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韩媛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血脂[甘油三酯(TRI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HDL-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LDL-C/TC)]检测。另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易损组与稳定组,比较此两组超声参数与血脂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超声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指标、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血流速度(M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血管内径(VD)、HDL-C、HDL-C/T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LDL-C/TC比较无差异(P>0.05);易损组IMT及TRIG、TC、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HDL-C/TC低于稳定组(P<0.05);IMT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P<0.05);IMT、MFV、PI、RI与TRIG、TC、LDL-C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负相关(P<0.05);VD与TRIG、TC、LDL-C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HDL-C/T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脂代谢、斑块易损性具有相关性,且MFV、PI、RI、VD亦与脂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霞 王一晶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6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病3 d内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以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IMT,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s-CRP、MMP-9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IMT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MT正常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内膜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内膜增厚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斑块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s-CRP、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 399、0. 597,P <0. 05)。结论 hs-CRP、MMP-9等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与脑梗死患者IMT呈正相关,对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3
3
作者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1期1506-150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琳 马锦花 +2 位作者 陈慧娟 李睿 鲍强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187例T2DM合并H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总结可能导致T2DM合并HBp患者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给予描述... 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187例T2DM合并H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总结可能导致T2DM合并HBp患者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给予描述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共有82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3.85%;形成组和未形成组在性别、BMI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组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未形成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 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均是T2DM合并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1、3.074、3.123、5.244、6.190、3.999、7.185、3.070)。结论T2DM合并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高,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 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症及吸烟指数>400支年/天等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需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庆 田凌 +3 位作者 张国荣 王懿 徐文静 邓文静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尿微量白蛋白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志云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B10期78-79,共2页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普...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普罗布考250mg、每日2次,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hs-CRP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治疗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安全、有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疾病 抗氧化剂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田锦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8-25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研究组,5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测定结果进...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研究组,5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25.6±2.3)μmol·L^-1,对照组为(10.7±3.2)μmol·L^-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6.735,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呈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9
作者 刘婷 钟凯霖 +4 位作者 鹿文静 刘珍 罗渊 李明波 陈晓英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正推桥弓组、反推桥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正推桥弓组自上而下推... 目的:观察不同方向的推桥弓手法对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正推桥弓组、反推桥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正推桥弓组自上而下推按桥弓穴,反推桥弓组则自下而上推按桥弓穴,空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干预30 d后,先根据彩超检测的斑块横切面及血管横切面横径计算颈总动脉斑块狭窄率,然后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正推桥弓组有1例、反推桥弓组有2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在颈部中立位下,各组患者斑块狭窄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反推桥弓组斑块狭窄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PSV、EDV、TAMAX、RI、P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反推桥弓组PSV、EDV、TAMAX、RI、P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反推桥弓手法在短时期内不会影响轻度、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不会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弓穴 推拿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狭窄率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评价
10
作者 吴文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收缩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及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IMT(1.10±0.22)mm比对照组的(0.71±0.12)mm厚,RI(0.79±0.15)、PSV(168.55±4.31)cm/s、EDV(57.44±2.51)cm/s比对照组的(0.63±0.10)、(77.86±7.46)cm/s、(24.18±3.09)cm/s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为74.42%,明显比对照组的6.98%高(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及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28%、15.12%、40.70%,均较对照组的6.98%、1.16%、3.49%高(P<0.05)。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检出60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5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敏感度为93.33%(56/60),特异度为96.15%(25/26),准确度为94.19%(81/86),阳性预测值为98.25%(56/57),阴性预测值为86.21%(25/29)。86例脑梗死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轻度患者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情况、类型进行明确诊断,有助于后续诊疗措施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分析
11
作者 梁耘 莫健姣 +3 位作者 杨静爱 吴英宁 李保生 黄昌辉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调取全部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256-MSCTA与颈动脉超... 目的 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调取全部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256-MSCTA与颈动脉超声资料,对比CAG与256-MSCTA检查参数结果的差异性;以CAG为“金标准”,分析256-MSCTA对冠脉狭窄分级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析256-MSCTA、颈动脉超声与二者联合对于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效能指标:敏感度、特异性;对比0级冠脉狭窄与1~4级冠脉狭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对比256-MSCTA下冠脉斑块钙化与非钙化患者的冠脉斑块CT值与颈动脉斑块CT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共检出病变冠脉段103段,256-MSCTA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间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CTA与CAG检查EEM面积、MLA、PA、PB、EI、RI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56-MSCTA、二者联合诊断结果与“金标准”间具有高度一致,颈动脉超声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经ROC曲线分析联合诊断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P<0.05);本组资料中0级冠脉狭窄的共39例、1~4级狭窄的共24例;冠脉狭窄1~4级的患者IMT高于0级,冠脉狭窄程度与IMT间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本组患者中冠脉斑块非钙化29例,钙化34例;钙化斑块患者CT值均高于非钙化,冠脉斑块CT值与颈动脉斑块CT值具有高度相关性(P<0.05)。结论 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能够为冠心病的预测提供准确性参考,且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钙化程度及颈动脉与冠脉狭窄程度均具有明确相关性,超声筛查颈动脉情况能够辅助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动脉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PLT、CRP、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素雅 袁彬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和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入院时PLT、CRP、UA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PLT、CRP、UA水平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入院时TC、TG、LDL-C、PLT、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TC(>5.98 mmol/L)、TG(>1.21 mmol/L)、LDL-C(>3.40 mmol/L)、PLT(≥218.61×109/L)、CRP(>10 mg/L)、UA(>323.46μmol/L)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入院时HDL-C(≥0.90 mmol/L)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保护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PLT、CRP、UA水平与TC、TG、LDL-C呈正相关,与斑块稳定性、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入院时PLT、CRP、UA联合诊断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0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18%、68.25%(P<0.001)。结论:PLT、CRP、UA水平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且在诊断CAS稳定性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PLT CRP U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B-Flow联合外周血NLR、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亮亮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灰阶血流显像技术(B-Flow)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在天津市永久医院诊查的152例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利用...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灰阶血流显像技术(B-Flow)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在天津市永久医院诊查的152例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利用颈动脉斑块超声B-Flow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斑块性质,并检测外周血NLR、CRP水平,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统计超声B-Flow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外周血NLR、CRP水平,分析超声B-Flow、外周血NLR、CRP水平三者单独及联合诊断CAS斑块易损性的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152例CAS患者检出66例易损斑块,86例为稳定斑块;超声B-Flow检查出72例易损斑块,80例稳定斑块,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B-Flow诊断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85%、81.39%、82.89%;易损斑块组外周血NLR、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超声B-Flow联合外周血NLR、CRP水平诊断CAS易损性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8.48、81.39%、0.907,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独诊断,AUC高于单独诊断(P<0.05),特异度与单独诊断相近。结论超声B-Flow、外周血NLR、CRP均对CAS斑块易损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但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二维灰阶血流显像技术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402007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媛媛 张彩霞 +3 位作者 张丽丽 杨丽华 侯志刚 丁建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讨RS402007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和易损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生化指标、RS402007(G/C)位点基... 目的 探讨RS402007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和易损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生化指标、RS402007(G/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LDL-C、TC水平以及GG、GC、CC基因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GG、GC、CC基因型患者治疗后血清LDL-C、TG、T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后比较,CC基因型患者血脂水平与GG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G、GC、CC基因型患者降脂治疗有效率分别分别为80.65%、84.62%、88.64%。CC基因型患者有效率高于GG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 RS402007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相关且对药物的降脂疗效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RS402007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德英 任桂凤 袁立威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50-50,共1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谭德英任桂凤袁立威【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内溃疡出血,或脱落,常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脑梗塞和脑...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谭德英任桂凤袁立威【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内溃疡出血,或脱落,常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脑梗塞和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我们用彩色多普勒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彩色多普勒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制剂降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姜雄 陈军 +2 位作者 王海燕 苟明琴 罗均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9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分析遵义市中医院院内制剂降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与自制组,每组126例。普通组常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自制组在普通组用... 目的分析遵义市中医院院内制剂降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与自制组,每组126例。普通组常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自制组在普通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院内制剂降脂胶囊开展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斑块体积(P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Crouse积分]、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实验室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自制组用药后PV(45.33±1.74)mm^(3)、IMT(1.08±0.13)mm及Crouse积分(4.72±0.36)分均低于普通组的(57.26±2.45)mm^(3)、(1.52±0.19)mm、(5.34±0.42)分(P<0.05)。自制组用药后TC(3.17±0.42)mmol/L、TG(1.24±0.27)mmol/L及LDL-C(1.39±0.20)mmol/L均低于普通组的(4.01±0.76)、(1.60±0.29)、(2.03±0.35)mmol/L,HDL-C(1.73±0.25)mmol/L显著高于普通组的(1.32±0.13)mmol/L(P<0.05)。自制组用药后hs-CRP水平(4.13±0.52)mg/L低于普通组的(7.58±1.06)mg/L,LRP-6水平(15.67±2.34)ng/ml高于普通组的(12.33±2.01)ng/ml(P<0.05)。自制组用药后全血高切粘度(4.72±0.83)mPa·s、全血低切粘度(9.02±1.71)mPa·s及血浆粘度(1.52±0.18)mPa·s均低于普通组的(6.12±1.81)、(10.31±1.48)、(1.73±0.16)mPa·s(P<0.05)。结论院内制剂降脂胶囊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其血液流变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制剂 降脂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液流变学 血脂代谢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及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孟昕 张森皓 +2 位作者 於帆 王静娟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3,共3页
颈动脉斑块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影响中国约21%的20岁或以上的人群[1]。易损/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而且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易损颈动脉斑块的早期... 颈动脉斑块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影响中国约21%的20岁或以上的人群[1]。易损/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而且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易损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识别对于预防上述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溃疡斑块形成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艳 羊文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溃疡斑块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根据是否有溃疡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n=36例)和...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溃疡斑块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根据是否有溃疡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n=36例)和非溃疡斑块组(n=80),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慢性病史、他汀类药物服用史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服用史、TG、HDL-C、ApoB、Lp(a)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斑块组患者血清TC、LDL-C、ApoA1水平高于非溃疡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者中只有血清TC(OR=1.695;95%CI:1.061~2.710;P<0.05)、血清LDL-C(OR=1.950;95%CI:1.057~3.595;P<0.05)是溃疡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服用史、ApoA1后,TC水平仍然与溃疡斑块形成密切相关(OR=1.811;95%CI:1.068~3.072;P<0.05)。结论血清TC、LDL-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溃疡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晓丹 解金洪 +5 位作者 蔡娟 朱建华 姜卫东 倪卫兵 陶志强 高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6-460,共5页
目的观察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4组。基础治疗为受试者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硬斑块2组及软... 目的观察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4组。基础治疗为受试者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硬斑块2组及软斑块2组在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的基础上,加双降汤,每日1剂口服,各组均连续服用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各组患者血清中均见较高水平的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表达。与治疗前硬斑块1组及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1组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变化尤为显著(P<0.01)。与治疗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1),且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优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P<0.05)。治疗后各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与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比较,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能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0.05)。结论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调控,双降汤及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明显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医证候,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CP-1、MIF、MMP-1、MMP-9、NF-κBp65水平,升高血清TGF-β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降汤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CP-1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络病理论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海 李青 《江西中医药》 2011年第9期7-8,共2页
从络病理论着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为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地治疗措施。
关键词 络病理论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