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进森 列敏冬 黃伟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1期164-166,179,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THH)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CIMT)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THH患者178例,依据CIMT分为正常组(CIMT <0.9mm,62例)、增厚组(CIMT0.9~1.2mm,86例)、斑块组(CIMT> 1.2mm,3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THH)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CIMT)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THH患者178例,依据CIMT分为正常组(CIMT <0.9mm,62例)、增厚组(CIMT0.9~1.2mm,86例)、斑块组(CIMT> 1.2mm,30例),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员50例,所有人员均检测CIMT、血浆HCT。结果 THH患者CIMT、血浆HCT明显高于健康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组CIMT、血浆HCT明显高于增厚组,增厚组CIMT、血浆HCT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MT与血浆HCT呈正相关(P <0.05)。结论 THH患者CIMT、血浆HCT较高,其血浆HCT与CI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颈动脉中层厚度 同型半胱氨酸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方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4期39-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以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分为三组:c IMT正常组(57例)、c IMT增厚组(70例)、斑块组(7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以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分为三组:c IMT正常组(57例)、c IMT增厚组(70例)、斑块组(71例),抽肘静脉血检测患者Hcy、hs CRP值,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结果增厚组和斑块组Hcy、hs CRP、24 h SSD、d SSD和n SSD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斑块组Hcy、hs CRP、24 h SSD、d SSD和n SSD值明显高于增厚组(P<0.05);c IMT与Hcy、hs CRP、24 h SSD、d DSD、n DSD、n SSD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Hcy、hs CRP和收缩压的变异性呈正相关,检测Hcy、hs CRP和血压变异性指标可辅助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同型半胱氨酸 高敏C反应蛋白 血压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3
作者 曲玉杰 武海彦 陈蕊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1,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对照组(n=31...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1,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对照组(n=31,采用雷米普利治疗)均持续治疗1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64.5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MT值更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LVEDD、LVESD指数和NT-pro BNP水平更低,LVEF水平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16.1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较雷米普利有更好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IMT值,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冠心病心力衰竭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B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莫健姣 黄显南 +4 位作者 梁耘 刘莉 邓通元 罗薇 杨静爱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8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在冠心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胸痛疑似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1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所...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在冠心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胸痛疑似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1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所有患者检测血清apoB、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血清apoB、CIMT、斑块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poB、CIMT以及二者联合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冠心病组血清apoB、CIMT、颈动脉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血清apoB、C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poB和CIMT预测冠心病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0%和63.30%,两者联合预测冠心病的价值优于单独使用血清apoB、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poB联合CIMT能提高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B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冠心病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5
作者 朱妍 汪运生 +3 位作者 彭超 叶军 戴武 杨晓 《安徽医学》 2024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仅采用二甲双...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n=47)和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格列净治疗,n=63),所有患者均连续降糖治疗半年以上,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IMT、收缩早期PWV(PWV-BS)和收缩末期PWV(PWV-ES)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WV-ES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IMT和PWV-B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4、0.078),血清总胆固醇(TC)与PWV-E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不同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是PWV-ES的影响因素。结论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T2DM患者CIMT和PWV-BS无影响,但可降低血清TC与PWV-ES水平,且该治疗方案是PWV-ES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2型糖尿病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脉搏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及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殷洪晶 殷洪山 +3 位作者 陈涛 张付娥 齐琪 高春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745-750,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以及Hcy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9例。根据血清Hcy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H1组(<...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以及Hcy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9例。根据血清Hcy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H1组(<17.81 umol/L)64例,H2组(17.81~20.93 umol/L)65例,H3组(20.93~24.06 umol/L)65例,H4组(>24.06 umol/L)65例;统计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按照斑块形成情况分为斑块组(n=149)和无斑块组(n=110)。比较4组不同血清Hcy水平患者的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比较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清Hcy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cy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IMT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四组研究对象的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4组的总胆固醇、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78.46%)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均明显高于H1、H2组(P<0.05);斑块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CIMT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呈正相关(r=0.298、0.178、0.214、0.293、0.305,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205,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是CIMT的影响因素(β=0.157、-0.211、0.204、0.26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864、0.243、1.546、0.026、0.549,P<0.05),高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β=-1.207,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CIMT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辅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 高血压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盐酸贝那普利治疗75岁以上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贾振 李超 刘永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4-146,177,共4页
目的:对比盐酸贝那普利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75岁以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 目的:对比盐酸贝那普利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75岁以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75岁以上CHD并发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时长为3 m。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CIMT、心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IM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内皮素(Endothelin-1,ET-1)、脑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s-1,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盐酸贝那普利,沙库巴曲缬沙坦对75岁以上CHD并发HF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能降低CIMT值,改善心功能指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贝那普利 沙库巴曲缬沙坦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芳 丁宝忠 +3 位作者 张青青 陈宏亮 张侃 韩笑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中青年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cy水平...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中青年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应用ALT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颈动脉IMT。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5.33±5.66)、(12.52±3.16)μmol/L,观察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照组高Hcy(HHcy)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4.00%、16.67%,观察组HHcy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或0.05)。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清Hcy水平及IMT高于轻度狭窄及正常者,轻度狭窄者高于正常者(P均<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IMT有关,Hcy可能参与了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脑梗死 中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权晓慧 张春艳 +6 位作者 王聪霞 张岩 贾珊 马维冬 郭瑄 刘晓唤 郑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0,335,共5页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增厚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明显升高;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与年龄、TC和Cys C呈正相关;血浆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UA和BMI呈正相关。结论血浆中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漓莉 于健 +3 位作者 彭鹰 江仁美 陆桂荣 叶瑶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T2DM患者,按CIMT将其分为两组,A组CIMT≥l mm,B组CIMT<l mm;另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PG)...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T2DM患者,按CIMT将其分为两组,A组CIMT≥l mm,B组CIMT<l mm;另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Hcy、Cys C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组2 h PG、Hb A1c、TG、LDL-C、Hcy、Cys C水平明显低(P均<0.05),HDL-C水平高(P均<0.05);B组FPG、2 h PG、Hb A1c、TG、LDL-C、Hcy、Cys C水平明显高于C组(P均<0.05),HDL-C水平低于C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CIMT与Hcy、Cys C、Hb A1c、LDL-C、FPG、2 h PG、TG、T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对CIM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Hb A1c、Hcy、Cys C是影响CIM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T2DM患者的CIMT与Hcy、Cys C水平呈正相关,联合测定CIMT和Hcy、Cys C可及早发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晓霞 李振作 +1 位作者 李红专 季媛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7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70例,根据尿酸水平分为血尿酸正常组(A组)35例、高尿酸血症组(B组)35例,另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测量身高、体...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70例,根据尿酸水平分为血尿酸正常组(A组)35例、高尿酸血症组(B组)35例,另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SBP、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等指标。采用SPECTRA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CIMT。血尿酸与CIMT的关系采用直线与偏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后,A、B组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19.77±37.98)μmol/L比(252.34±30.24)μmol/L,P<0.01;(454.00±28.42)μmol/L比(252.34±30.24)μmol/L,P<0.01]。直线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与患者年龄、FPG、SBP、BMI、TG、TC、CIMT呈正相关(P均<0.05),与HDL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SBP、CIMT、血尿酸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可作为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百智 王宇彬 +1 位作者 周爱华 李敬田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5期50-51,共2页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CA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比索洛尔组,每组25例。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 mg/d、比索洛尔组口服...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CA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比索洛尔组,每组25例。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 mg/d、比索洛尔组口服比索洛尔2.5 mg,1次/d,坚持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后检测两组CAP、IMT。结果两组治疗后外周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氨氯地平组降低效果更明显(P均<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CAP、IMT明显降低(P均<0.05),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比索洛尔降低外周动脉压程度方面相似;在降低CAP、IMT方面,氨氯地平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绞痛 氨氯地平 比索洛尔 血压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变化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淑萍 邓家良 +3 位作者 马苏娴 洪霞飞 潘瑞蓉 袁国跃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9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变化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200例,其中T2DM合并CIMT增厚(CIMT≥1.0 mm,CIMT增厚组)与CIMT正常(CIMT<1.0 mm,CIMT正常组)的患者各100例,采用ELISA法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变化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200例,其中T2DM合并CIMT增厚(CIMT≥1.0 mm,CIMT增厚组)与CIMT正常(CIMT<1.0 mm,CIMT正常组)的患者各10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Betatrophin浓度,同时测量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等相关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IMT增厚影响因素。结果 CIMT增厚组血清Betatrophin高于CIMT正常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Betatrophin与年龄、病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6、0.167、0.230、0.347、0.159、0.302、0.436、0.329、0.348,P<0.05或<0.01);CIMT与年龄、病程、体质量、腰围、腰臀比、BMI、SBP、HOMA-IR、HbA1c、TG、Betatrophin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0、0.365、0.181、0.279、0.175、0.170、0.248、0.252、0.193、0.218、0.408,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etatrophin、年龄、体质量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可促进CIMT增厚,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抵抗及升高血脂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Betatrophin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褚熙 高光 +2 位作者 王建春 王艳清 朱兴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7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55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以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随...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55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以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5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IGF-1水平〔(207.70±79.2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32.53±35.62)ng/ml〕(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老年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冠群 盛晓东 +2 位作者 周建龙 范韬 金骁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0期909-912,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EH患者,其中单纯EH患者46例(单纯EH组)、EH合并颈动脉硬化(CAS)患者44例(EH伴发CAS组...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EH患者,其中单纯EH患者46例(单纯EH组)、EH合并颈动脉硬化(CAS)患者44例(EH伴发CAS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检测三组血浆Lp-PLA2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EH组和EH伴发A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收缩压(SBP)[(150.87±10.62)mm Hg比(162.38±16.13)mm Hg比(123.31 ±9.23)mm Hg]、舒张压(DBP)[(89.44±9.71)mm Hg比(94.32±11.86)mm Hg比(76.31±7.48)mmHg]、同型半胱氨酸(Hcy)[(9.25±4.13) μmol/L比(13.64±5.48)μmol/L比(6.03±3.01)μmol/L]、白介素(IL)-2[(145.12±16.14)pg/ml比(168.77±21.24)pg/ml比(124.00±5.25)pg/ml]及Lp-PLA2水平[(113.0±32.73)ng/ml比(292.1 ±69.87)ng/ml比(65.32±20.01)ng/ml]均显著升高,且EH伴发CAS组SBP、Hcy 、IL-2及Lp-PLA2水平又明显高于单纯EH组,颈动脉IMT[(1.10±0.17)mm]、超敏C-反应蛋白(hs-CRP)[(5.72±2.51)mg/L]及载脂蛋白(APO)-B/APO-A1比值(0.79±0.2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H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IMT、Hcy、hs-CRP以及IL-2呈正相关(r=0.402、0.335、0.226、0.21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Hcy为影响血浆Lp-PLA2水平的相关因素.结论 EH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Lp-PLA2检测对EH患者伴发CAS有预测意义,为CAS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谷氨酰转肽酶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祖秋 俞飞虎 +2 位作者 晏彪 陈华山 陈振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6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3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根据不同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3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根据不同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9例及稳定型心绞痛组41例,另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GGT水平及IMT厚度,分析单一指标及联合指标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GGT水平及IMT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GGT水平及IMT厚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GGT水平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3种指标联合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冠心病的阳性率分别为95.45%、97.95%、97.56%、97.01%,显著高于其他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GGT、IMT可能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临床上建议三者联合进行冠心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 谷氨酰转肽酶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付晓丽 展倩丽 +4 位作者 孟繁军 杨颖博 董星 田小燕 殷玉红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17例高脂血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单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加用荷丹片治...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17例高脂血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单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加用荷丹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IMT、斑块面积,NO,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T-1,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血脂,调节内皮功能,降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丹片 瑞舒伐他汀钙 高脂血症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涂昌 潘伟彪 +2 位作者 兰军 陈本发 叶文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4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者82例,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24)、单支病变组(n=22)、双支病变...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者82例,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24)、单支病变组(n=22)、双支病变组(n=16)、三支及多支病变组(n=20),Gensini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及冠状动脉造影后1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MAU,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AU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及多支病变组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MAU亦随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U与Gensin-S呈正相关(r=0.54,P<0.05),与颈动脉IMT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MAU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颈动脉IMT及MAU含量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微量白蛋白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齐晓玲 徐礼五 +5 位作者 王郭伟 余洋 段成 袁玲 王江宁 刘智 《安徽医学》 2008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IMT<1.0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0mm)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IMT<1.0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0mm)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尿酸(UA)并记录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吸烟史、高血压史、微血管并发症斑块形成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中年龄、TG、AIP、UA、CRP值以及斑块形成、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比颈动脉内膜正常者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IMT为应变量先后入选的变量有年龄(P<0.01)、甘油三酯(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年龄、TG、AIP、UA、CRP等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TG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杰 肖元元 +4 位作者 祝超瑜 王煜非 魏丽 包玉倩 贾伟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7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2013~2015年就诊数据,以WHO诊断标准确诊的1884例T2DM患者;依据超声检测结...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2013~2015年就诊数据,以WHO诊断标准确诊的1884例T2DM患者;依据超声检测结果,将IMT〈0.90 mm共1083例设为IMT对照组,IMT≥0.90 mm共801例设为IMT增厚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IMT与MS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结果显示,IMT增厚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腰围(WC)、臀围(Hip)、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ln CRP)高于IMT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糖尿病病程≥10年、BMI≥24 kg/m2、WC≥88 cm、Hip≥101 cm、LDL-C≥2.91 mmol/L、ln CRP≥1.01 mg/L及高血压是T2DM患者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聚集程度与IMT存在显著关联关系,且存在显著剂量-反应关系(χ2=2.64~19.43,P〈0.01)。结论 MS是T2DM患者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程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代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