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颈动脉超声参数诊断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价值
1
作者 钱程昱 王琳升 +1 位作者 熊兴江 钱卫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01-140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超声参数在疑似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武进附属医院心内科疑似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共26...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超声参数在疑似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武进附属医院心内科疑似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共260例。结合CAG,把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n=110)和冠心病组(n=1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血清LDL-C、hs-CRP及颈动脉超声参数[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采用Spearman相关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LDL-C、hs-CRP及颈动脉超声参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DL-C、hs-CRP和颈动脉超声参数单独及联合评估疑似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冠心病组在年龄、吸烟、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方面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占比、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组总胆固醇(TC)、LDL-C、hs-CRP及颈动脉超声参数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DL-C、hs-CRP及颈动脉超声参数与冠心病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DL-C、hs-CRP及颈动脉超声参数联合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与单独评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L-C、hs-CRP和颈动脉超声参数单独或联合评估是否冠心病均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评估的预测价值更高,对疑似冠心病患者的诊治策略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敏C反应蛋白 动脉超声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0
2
作者 任静 翁萍 +2 位作者 吐尔逊纳依.纳孜尔 刘娟 耿玉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2-885,共4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01至2016-05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且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冠脉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多支病变组42例...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01至2016-05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且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冠脉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多支病变组42例,收集患者斑块检出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等基本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半定量积分法则和Gensini积分法则分别计算颈动脉斑块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将半定量积分和Gensini积分进行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各组间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BMI等基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吸烟人数和斑块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同时颈动脉的半定量积分及冠脉Gesini积分均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根据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可以对冠心病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斑块积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月霞 王建华 +2 位作者 刘兰燕 李路明 邢恒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积分 (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3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和 2 8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颈动脉斑块数量和...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积分 (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3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和 2 8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 (IBS % )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其IBS %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0 1) ;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 ,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向散射积分 动脉粥样斑块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分型与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雪玲 韦艾凌 +3 位作者 骆峰 雷蓓 伍业冬 李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9-691,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中医分型 动脉内中膜厚度 斑块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智超 侯攀 +4 位作者 唐文栋 朱婷芳 马超群 李攀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组(150例)和非CTO组(4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对冠状动脉CTO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内中膜厚度及多个危险因素构成的综合预测变量对CTO的预测价值。结果CTO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BMI、高血压病患者比例、血肌酐水平、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均高于非CTO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BMI、高血肌酐水平、高总斑块积分及高平均内中膜厚度是CT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及综合预测变量(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的AUC值(95%CI)分别为0.676(0.637~0.713)、0.633(0.593~0.671)和0.738(0.701~0.772),综合预测变量的AUC值与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和平均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CTO有一定预测价值,综合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对CTO的预测效能优于两者单独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超声检查 斑块积分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及P选择素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21
6
作者 赵春滔 张志强 王志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P选择素(PS)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以...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P选择素(PS)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以胸痛入院的282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心电图及心肌酶结果将入选人群分为非冠心病患者78例(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7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AMI组)。所有患者入院时行PS测定,入院后72 h内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测定IMT并计算Crouse积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Gensini评分,评价狭窄程度。随访6个月,追踪患者MACE的发生。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Crouse积分及PS水平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ACS组比较,IMT[(0.90±0.29)mm比(1.38±0.25)mm]、Crouse积分(3.88±1.45比8.98±2.92)及PS水平[(14.79±3.15)ng/L比(42.21±11.7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UAP组和AMI组的IMT[(1.33±0.18)mm和(1.44±0.31)mm]、Crouse积分[(8.29±2.78)mm和(9.92±2.86)mm]及PS水平[(38.95±10.31)ng/L和(46.57±12.09)ng/L]均明显增高,且UAP组和AMI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的ACS患者的IMT[(1.18±0.26)mm、(1.39±0.17)mm和(1.57±0.17)mm]、Crouse积分(6.13±1.89、9.15±1.84和11.99±2.11)及PS水平[(32.51±8.96)ng/L、(43.76±9.64)ng/L和(50.79±9.65)n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CS患者的IMT、Crouse积分及PS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0.75和0.84,均为P<0.01)。MACE组与无MACE组比较,IMT[(1.56±0.19)mm比(1.28±0.29)mm]、Crouse积分(11.93±2.61比7.68±2.86)及PS水平[(52.28±8.45)ng/L比(36.47±13.4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IMT、Crouse积分及PS水平检测可作为ACS的预测因子,并有助于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斑块积分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PSGL-1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痰瘀互阻证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范金茹 那奕文 +5 位作者 刘小瑗 陈彤 肖正文 戴冰 王建湘 王美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Crouse积分)以及血清P-选择素(PS)、血清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水平,探讨血小板-白细胞相互反应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阻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 目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Crouse积分)以及血清P-选择素(PS)、血清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水平,探讨血小板-白细胞相互反应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阻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观察组),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阻证组、非痰瘀互阻证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血清PS、PSGL-1水平与IMT、Crouse积分。结果:(1)观察组IMT、Crouse积分、PS、PSGL-1均明显高对照组(P<0.01);痰瘀互阻证组IMT、Crouse积分、PS、PSGL-1明显高于非痰瘀互阻证组(P<0.01)。(2)PS和PSGL-1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714,P<0.01)。血清PS与IMT、Crouse积分呈正相关(P<0.01)。血清PSGL-1含量与IMT、Crouse积分亦呈正相关(P<0.05,P<0.01)。(3)冠脉造影结果中病变分支越多,PS、PSGL-1的水平越高(P<0.01,P<0.05)。结论:(1)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PS、PSGL-1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与痰瘀互阻的实质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动脉斑块 痰瘀互阻证 冠脉造影 PS PSGL-1 IMT crouse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钟建华 田静 王从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705-1708,共4页
目的:观察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机体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降脂稳斑... 目的:观察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机体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降脂稳斑、抗血小板等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消斑汤,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OPN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P<0.05)。2组治疗后IMT、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OPN表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调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斑汤有明显抑制及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OPN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斑汤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内中膜厚度 斑块积分 骨桥蛋白 细胞炎症 血小板系统 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亚臣 钱俊 +3 位作者 魏婧婧 孟舒 陈漫天 王长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冠心病 C反应蛋白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