或DSA、CT灌注成像(CTP)或灌注成像(PWI)、高分辨率MRI,并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手术成功率为100%(25/25)。术后第1天25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7 d内,24例患者行CTP或PWI检查,脑灌注较术前均有所改善;25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4例存在脑梗死;24例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或TCD检查,颈内动脉均血流通畅。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年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3.36、2.72和2.72分,平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76、0.60和0.60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平均随访24.88个月,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率为16%(4/25),均未发生同侧颈内动脉再闭塞。结论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技术可行,且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为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对比分析
3
作者 刘树桑 孙酒 +3 位作者 嵇龙鑫 薛志伟 赵鹏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术前DSA检查结合Hasan分型分为A型、B型、C型、D型共4种类型。记录血管再通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和血管再通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手术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χ^(2)=10.885,P=0.001),其中Hasan分型C型采用复合手术更具优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4)。复合手术组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χ^(2)=0.008,P=0.928)、随访期间死亡(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以及血管再通病例中新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1)和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复合手术治疗在血管再通方面更具优势,复合手术与单纯血管内治疗在安全性和术后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蝶窦炎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立朋 程金明 +3 位作者 楚宝 刘志娟 赵景茹 李俐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3452-3458,共7页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ST)是一种罕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抗生素的使用,CST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尽管目前CST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仍然较高,多数由误诊引起的延误治疗所致。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的病例报...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ST)是一种罕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抗生素的使用,CST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尽管目前CST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仍然较高,多数由误诊引起的延误治疗所致。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的病例报告较少见,但伴有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CST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有必要迅速识别、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并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明确有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CST伴颈内动脉受累的诊治及预后,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希望为CST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资料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蝶窦炎 颈动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 糖尿病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并血栓形成致脑梗死1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汤丽娟 张曼婷 +4 位作者 缪麒 孟运乐 余彦耿 张付 李冬日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574-576,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王某,男,41岁,某日驾驶小型轿车在高速公路上与停在应急车道上的另一辆小型轿车尾部发生碰撞,当时即感头晕,入院时出现神志昏迷、失语、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1案例1.1简要案情王某,男,41岁,某日驾驶小型轿车在高速公路上与停在应急车道上的另一辆小型轿车尾部发生碰撞,当时即感头晕,入院时出现神志昏迷、失语、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示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急行血栓抽吸术+颅内支架取栓术及对症支持治疗,次日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第3日病情进一步加重,于第5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颈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夹层 脑梗死 事故 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并脱落致脑梗塞死亡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程杰 赵晓东 +3 位作者 刘楚德 李清萍 龚志强 叶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2-232,共1页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外伤性 脑梗塞死 头部CT检查 右侧大脑半球 死者家属 动脉梗死 广泛性 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部钝性伤致颈内动脉血栓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左思阳 闫瑞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829-830,共2页
病例 男,33岁,主因'右侧颈部被钢筋击伤后头痛、头晕3h'入院,伤后患者意识清楚,自感略有头晕,并逐渐出现头痛,伴有右侧颈部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附壁血栓1例
8
作者 邢锦 何文 +1 位作者 邬冬芳 张红霞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6期477-479,共3页
1病例简介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头晕、右侧肢体麻木1个月”于2008年12月12日收住入院。患者1个月前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头晕、右侧肢体麻木,持续5~6min后缓解,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打击颈部继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1例
9
作者 付华 欧俊兴 +3 位作者 聂爱婷 杨启琨 瞿勇强 雷普平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76-677,共2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男,52岁,某日11时许,在工地做工时不慎被输电线击中颈部左侧而摔倒,于12:55被送至某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主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1 h,CT检查诊断为"第6颈椎椎体向前轻度滑脱"。入院后于16时许出现语言障碍,21时许转...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男,52岁,某日11时许,在工地做工时不慎被输电线击中颈部左侧而摔倒,于12:55被送至某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主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1 h,CT检查诊断为"第6颈椎椎体向前轻度滑脱"。入院后于16时许出现语言障碍,21时许转入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入院CT检查考虑为脑梗死,予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颈动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 钝器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珍 苏丹霞 +3 位作者 胡梅荣 韦伊尔 刘京海 傅丽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血栓形成 胆固醇 甘油三酯类 脂蛋白类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晓燕 胡元明 +2 位作者 魏玮 胡正明 游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2-474,48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将斑块分为内中膜增厚型、稳定型及易损斑块。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颈动脉管壁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与CEUS对颈动脉斑块狭窄(Kappa=0.71,P<0.05)及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评价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与CEUS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进 吕强 +5 位作者 张英谦 张卫清 王键 杨芬 朴龙松 宋东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将溶栓微导管送入急性闭塞颈内动脉血栓部位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立即头颅CT判断有无颅内出血。...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将溶栓微导管送入急性闭塞颈内动脉血栓部位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立即头颅CT判断有无颅内出血。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8例患者闭塞处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6例患者有意识障碍,7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例未通,1例溶栓中发生基底节区出血,1例溶栓后第7天猝死。结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意识障碍并非绝对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血管造影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6
13
作者 申丽红 梁小乐 高旭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43.2%vs 6.9%,P<0.05);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较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57.1%vs 36.4%,P<0.05);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个数无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的存在极易导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稳定性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CT血管成像预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志荣 朱春雷 +2 位作者 陆金鑫 张微微 朱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2例和未再通组32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血栓密度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与未再通组比较,再通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和颅内段再通比例明显降低,颅外段再通、CD绝对值明显升高(P<0.05)。CD绝对值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高和颈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患者血管不易再通(P=0.032,P=0.042);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闭塞后血管容易再通(P=0.011)。结论 CTA源图像测出的血栓密度值与血管再通有相关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 动脉硬化 闭塞性 颈动脉血栓形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3-568,共6页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现状及技术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面临挑战。尽管复合手术目前仍面临感染-抗凝双重风险、辐射暴露、设备与技术壁垒等挑战,但随着流程标准化、影像智能化及多学科深度融合,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突显,有望成为复杂脑血管病治疗的核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丹 黄礼媛 +2 位作者 周爱红 韩阅 贾建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14-519,共6页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探讨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经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记忆力(包括听觉记忆力和视觉记忆力)、执行能力、...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探讨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经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记忆力(包括听觉记忆力和视觉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能力、结构能力、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检查,全面评价其认知功能。结果经校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收缩压、血糖和吸烟因素后,狭窄组患者MMSE评分、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能力及结构能力方面的测试成绩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视觉记忆力中的再认、HAMA评分和HAMD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狭窄组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听觉记忆力、执行能力中的控制能力、思维灵活性以及结构能力方面的测试成绩均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单支血管狭窄患者简化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长时延迟回忆以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中的图片排列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成绩均优于多支血管狭窄患者(P<0.05)。结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且不能用血管性危险因素或腔隙性脑梗死来解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多支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慢性脑组织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颈动脉血栓形成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脑血管造影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热敏脂质体的体内溶栓实验
17
作者 刘瑜 刘国贞 +3 位作者 宋爱利 胡文立 钟萍萍 董小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以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和尿激酶(UK)为原料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对兔颈总动脉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UK热敏脂质体并测定其包封率;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输PBS液)、15万U/kg UK组、5万U/kg UK热敏脂质... 目的观察以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和尿激酶(UK)为原料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对兔颈总动脉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UK热敏脂质体并测定其包封率;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输PBS液)、15万U/kg UK组、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7.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每组6只;FeCl3包裹兔颈总动脉,建立血栓模型;颈动脉压降至最低点时,分别给4组输入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动态变化;最后取各组血栓段血管和心、肝、脾、肺、肾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所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包封率为65%,脂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08-0.36μm;7.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与15万U/kg UK组比较溶栓效果相似,但前者UK用量仅为后者的1/2,且各脏器均未见出血。结论UK热敏脂质体在溶栓治疗中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出血副作用小。如能进一步优化,可为临床的溶栓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脂质体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