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Flow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严军 陈悦 +2 位作者 沈继红 府新新 党渭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B-FLOW技术 诊断 颈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致反复脑梗死一例
2
作者 李琳琳 代晨阳 +2 位作者 计海霞 王璐 孙中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2-426,共5页
患者女性,4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1 h,于2022年4月22日首次入院。患者凌晨2∶00起床如厕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瘫倒在床,伴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至清晨7∶00入外院急诊,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急性期梗死,... 患者女性,4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1 h,于2022年4月22日首次入院。患者凌晨2∶00起床如厕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瘫倒在床,伴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至清晨7∶00入外院急诊,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急性期梗死,诊断考虑脑梗死,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左侧肢体无力症状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于12∶36转入我院急诊,急诊以“脑梗死”收入院。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抗体与老年高血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
作者 白洁 周茜 张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清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thiosulfate sulfurtransferase-like domain containing 2,TSTD2)抗体与年龄≥60岁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 目的 研究血清硫代硫酸硫转移酶样结构域2(thiosulfate sulfurtransferase-like domain containing 2,TSTD2)抗体与年龄≥60岁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ubA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高血压科收治的≥60岁890例患者,根据是否确诊EH分为EH组384例和对照组506例。根据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EH患者分为subAS组122例和无subAS组262例。用均相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TSTD2抗体水平,并分析血清TSTD2抗体与EH和subAS的关系。结果 EH组血清TSTD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315.50(1414.50,8782.00)AU vs 2106.50(666.25,5934.00)AU,P<0.01];subAS组血清TSTD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无subAS组[8051.0(5004.75,11998.25)AU vs 2660.0(1078.75,6682.50)AU,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STD2抗体水平预测EH患者发生subAS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是血清TSTD2抗体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调整多种风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TD2抗体高水平是EH患者发生sub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70,95%CI:7.161~31.712,P=0.000)。结论 血清TSTD2抗体水平升高与≥60岁EH患者subA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新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疾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右侧颈内动脉先天性缺如1例
4
作者 黄伟林 邓满 高顺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病例女,50岁,因头晕1月余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糖尿病病史1年,服药控制尚可。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显示清晰,左侧颈总动脉内径约9.4 mm,右侧颈总动脉内径约4.0 mm,右侧颈总动脉向上直接延续为颈外... 病例女,50岁,因头晕1月余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糖尿病病史1年,服药控制尚可。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显示清晰,左侧颈总动脉内径约9.4 mm,右侧颈总动脉内径约4.0 mm,右侧颈总动脉向上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未见确切颈内动脉管腔显示。CDFI:左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93 cm/s,阻力指数(RI)=0.72;左侧颈内动脉PSV=82 cm/s,RI=0.56;右侧颈总动脉频谱为颈外型,PSV=75 cm/s,RI=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指标的比值在预测心脑疾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桂见军 江东新 +6 位作者 农凤秋 伍伟光 陈玉兰 赖江明 奉伍妹 徐元杰 徐武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79-182,188,共5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脂(包括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年龄、性别等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住院,年龄≥40岁的83...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脂(包括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年龄、性别等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住院,年龄≥40岁的8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用超声测量的平均CIMT、性别、年龄、血脂水平[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以及脂质比值,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Ⅰ(ApoA-Ⅰ)的比值及总胆固醇(TC)与HDL-C的比值]、hs-CRP、空腹血糖等资料。依据患者的CIMT,分为正常组(平均CIMT<1.0 mm)172例,增厚组(平均CIMT≥1.0 mm)66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增厚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hs-CRP、LDL-C/HDL-C比值、TC/HDL-C比值、Apo-B/ApoA-Ⅰ比值的中位数,均高于正常组,而HDL-C、ApoA-Ⅰ的中位数低于正常组。增厚组男性例数要明显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其他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85,95%CI:1.067~1.104)、男性(OR=1.897,95%CI:1.985~2.799)、hs-CRP(OR=1.165,95%CI:1.047~1.296)、LDL-C/HDL-C比值(OR=1.281,95%CI:1.040~1.579)是预测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C/HDL-C比值增高是预测心脑疾病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作用可能要优于单独检测LDL-C或HD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颈动脉疾病 心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09-110,共2页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重要原因,占到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是老年全身CAD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表明...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重要原因,占到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是老年全身CAD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表明,CAD患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以及死亡的风险均增加.通常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比女性患者要快,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但通常年龄>60岁的老年人会经常出现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造成受累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及坏死,其后果将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掌握其发病特点与防治原则对于减少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治疗发展史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定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简单回顾了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历史。特别指出,自1991年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和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等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已毋庸置... 本文简单回顾了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历史。特别指出,自1991年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和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等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该项外科手术技术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疾病 动脉内膜切除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9
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焦力群 +2 位作者 刘圣 卢光东 王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9-432,共14页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CICAO尚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该专家共识对CICAO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慢性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影像学评估 治疗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月 伍建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77,共4页
易损斑块的不同病理特征可致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超声表现具有异质性。联合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可通过多种超声表现分析斑块内成分、评估其易损性,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评估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发... 易损斑块的不同病理特征可致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超声表现具有异质性。联合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可通过多种超声表现分析斑块内成分、评估其易损性,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评估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潜力。本文就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萌萌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15-1517,共3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其特征是动脉壁内脂质、出血、纤维组织或钙沉积,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国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36.2%[2]。脑小血管病(ce...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其特征是动脉壁内脂质、出血、纤维组织或钙沉积,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国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36.2%[2]。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影响脑内小血管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及病理改变综合征,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缺血性脑卒中[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疾病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旭 赵锡海 +2 位作者 崔豹 马露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期(<2周)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6例进行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期(<2周)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6例进行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选取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不稳定成分的图像,使用CASCAD软件进行分析,计算CAS值,根据CAS值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C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检测到148支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平均CAS值(21.6±17.5)%,其中CAS 1级29支、2级52支、3级41支、4级26支。CAS值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管壁最大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呈正相关(r=0.610、r=0.569和r=0.527,P<0.01)。不同CAS级别颈动脉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值与LDL及HDL/TG比值相关(r=0.469,P<0.01;r=-0.269,P<0.05);高危组收缩压、舒张压及LDL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密切,且与脂质代谢相关。CAS级别越高,未来颈动脉斑块发生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可能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7
13
作者 伍满燕 梁文卿 +1 位作者 陈江天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3-1226,共4页
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 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脑栓塞的栓子大部分来自颈动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领域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个包括颈动脉疾病在内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然而,即便如此,医患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水平仍普遍较低,极有必要对颈动脉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本研究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莹卉 钱小顺 +6 位作者 赵力博 徐虎 徐伟豪 孔晓萱 车贺宾 王亚斌 刘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评估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入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OSA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AS斑块,分为AS组27例和无AS组44例。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监测睡眠呼吸暂停... 目的评估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入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OSA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AS斑块,分为AS组27例和无AS组44例。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监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pO2),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S组平均SpO2显著低于无AS组[(93.57±5.59)%vs(95.58±2.79)%,P=0.048],平均SpO2与CIMT呈负相关(r=-0.361,P=0.002)。AS组与无AS组A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0.59±11.27)次/h vs(19.92±10.61)次/h,P=0.803]。结论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OSA严重程度与AS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疾病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闭塞伴咳嗽性晕厥一例
15
作者 慈舜超 尹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1-833,840,共4页
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均完全闭塞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作者报道了1例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闭塞的患者,该患者曾出现咳嗽性晕厥,但并无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脑血管造影显示其颅内存在较为广泛的侧支循环。作者对这一独特病例... 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均完全闭塞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作者报道了1例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闭塞的患者,该患者曾出现咳嗽性晕厥,但并无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脑血管造影显示其颅内存在较为广泛的侧支循环。作者对这一独特病例进行了报道,并对其颅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血管造影术 侧支循环 咳嗽性晕厥 双侧动脉闭塞 双侧椎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构建列线图评估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风险
16
作者 马文渊 徐琦 +1 位作者 马亚美 陈颖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 基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建立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4年4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ICVD患者320例,按照3:1比例分... 目的 基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建立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4年4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ICVD患者320例,按照3:1比例分为训练集240例和验证集80例。训练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相关症状或体征又分为症状组147例和无症状组9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VD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症状组斑块多发、溃疡性斑块、狭窄程度≥70%、斑块内新生血管比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多发(OR=1.261,95%CI:1.088~1.539,P=0.003)、溃疡性斑块(OR=1.458,95%CI:1.132~1.661,P=0.001)、狭窄程度≥70%(OR=2.023,95%CI:1.458~2.561,P=0.001)、斑块内新生血管(OR=1.206,95%CI:1.057~1.489,P=0.002)是ICVD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ICVD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H-L偏差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χ^(2)=9.362,P=0.295)。训练集和验证集内外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与原始曲线均保持一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86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预测风险阈值超过0.01时,该模型具有显著标准临床净收益。结论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与否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斑块内新生血管构建的列线图对于症状性脑缺血的发生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列线图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
17
作者 李惠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李惠军①1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1994年8月至199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9例颈动脉形成明显血栓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47~79岁,平均年龄62.3岁。检查时患者仰...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李惠军①1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1994年8月至199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9例颈动脉形成明显血栓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47~79岁,平均年龄62.3岁。检查时患者仰卧,颈后垫薄枕头部稍偏向非检查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闭塞性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分析 被引量:48
18
作者 刘国荣 高素玲 +5 位作者 张江 张文丽 郭静 陈瑞英 李倩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7-610,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卒中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75
19
作者 罗国刚 韩建峰 +6 位作者 王琳 刘娅 陈亚芬 袁博博 霍康 袁兴运 尹益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4
20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4 位作者 杨鹏飞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75-479,共5页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ond分级,即刻栓塞结果分为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2例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6例患者中,14例经过6~36个月的临床随访,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别为0分5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13/14,该14例获得3~24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治愈1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稳定1例,治愈率为11/14;其余2例随访时间不足3个月,仅行术后1周血管造影,造影结果均为RaymondⅠ级,1个月临床随访m RS评分分别为0分和1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技术可行,可能有助于降低BBA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但仍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血泡样动脉 血管内治疗 LVIS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