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艳 高明 李树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4月共行此术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58岁,以21~40岁最多,共21例.占67.8%。31例中包括颈动脉体瘤23例(恶性8例),迷走神经体瘤2例(恶性l例),颈动脉瘤4例,颈部转移癌累及颈动脉2例。31例中,曾接受肿瘤不全切除术22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检测脑代偿供血合格后,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结果:3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死于肿瘤未控制3例:其中l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术后1年因远处转移死亡,2例转移癌术后2~5年死于癌复发及远处转移。28例术后6~29年均健在,5年生存率为90.3%。健在28例病例中未出现脑供血不全表现,预后良好。结论: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另外,较合并血管重建术具以下优点:①因不考虑血管重建,肿瘤切除应更较彻底;②术后甚少产生血栓、感染或致命性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③如需术后放疗,可无顾虑;④术式更加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颈动脉切除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切除—重建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家伟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年第3期148-152,共5页
颈动脉切除一重建术是提高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局区控制,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的有效措施,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本文论述了颈动脉切除—重建的意义,重建材料及应用效果,重建方法,手术并发症及防治等诸多问题。认为... 颈动脉切除一重建术是提高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局区控制,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的有效措施,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本文论述了颈动脉切除—重建的意义,重建材料及应用效果,重建方法,手术并发症及防治等诸多问题。认为与单纯颈动脉切除相比,颈动脉重建术确有一定优点,应当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切除 动脉重建 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结转移癌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
3
作者 张萍 邰旭辉 +1 位作者 徐振明 桑月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3期67-68,共2页
目的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为该类型手术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1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8例因颈淋巴结转移癌而行颈动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对颈动脉切除患者的护理重点包括术前体外... 目的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的护理体会,为该类型手术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1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8例因颈淋巴结转移癌而行颈动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对颈动脉切除患者的护理重点包括术前体外颈动脉压迫训练,术中颈动脉阻断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全过程的心理护理。结论良好的全程针对性护理对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颈动脉切除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切除 淋巴结转移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MRI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价值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房景超 郑园园 +1 位作者 王琳 陶立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4年1~9月122例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首次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 目的探讨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4年1~9月122例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首次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非增强高分辨MRI的资料,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标准,由2名影像学医师分别对244支颈动脉的CTA、MRI图像进行狭窄程度测量,以CTA作为对照,以颈动脉狭窄率≥50%、≥70%和100%为界计算MR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以颈动脉狭窄率≥50%为界,MRI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是99.4%(161/162)、100.0%(82/82)、99.6%(243/244)、0.6%(1/162)、0.0%(0/82);以颈动脉狭窄率≥70%为界分别是100.0%(129/129)、100.0%(115/115)、100.0%(244/244)、0.0%(0/129)、0.0%(0/115);以颈动脉狭窄率100%为界,分别是100.0%(30/30)、99.5%(213/214)、99.6%(243/244)、0.0%(0/30)、0.5%(1/214)。不同影像学医师间CTA、MRI所测数值Kappa分析一致性极强(CTA:κ=0.967,P=0.000;MRI:κ=0.956,P=0.000)。结论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MRI能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致异位栓塞行机械取栓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一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赵鹏 张萍 +2 位作者 王金霞 吴绍光 刘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颈动脉蹼是一种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处和球部并凸出于管腔的双层膜状结构,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蹼可改变颈动脉管腔结构,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局部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即可引发颅内动脉栓塞,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该文... 颈动脉蹼是一种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处和球部并凸出于管腔的双层膜状结构,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蹼可改变颈动脉管腔结构,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局部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即可引发颅内动脉栓塞,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颈动脉蹼致异位栓塞行机械取栓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患者,以期为临床医师认识、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动脉 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2 位作者 蔡忻懿 方璐璐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145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0.562,P=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NIHSS评分(OR=0.105,95%CI:0.023~0.473,P=0.003)、溃疡型斑块(OR=4.060,95%CI:1.202~13.711,P=0.024)、术前MCA Vm(OR=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动脉内膜切除 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7
作者 邹昊宇 季智勇 +3 位作者 王春雷 徐善才 郑秉杰 史怀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594,共9页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为2(1,2)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10,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6例(颈总动脉残端较短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股动脉顺行再通4例(颈总动脉残端较长患者)。术后1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无颈部血肿、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0(9,12)个月,随访期间无需再次治疗的严重支架内再狭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末次随访时mRS中位评分为0(0,1)分,较术前降低(Z=-0.289,P=0.004)。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临床实践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可能对颈总动脉残端较短的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可能更易获得理想的血管再通效果,但尚待更多的病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8
作者 张海红 白雪亮 +2 位作者 高恺明 刘伟 王红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9-576,共8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A或DSA、CT灌注成像(CTP)或灌注成像(PWI)、高分辨率MRI,并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手术成功率为100%(25/25)。术后第1天25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7 d内,24例患者行CTP或PWI检查,脑灌注较术前均有所改善;25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4例存在脑梗死;24例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或TCD检查,颈内动脉均血流通畅。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年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3.36、2.72和2.72分,平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76、0.60和0.60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平均随访24.88个月,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率为16%(4/25),均未发生同侧颈内动脉再闭塞。结论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技术可行,且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为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对比分析
9
作者 刘树桑 孙酒 +3 位作者 嵇龙鑫 薛志伟 赵鹏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术前DSA检查结合Hasan分型分为A型、B型、C型、D型共4种类型。记录血管再通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和血管再通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手术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χ^(2)=10.885,P=0.001),其中Hasan分型C型采用复合手术更具优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4)。复合手术组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χ^(2)=0.008,P=0.928)、随访期间死亡(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以及血管再通病例中新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1)和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复合手术治疗在血管再通方面更具优势,复合手术与单纯血管内治疗在安全性和术后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新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评估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超凡 王梦欣(综述) 王涛(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3-699,共7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发生,但CEA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发生,但CEA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一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 重度动脉狭窄 超声新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外科医生 ARTERY 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癌累及颈动脉的切除与重建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坚 张志愿 +2 位作者 叶为民 李军 邱蔚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寻求一种对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 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 (舌癌、食道癌、喉癌、腮腺癌各 1例 )累及颈动脉患者 ,术前采用TCD、DSA、SPECT等检查脑血管耐受性 ,术中翻瓣解剖颈内动脉近颅端 ,用... 目的 :寻求一种对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 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 (舌癌、食道癌、喉癌、腮腺癌各 1例 )累及颈动脉患者 ,术前采用TCD、DSA、SPECT等检查脑血管耐受性 ,术中翻瓣解剖颈内动脉近颅端 ,用圆钻磨去 1cm岩骨段 (C5) ,使颈内动脉近颅端充分暴露。然后用Shunt管行颈总—颈内动脉分流 ,切除肿瘤及颈动脉 ,同时行颈动脉重建 (大隐静脉 1例 ,人造血管 3例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创面 (3例 )。结果 :术后 2周~ 6月行B超、TCD等检查显示重建颈动脉通畅。 4例患者除 1例出现Honer′s综合征外均无脑神经症状和并发症。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切除 动脉重建 肿瘤侵润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功能对非责任病变侧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明钰 华扬 贾凌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6-311,360,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的代偿功能对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非术侧颈动脉血流速度测定与狭窄程度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接受单侧颈动脉...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的代偿功能对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非术侧颈动脉血流速度测定与狭窄程度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且ACoA开放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经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ACoA开放代偿是否完全,将所有患者分为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69例)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92例)。比较CEA前后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颈动脉超声(CDU)测得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末流速(EDV),并将超声与DSA或CTA评估非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EA后1周内,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和开放代偿不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的PSV[分别为(107±35)、(122±40)cm/s]和EDV[分别为(37±12)、(47±16)cm/s]与术前PSV[分别为(177±58)、(163±54)cm/s]和EDV[分别为(64±21)、(76±25)cm/s]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ACoA开放代偿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中,CDU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DSA或CTA评估结果存在相对不一致性(Kappa=0.074);DSA或CTA评估为轻度狭窄的58例患者中,55例(94.8%)超声高估为中度狭窄,2例(3.4%)高估为重度狭窄;DSA或CTA评估为中度狭窄的9例患者中,8例超声高估为重度狭窄。ACoA开放代偿不完全组的非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或CTA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920);DSA或CTA评估为轻度狭窄的70例患者中,2例(2.9%)超声高估为中度狭窄;DSA或CTA评估为中度狭窄的9例患者中,1例超声高估为重度狭窄。结论ACoA开放且代偿功能完全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非术侧颈动脉PSV和EDV明显升高,进而可导致高估非术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多普勒超声 前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4
13
作者 焦力群 宋刚 +6 位作者 李萌 谌燕飞 王亚冰 马妍 华扬 蔡兵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2例(对...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2例(对其中6例分期行双侧手术,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统计,共计308例)。分析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308例中,255例单纯狭窄的病例手术获得全部成功,53例完全闭塞或近全闭塞的患者中,5例血管再通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8.4%。②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患者有14例(4.5%),其中,死亡4例(1.3%),脑梗死7例(2.3%),脑出血3例(1.0%);脑神经损伤的有10例(3.3%),心肌梗死2例(0.6%),心绞痛2例(0.6%),心力衰竭2例(0.6%),心律失常8例(2.6%),术后出现暂时性的精神症状的有20例(6.5%)。③299例获≥1个月的随访,平均25.7个月。11例(3.7%)发生再狭窄,其中10例(3.3%)发生时间为1年左右。有2例(0.7%)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症状,均为再狭窄的患者。④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者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198,95%CI:1.237~14.676)及mRS评分≥3分者(OR=11.707,95%CI:3.101~44.193)是导致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EA能有效地防治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发作风险。吸烟和术前mRS评分≥3可以增加CEA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萌 郑宇 +6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张鹏 焦立群 莫大鹏 华扬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48-351,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术中和术后的 血压管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速度和最终的治疗及转归。 结...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术中和术后的 血压管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速度和最终的治疗及转归。 结果 2例患者经严 格控制血压1~3 d后,脑血流速度恢复正常,脑高灌注状态得以缓解。1例患者因血压控制不佳, 导致脑高灌注状态,诱发脑出血而死亡。 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有潜在的危 险,经严格控制血压后,多于术后1—3 d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 血压 血流速度 脑出血 高灌注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庆国 王亮 +2 位作者 王晓楠 王东 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90-297,共8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8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 目的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8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文献共计426篇,最终纳入11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11篇文献共纳入326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63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63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1.300,95%CI:1.010—1.680,P=0.040);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090,95%CI:01040~0.22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30d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0,95%CI:0.310—1.370,P=0.260)。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30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0,95%CI:0.880—1.920,P=0.18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d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10,95%CI:0.040—0.29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1年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0,95%CI:0.590—1.890,P=0.860)。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除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外,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由于所纳入的部分研究存在异质性,应谨慎对待本研究的结果。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佳的循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动脉内膜切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亚波 周鹏 +3 位作者 韩庆东 惠品晶 张世明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92-597,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连续收入的18例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经颈...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连续收入的18例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DSA评估病变血管,经CT灌注(CTP)成像评价大脑半球的血流灌注情况。MetzⅡ级6例和Ⅲ级4例行外翻式CEA+切除多余颈内动脉治疗; MetzⅠ级8例行标准式CEA治疗。术后行颈部血管超声、CTA和CTP检查,了解手术血管通畅情况以及颈内动脉扭曲被纠正情况。随访时间6~72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TA评估有无再狭窄及MRI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良好。术后复查CTA,10例行外翻式CEA治疗的患者,示扭曲血管已不同程度地拉直; 8例采用标准式CEA治疗的患者,斑块切除满意,无管腔狭窄。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症状,3个月后好转; 1例发生轻度高灌注综合征,2周后好转;无死亡病例。随访复查示所有患者无颈动脉再狭窄及新发卒中事件。结论对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CEA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前评估的病变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的术前超声评估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玉梅 赵新宇 +5 位作者 夏明钰 高明杰 张楠 李莉 焦力群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397-401,共5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 CEA 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术前超声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谌燕飞 宋刚 +5 位作者 凌锋 郭锋 张文彬 华扬 蔡兵 焦力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瑛华 华扬 +3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王力力 侯伟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脉的开放与否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对于CEA术中选择性分流、提高CEA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 前交通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史惠静 邹最 +3 位作者 李永华 蒋鑫 陈巍 袁红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术室后或颈浅丛神经阻滞前(T0-B)、颈浅丛神经阻滞后(T_(0-L))、诱导后(T_1)、切皮时刻(T_2)、动脉剥离时刻(T_3)、颈动脉阻断时刻(T_4)、颈动脉开放时刻(T_5)、术后2 h(T_6)的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及心率)和脑氧饱和度;术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 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的收缩压在T_2、T_3时间点较T1时间点升高(P<0.01),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_2时间点也均较T1时间点升高(P<0.01)。除术侧T_4时间点,两组双侧脑氧饱和度在其他时刻均较T_(0-B)时间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复合全麻组的麻醉药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两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EA中,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状态,并减少了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 浅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