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张俊仕 杨晓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病变指标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心脏中心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4 6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病变指标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心脏中心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4 6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已完成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收集临床基线资料,通过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了量化,结合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值、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进行详细评估,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颈动脉病变分层数据,构建了6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PI、RI、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I左:r=0.041,P=0.005;PI右:r=0.035,P=0.017;RI左:r=0.119,P<0.001;RI右:r=0.032,P=0.027;IMT:r=0.043,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状态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01),而在校正性别、年龄、学历、吸烟史、收缩压等因素的模型2和进一步校正血液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肌酐、血脂等的模型3中,内膜增厚与CAD风险降低显著相关(P=0.009)。颈动脉病变分层分析表明,在内膜增厚合并斑块形成的模型5和斑块形成合并狭窄的模型6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狭窄与CA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01),而在单纯内膜增厚的模型4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结论 颈动脉超声的病变特征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风险密切相关,颈动脉病变可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物质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病变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琦玲 刘梅颜 +1 位作者 王鸿懿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病变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住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9例,以单纯高血压患者122例为对照,测定其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hsCRP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病变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住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9例,以单纯高血压患者122例为对照,测定其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hsCRP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8.57±7.47)μmol/L,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4.53±10.58)μmol/L,P=0.002];hsCRP水平为(3.73±3.89)mg/L,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2.38±2.86)mg/L,P=0.008]。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为(51.15±18.78)μmol/L,明显低于单纯高血压组[(70.39±41.55)μmol/L,P=0.000]。冠心病组颈动脉病变占94.1%,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TC、高Hcy、低NO、高hsCRP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Hcy水平、低NO水平以及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生明显相关,因此血管活性物质测定及简单、无创、重复性好的颈动脉超声有望成为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一氧化氮 颈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病变超声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聂娅 李宝春 王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3年第2期25-26,共2页
本文对32例暂时性脑动脉缺血发作(TIA)的超声与临床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IA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意义。病例选择TIA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岁。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分别有一过性头痛、头晕、肢体无力、... 本文对32例暂时性脑动脉缺血发作(TIA)的超声与临床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IA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意义。病例选择TIA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岁。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分别有一过性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 脑缺血 超声波 颈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急性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殷文明 姚义琴 邹荣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结果斑块以及严重的动脉狭窄更容易发生在急性脑梗塞高Hcy组。血浆Hcy的水平与斑块以及软斑的数量具有正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为0.145,P=0.006<0.05);血浆Hcy的水平与重度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359,P=0.000<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营养指数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5
作者 江明菲 吴欢 +5 位作者 张惠萍 周玉梅 付雨晗 苏繁 曹蕾 文育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体质量(body weight,BW)指数(TG×TC×BW index,TCBI)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市某医院住院、疑似稳定性颈动...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体质量(body weight,BW)指数(TG×TC×BW index,TCBI)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市某医院住院、疑似稳定性颈动脉病变、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2 290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病变组(n=1 352)和对照组(n=938)。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彩色多普勒检查指标和血生化检测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TCBI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病变组的TCBI(χ^(2)=34.018,P<0.001)高于对照组;高TCBI组血脂异常(χ^(2)=143.933,P<0.001)、糖尿病(χ^(2)=29.946,P<0.001)的检出率及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istance index,ICA-RI)(t=2.468,P=0.014)、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 glucose,TyG)指数(t=9.160,P<0.001)、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0 mm(t=34.018,P<0.001)较低TCBI组高;TCBI与血脂异常(r=0.510,P<0.001)、ICA-RI(r=0.363,P<0.001)、AIP(r=0.714,P<0.001)呈正相关;在TCBI与颈动脉病变的关联分析中,TCBI>1 800是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CBI对颈动脉病变的筛查和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指数 颈动脉病变 血流动力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仰康 周修国 +2 位作者 蔡爱群 林建浜 许桂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检查...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结果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结论CT和MRI分别结合3DVR血管成像和3D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间隙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影 帅平 刘玉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15-251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颈部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管理人员共8 693人,男女分别统计,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颈部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管理人员共8 693人,男女分别统计,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硬化组,分析各组中non-HDLC水平情况。结果:中层增厚组、斑块组和动脉硬化组non-HDLC与正常组相比,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F值∶男性分别为24.63、130.62、37.28,女性分别为49.89、116.18、34.01,P<0.05)。结论:non-HDLC增高与颈动脉血管中层增厚、斑块及动脉硬化等病变均具有相关性,需更重视对non-HDLC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综合评价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卢仁根 汪建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2期878-881,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 ,SSD ,MIP ,VR ,VE(仿真内镜 )等后处理图像 ,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 (...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 ,SSD ,MIP ,VR ,VE(仿真内镜 )等后处理图像 ,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 (瘤 管角 )、瘤 管脂肪间隙、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血管壁光滑度等 4项指标评价颈动脉鞘占位与颈动脉的关系。结果 :CTA后处理共获得 60支血管 ,有 10支颈动脉受侵犯 ,9支为恶性肿瘤所致 ,1例为脓肿所致。将轴位和后处理图像相结合 ,综合运用 4项指标有助于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 ,可帮助判断颈动脉受侵与否。结论 :CTA后处理方法综合运用能良好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 ,有助于术前判断占位是否侵犯颈动脉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综合评价 动脉鞘占位病变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性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曾琳 王卫红 龚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12~2017-01收治的150例颌面部肿瘤患者行术前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颈部血管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数...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12~2017-01收治的150例颌面部肿瘤患者行术前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颈部血管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0例中良性肿瘤88例,恶性肿瘤62例。良性和恶性肿瘤患者中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CAS改变分别有26例(29.5%)和31例(50.0%)(P=0.011)。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S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相关性(P=0.012和P=0.013)。结论:颌面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恶性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C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蒋群龙 张萌 +7 位作者 尹腾昆 郝继恒 刘超 林凯 刘卫东 崔庆轲 王继跃 张利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死亡率。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min vs(100.08±38.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但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达到血管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串联病变 机械取栓术 动脉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对颈动脉串联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燕敏 林定来 +5 位作者 易婷玉 林晓晖 陈荣城 潘志南 郑秀芬 陈文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1例发病24 h内行急诊血管内治... 目的探讨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1例发病24 h内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根据急诊血管内治疗中是否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将患者分为支架植入组(93例)和无支架植入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与死亡率、急性期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根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及预后不良组(64例),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无支架植入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患者年龄较大、罹患糖尿病者占比较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90 d死亡率、术后sICH发生率、责任血管再闭塞率相较无支架植入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更年轻、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术后C臂CT检查有高密度影的患者占比较低、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均较低、支架植入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低(OR=0.931,95% CI 0.886~0.979,P=0.005)、未发生sICH(OR=0.069,95% CI 0.008~0.628,P=0.018)及术后C臂CT检查未见高密度影(OR=0.187,95% CI 0.060~0.589,P=0.004)是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未行支架植入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583,95% CI 1.476~14.228,P=0.008)。结论对于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串联病变 血管内治疗 动脉支架植入 预后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41-243,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超声检测 脑血管病(CVD)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硬化性狭窄 血流动力学分析 颈动脉病变 价值 血管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与支架置入对照试验:颈动脉造影特点是围手术期卒中和病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13
作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88,共1页
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 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 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 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卒中发生率 动脉 对照试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14
作者 刘箐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6期1534-1535,共2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目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目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CEA手术技术要求高,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隐藏极大风险的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配合 闭塞性 动脉狭窄病变 护理 动脉血流 动脉血管 脑部供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颈动脉超声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龙昌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Murray等[1]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或狭窄的增加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出现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关系密切,对颈动脉硬化病变与狭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Murray等[1]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或狭窄的增加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出现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关系密切,对颈动脉硬化病变与狭窄程度的评估将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超声 狭窄程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医疗水平 脑血管意外事件 动脉硬化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多普勒超声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艳秋 戈晓华 赵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2年第4期22-24,共3页
本文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15例Ⅰ型大动脉炎,分析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自1988年1月至1991年3月临床确诊或怀疑大动脉炎病人22例,后用双功超声技术诊断15例(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6~57岁,平均年龄39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使用Acuso... 本文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15例Ⅰ型大动脉炎,分析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自1988年1月至1991年3月临床确诊或怀疑大动脉炎病人22例,后用双功超声技术诊断15例(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6~57岁,平均年龄39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使用Acuson—128双功能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5MHz。患者平卧位,头部偏向对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多普勒超声 动脉 超声显像仪 技术诊断 锁骨下动脉 血流频谱 动脉收缩期 血流参数 颈动脉病变 收缩期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10MHz双功式软探头临床应用的评价
17
作者 燕山 龚雷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2年第2期22-24,共3页
自1986年起,我科应用该探头对数千例发生于各小器官疾病的患者进行了探测和诊断,对10MHz 双功式软探头的优点及欠缺之处有了较深的感触,现予以初步评价。一、结构10MHz双功式软探头是适用于浅表部疾病的专用探头;
关键词 MHz 临床应用 小器官 高频声像图 压电晶片 颈动脉病变 强回声光带 液性回声 脉冲多普勒 肿大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