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活动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珍珍 崔茜 +4 位作者 楼青青 陈晓栋 方丹 姚平 袁晓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4,共8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目的分析不同PA水平与T2DM患者CIMT增厚的关系,为患者推荐个性化活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09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短问卷评估患者的PA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及以下PA组、中度PA组和高强度PA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A与CIMT增厚的关系,并按照不同肥胖程度和血压、血脂及糖化达标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将PA水平作为连续变量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价PA与CIMT增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与轻度及以下PA患者(n=981)相比,中度(n=1389)和高强度(n=729)PA患者的年龄较小,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呈负关联(OR=0.775,95%CI=0.629~0.956,P<0.05),这种关联独立于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一步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PA与CIMT增厚的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_(非线性)=0.01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正常(n=996)和超重(n=1395)的患者中未发现PA与CIMT的关系(P>0.05);而在肥胖患者(n=708)中仅中度PA与CIMT增厚相关(OR=0.614,95%CI=0.382~0.987,P<0.05);血压、血脂及糖化3项指标均不达标(n=324)和仅1项指标达标(n=1416)的患者,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呈负相关(P<0.05)。结论PA水平与CIMT增厚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中度PA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尤其是在肥胖、血压、血脂及糖化控制较差的人群中,而高强度PA对CIMT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身体活动 动脉厚度 横断面研究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态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预测价值: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廖姣姣 王照宇 +4 位作者 李兆基 赵威 詹思延 王鹏 陶立元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3932-3941,共10页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中增厚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联合潜在类别模型 体检人群 动态预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一博 张雪 +10 位作者 梁君雅 花木莲 张思奇 高云 陈超 赵熙璇 何姗姗 王新月 周天娜 何安霞 刘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510,共9页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采集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作为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的指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采集e’和E/e’比值作为评估亚临床舒张功能的指标。结果:研究共计纳入561例,年龄(58.2±11.7)岁,其中女339例(60.4%)。首先使用三分位法将cIMT作为分类变量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除了左心室射血分数外,LVGLS,E/A和e’均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而E/e’比值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增加(均P_(trend)≤0.002)。然而,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后,只有LVGLS仍随着c 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P<0.05)。进一步将c IMT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连续变量分析,结果与分类变量分析结果类似,仅有LVGLS与cIMT显著负相关(r=-0.087,P=0.041);并且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β=-1.12,P=0.041)。结论: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cIMT增厚与GLS减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中厚度 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 整体纵向应变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东红 陶军 +3 位作者 张焰 凃昌 吴妙玲 陆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动脉 内中厚度 动脉斑块分级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射频分析技术无创评价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动脉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艳玲 郑荣琴 +2 位作者 刘金来 张辉 徐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无创评价血脂异常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脉弹性。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血脂异常患者86例为病例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对所有参与者左颈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和单点...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无创评价血脂异常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脉弹性。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血脂异常患者86例为病例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对所有参与者左颈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量比、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IMT和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和PWV的相关性比较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21,P<0.05)。在IMT<1.0 mm的病例中(n=81),随合并其他动脉硬化高危因素的数目不同而IMT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PWV的测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其中合并≥3个和2个危险因素者较1个高危因素的PWV测值增加(P值均为0.002)。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年龄和空腹血糖是影响血脂异常患者PWV的重要因素。结论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可较准确测量颈动脉IMT和动脉弹性,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早期结构和弹性功能改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动脉 内中厚度 血脂异常 动脉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罗杰斯 谢高强 +5 位作者 于洋 王梦 史平 任福秀 高炜 武阳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布特征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2—10至2012—11,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复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此横断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布特征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2—10至2012—11,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复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此横断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345人。其中1277人数据完整者纳入分析,年龄52。88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为(0.68±0.10)mm,两性均随年龄而增加,趋势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龄阶段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和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除年龄和性别外,血压、血糖、血脂和肥胖与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应作为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中厚度 超声检查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进 胡世红 +4 位作者 陈桂荣 张林潮 谭杰琳 贾卫鸿 韦春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MS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按NCEP ATPⅢ标准,对其中腰围按国内增大切点加以修改,诊断MS患者80例(MS组),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3.9±6.2)岁。非MS患者80例(对照组),男38...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MS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按NCEP ATPⅢ标准,对其中腰围按国内增大切点加以修改,诊断MS患者80例(MS组),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3.9±6.2)岁。非MS患者80例(对照组),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6±4.7)岁。两组均用B超高频探头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MS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厚于对照组(P<0.001);颈内动脉IMT也明显厚于对照组(P<0.001)。性别对颈动脉IMT无影响。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及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颈内动脉IMT增厚率,MS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S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应常规检测MS患者的颈动脉I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t MS 对照组 动脉 动脉内中 代谢综合征 患者 结论 切点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景程 李晓华 +1 位作者 程群 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2009年5月收治T2DM患者372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88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Pearson法检验患者SUA水平与各项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2009年5月收治T2DM患者372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88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Pearson法检验患者SUA水平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UAER和CIMT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T2DM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和女性T2DM患者SUA水平均与UAER相关;在校正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影响后,相关性仍然存在(男性:r=0.24,P<0.01;女性:r=0.29,P<0.01)。女性T2DM患者SUA水平与CIMT相关(r=0.29,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UA是T2DM患者UAER(男性:β=0.16,P<0.05;女性:β=0.20,P<0.05)及女性T2DM患者CIMT的独立相关因素(β=0.16,P<0.05)。结论SUA在T2DM患者肾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控制SUA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和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清尿酸 尿白蛋白排泄率 动脉内中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分型与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雪玲 韦艾凌 +3 位作者 骆峰 雷蓓 伍业冬 李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9-691,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中医分型 动脉内中厚度 斑块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隆 何慧 +2 位作者 钟惠菊 张冬梅 张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98-1800,共3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n=30),将8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n=40)普罗布考组(P组,n=40)。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n=30),将8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n=40)普罗布考组(P组,n=40)。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250 mg,2次/d,疗程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留取血清检测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 (1)与N组相比,糖尿病大血管病变C组和P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8-iso-PGF2α、OX-LDL显著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治疗后TC、TG、LDL、8-iso-PGF2α、OX-LDL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改变。P组经治疗后TC、TG、LDL、8-iso-PGF2α、OX-LD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普罗布考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可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并有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内中厚度 氧化应激 普罗布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和高分辨率超声评价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晔 陈亚青 +2 位作者 汤庆娅 李文英 蒋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超声和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测量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可靠性。方法两名超声科医师分别应用操作者徒手测量法和QIMT技术测量32名儿童的双侧颈动脉IMT。结果 QIMT技术和操作者徒手测量法测量颈动...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超声和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测量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可靠性。方法两名超声科医师分别应用操作者徒手测量法和QIMT技术测量32名儿童的双侧颈动脉IMT。结果 QIMT技术和操作者徒手测量法测量颈动脉IMT的均差(MD),在检查者间比较,左侧为-0.00和-0.09 mm,右侧为-0.01和-0.11 mm;组内相关系数(ICC)在检查者间比较,分别为左侧0.808和0.335;右侧0.875和0.415。Bland-Altman分析显示,QIMT技术有较好的一致性,优于操作者徒手测量法。结论在规范的测量条件下,QIMT技术的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准确测量颈动脉I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中厚度 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分析 重复性 均差 组内相关系数 Bland-Altman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中膜厚度定量及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评价糖耐量减低及2型糖尿病者颈总动脉改变 被引量:8
12
作者 谭丽芳 艾红 +2 位作者 王娟 石秀英 淡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中膜厚度定量(QIMT)及动脉僵硬度分析(QAS)技术评价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方法对病例组68例患者[30例IGT(IGT亚组)和38例T2DM(T2DM亚组)]及58名正常对照(NC)组的右侧颈总动脉行... 目的应用血管内中膜厚度定量(QIMT)及动脉僵硬度分析(QAS)技术评价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方法对病例组68例患者[30例IGT(IGT亚组)和38例T2DM(T2DM亚组)]及58名正常对照(NC)组的右侧颈总动脉行QIMT、QAS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获取以下参数:内中膜厚度(IMT)、顺应性系数(CC)、扩张性系数(DC)、僵硬度参数(β)、2h血糖值(2h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GHb),并分析NC组与病例组各亚组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T2DM亚组DC低于NC组(P<0.05),其余参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GT和T2DM亚组β和IMT、2hPG、LDL与GHb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QIMT及QAS技术可反映动脉血管的早期结构及功能变化,对诊断IGT及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耐量减低 内-中厚度 弹性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娜娜 陈述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438,448,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不同降糖方案分成3组:单用胰岛素组(胰...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不同降糖方案分成3组:单用胰岛素组(胰岛素组)55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46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36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资料、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结果 (1)3组患者治疗前BMI及治疗后BMI、TG、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前、治疗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的BMI较胰岛素组、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高,治疗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TG、TC水平低于胰岛素组、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TG水平低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TG、TC、HDL-C、CIMT低于治疗前,胰岛素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CIM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治疗前后差值低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减小患者的CIMT,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可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内中厚度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胰岛素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8-异前列腺素F_(2α)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名扬 吕肖锋 +1 位作者 张星光 洛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8-iso-PGF2α)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健康对照者2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8-iso-PGF2α等指标。并采用彩色高频...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8-iso-PGF2α)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健康对照者2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8-iso-PGF2α等指标。并采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IMT的水平,以IMT=0.9 mm为切点,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 mm)与IMT增厚组(IMT≥0.9 mm)。分析比较各组8-iso-PGF2α水平及各种生化指标的水平并将其与IM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的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356±137)、(507±167)、(1 342±323)pg/mmol肌酐,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8-iso-PGF2α水平高于对照组,IMT增厚组的8-iso-PGF2α水平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水平与8-iso-PGF2α、HbA1c、LDL-C、TG及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强,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尽早针对高氧化应激状态进行治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8-异前列腺素F2Α 动脉内中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涛 程宇彤 +4 位作者 陈顺华 王苏 阴成茜 张京梅 李志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63-2766,共4页
目的:评价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钙化的分布特点,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北京朝阳地区社区人群共1209人,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并行冠状动脉... 目的:评价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钙化的分布特点,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北京朝阳地区社区人群共1209人,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并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te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检查,应用Agatston积分方法分别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分析IMT及CACS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特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入选者男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IMT,CCA-IMT)(1.09±0.43vs0.84±0.33,P=0.016)、斑块发生率(47%vs29%,P=0.001)、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发生率(45%vs31%,P=0.004)、CACS(120±82vs62±49,P=0.001)及ln(CACS+1)(0.63±0.40vs0.53±0.32,P=0.001)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组患者;36~45岁组、46~55岁组男女性相比较,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55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两组ln(CACS+1)及IM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结论:北京社区人群CAC阳性率、IMT、CACS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之间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渐不明显。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可较好预测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斑块存在及程度。CACS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两者对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评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内中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强化干预治疗后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春燕 杨建梅 +3 位作者 王虹 邵大霞 陈路增 郭晓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97-2401,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干预是否能逆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175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糖、血脂治疗,随访3年,定期监测,每月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干预是否能逆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175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糖、血脂治疗,随访3年,定期监测,每月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每半年监测体质量、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每年监测IMT。计算体质指数(BMI)、FBG变异系数(CV-FBG)、2 hPG变异系数(CV-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了解初诊T2DM患者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间的差异。随访3年,强化干预治疗后,根据IMT的变化值分为IMT减少组和IMT增加组,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结果 (1)T2DM患者在初诊时,IMT增厚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2)初诊时及随诊第3年,T2DM患者IM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诊3年后,IMT减少组患者的BMI、腰围、收缩压、舒缩压、CV-2 hPG、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IMT增加组(P<0.05)。(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CV-2 hPG、BMI与IMT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经过长期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逆转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IMT;高血压、2 hPG波动增加和超重是引起颈动脉IMT增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 内中厚度 高血压 血糖变异系数 体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乙成成 刘雯雯 +5 位作者 张颖秋 王湘芸 郭志军 袁志忠 周长林 殷仁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2-79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无症状脑梗死(S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8例健康体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两组患者CIMT与SCI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合并SCI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无症状脑梗死(S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8例健康体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两组患者CIMT与SCI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合并S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44.1%vs29.1%),虽然两组合并SCI患者CIMT均明显高于不合并SCI者(P<0.0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在2型糖尿病组患者中发现CIMT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95%CI1.00~3.86,P=0.03)。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CIMT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无症状脑梗死 动脉内中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动脉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玲 赵水平 +1 位作者 高梅 周启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4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3例具冠心病危险因素受试者(危险因素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4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3例具冠心病危险因素受试者(危险因素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 结果:冠心病组 FMD、IMTc均与危险因素组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 P<0. 05~ 0. 001。82例受试者的 FMD与IMTc呈显著负相关(γ=-0. 474, P< 0.001),但冠心病组患者的 FMD与 IMTc无显著相关性(γ=- 0.213, P=0.141)。 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异常的肱动脉内皮功能与IMTc,但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中厚度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背向散射积分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对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修才 赵宝珍 蒋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97-1000,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ntima- m 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 (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ndothelial dependent vasodilation,EDV)对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诊断作用。方法 ...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ntima- m 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 (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ndothelial dependent vasodilation,EDV)对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诊断作用。方法 :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单纯高血压、单纯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单支或双支阻塞 >5 0 % )患者各 5 0例以及体检健康志愿者 5 0名 ,采用 SONOS HP5 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7.5 MHz探头 ) ,分别测定各组颈动脉 IMT、颈动脉内中膜校正的 IBS值 (C- IBS,C- IBS=内中膜 IBS-外膜 IBS)和肱动脉 EDV,比较三者在各组中的变化趋势。 结果 :颈动脉 IMT在单纯高血压、单纯糖尿病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组间均无明显差别 ,但 3组均厚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薄于冠心病组 (P<0 .0 5 )。颈动脉内中膜 C- IBS在单纯高血压和单纯糖尿病 2组间无明显差别 ,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冠心病组 (P<0 .0 5 ) ;而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冠心病组 2组间 C- IBS无明显差别 ,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肱动脉 EDV在单纯高血压、单纯糖尿病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组间均无明显差别 ,但 3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明显大于冠心病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内中厚度 背向散射积分 内皮依赖性舒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化参数β结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叶华 王涌 +1 位作者 王怡 陈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索硬化参数β联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共99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纳入研究,经常规颈动脉检查分为IMT增厚组及IMT无增厚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索硬化参数β联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共99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纳入研究,经常规颈动脉检查分为IMT增厚组及IMT无增厚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动脉硬化参数β;对IMT无增厚组病例按年龄分层,分别比较各年龄段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硬化参数β的差异。结果·(1)IMT增厚组及无增厚组硬化参数β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0)。(2)IMT无增厚组按年龄分层后,仅≥60岁年龄组患者的硬化参数β高于健康对照组(左侧P=0.047,右侧P=0.007);而30~39岁、40~49岁及50~59岁年龄组硬化参数β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60岁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但无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的人群中,IMT结合硬化参数β可提高其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硬化参数 内中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