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青芳 梁江红 邓胜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为(52.25±8.06)mg/L、(38.37±6.33)mg/L、(26.45±9.76)mg/L,P=0.000。(2)脑梗死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比例(3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2
作者 张奇 郭翀 +3 位作者 范光亮 赵斌 钟晓飞 李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62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4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点状钙化、低衰减斑块、餐巾环征、正性重构、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及最大斑块长度;并进行超声检查,对峰值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率(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管腔狭窄程度、回声强弱进行记录。结果: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的低衰减斑块出现比例显著降低,钙化斑块体积、PSV、EDV显著升高,脂质斑块体积、RI显著降低,管腔狭窄程度较轻、斑块回声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和P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衰减斑块、较大的脂质斑块体积、较低的PSV和EDV、较严重的管腔狭窄程度、较低的斑块回声,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910(95%CI:0.851~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3.9%。结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于不稳定CAS斑块的无创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硬化斑块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世雨 张星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Lp(a)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的斑块回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以Lp(a)正常范围上限(30 mg/dL)为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此外,以LDL-C水平1.8 mmol/L为界值,分析不同LDL-C水平下,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7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58~72)岁,其中男性484例(6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更高,Lp(a)、Hcy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5,95%CI 1.02~2.68,P=0.04)。亚组分析发现,LDL-C<1.8 mmol/L时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 1.41,95%CI 0.34~5.93),但LDL-C和Lp(a)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无交互作用。结论Lp(a)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但在低LDL-C水平下,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动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慢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必泰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农朝雷 谭文澜 +6 位作者 张永全 覃辉 欧俐羽 黄金媚 覃旭胜 徐文丽 唐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ow densith lipoprotein, LDL-C)、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斑块面积、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必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斑块 脂必泰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理特征及分类 被引量:3
5
作者 邢运虹 李洋 +6 位作者 王文政 王亮亮 孙乐乐 杜秋香 曹洁 何光龙 孙俊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揭示了其病变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猝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基于临床医学研究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以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简述粥样斑块研究进展与研究技术方法,以期通过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病理状态,完善冠心病猝死死亡机制研究,提高冠心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心脏性猝死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斑块 病理特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冯骏 肖新莉 +5 位作者 刘哲 秦皓 刘丽华 张敏 张波 刘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939-194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1~88(60.8±12.9)岁,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1~88(60.8±12.9)岁,健康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2~79(59.3±12.1)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类型,颅脑CT检查计数颅内分布区的梗死病灶。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26)、稳定型斑块组(n=38)、不稳定型斑块组(n=60)。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膜联蛋白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膜联蛋白A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膜联蛋白A1蛋白质表达水平。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型斑块组的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显著(F=21.36、24.5,P<0.05);②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型斑块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的含量比较差异显著(F=19.8,P<0.05);不稳定型斑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织膜联蛋白A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表达率明显少于稳定型斑块组(t=2.19、2.876,χ2=9.23,P<0.05)。结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膜联蛋白A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4 膜联蛋白A1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乔锋利 刘美含 +4 位作者 杨艳艳 陈恩琪 鲁杨 张娜 王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6-359,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强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8例,对67个斑块进行...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强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8例,对67个斑块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斑块回声图像的特点将斑块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和硬斑组。观察造影后颈动脉管腔内及斑块部位显影情况,判断斑块内有无血流灌注,观察其起源点及数量。应用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 CA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的时间-强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Imax)、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等参数。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和增强程度,对各组斑块进行全面观察,以评价各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以颈动脉管腔内参考区的峰值强度Imax为100%。①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I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I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分析及参数成像,能够实时跟踪观察动脉血管并通过造影增强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根据造影增强情况对斑块的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估,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动脉斑块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PET/CT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整体评估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娟 刘宏斌 +6 位作者 智光 尹大一 王晶 盖泾兢 谢雷星 刘家金 张雄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1-985,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混合斑组(14个)和硬斑+钙化斑组(7个),比较组间斑块相对管腔的最大增强强度(IMAX)及最大增强密度(DMAX)。同期行颈部PET/CT检查,比较组间相应位置颈动脉斑块处反映18F-FDG摄取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对超声造影与PET/CT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DMAX值(4.26±3.65)明显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1±1.47)(P<0.0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IMAX值(26.83±19.61)高于硬斑+钙化斑组(24.73±29.8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PET/CT检查的SUVmean值(1.70±0.45)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7±0.12),但无统计学差异。超声造影的IMAX、DMAX结果与PET的定量指标SUVmean间无关联(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PET/CT可以显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程度,两种影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动脉 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金玲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1.1%(73/90)。无斑块、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血CRP及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802,61.813,P均<0.001);不稳定斑块组血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CRP与血UA水平正相关(r=0.558,P=0.019)。结论:血CRP及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硬化斑块 C-反应蛋白 尿酸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可飞 卢宏 +1 位作者 陈亮 王建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9-800,共2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脉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稳定性斑块组 (71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 ;比较 2组患者的脉压值 ,...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脉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稳定性斑块组 (71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 ;比较 2组患者的脉压值 ,并分析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与血压、血糖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性斑块组脉压大于稳定性组(t=2 .86 ,P <0 .0 5 )。动脉瓣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有关 (χ2 =5 .4 9及 2 1.6 2 ,Ρ均 <0 .0 5 )。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 硬化斑块 高血压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组织蛋白酶K、胱抑素C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夏青 卢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K)和胱抑素C(CysC)水平与超声评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3例、稳定斑块组53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采用E... 目的: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K)和胱抑素C(CysC)水平与超声评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3例、稳定斑块组53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CatK、CysC水平。结果:3组血清CatK和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39和2.733,P均<0.05)。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atK水平较高,而CysC水平较低(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因素校正后,CatK仍为颈动脉不稳定的危险因素(OR=1.229,95%CI=1.089~1.388),CysC为保护性因素(OR=0.995,95%CI=0.991~0.999)。结论:组织蛋白酶CatK及其内源性抑制剂CysC表达失衡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硬化 不稳定斑块 组织蛋白酶K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usin-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丹 聂善静 王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salusin-α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患有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血清salusin-α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依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2个亚组:脑梗组50例,斑块组5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血清salusin-α及Lp-PLA2水平。结果:脑梗组血清salusin-α水平[(2.066±0.564)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0.818)ng/L]及斑块组[(2.881±0.758)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组血清Lp-PLA2水平[(1.989±0.649)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1.426±0.406)ng/m L]及斑块组[(1.703±0.541)ng/m 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alusin-α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呈独立负相关(OR=0.140,95%CI:0.054~0.368,P=0.0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salusin-α减低,Lp-PLA2增高;血清salusin-α水平减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salusin-α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动脉硬化 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度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可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3-654,共2页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硬化 斑块稳定 动脉狭窄 动脉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惠慧 王转转 +2 位作者 廖梅 李光智 吴光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之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14 d、3月观察组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不稳定斑块比例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IMT急不稳定斑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更快使血脂异常达标,更有效地抑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芪参益气滴丸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道示踪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王志蕴 张梅 +3 位作者 申洪明 张运 戴晓华 杨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7-1957,共1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动脉斑块 示踪技术 双侧动脉 应变率 径向速度 逆时针方向 心血管事件 高频超声检查 径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婷婷 李辉 +2 位作者 姜亚军 陈兆耀 王雨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4-957,共4页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文中探讨左心室功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10日至2019年1月8日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文中探讨左心室功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10日至2019年1月8日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2cm),并通过超声造影(CEUS)分级确定斑块的稳定性。根据CEUS结果将患者分成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关生化指标以及左心室结构功能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左心室结构功能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峰(χ^2=2.170,P=0.034)、室隔舒张末厚度(χ^2=-1.972,P=0.049)、糖尿病史(χ^2=10.102,P=0.001)是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峰(OR=0.022,P=0.014)、糖尿病史(OR=0.185,P=0.002)是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左心室功能与斑块稳定性存在独立相关性。心室结构功能的改变可预测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功能 动脉硬化 斑块稳定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佳 陈胜云 +1 位作者 赵性泉 李子孝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7期31-3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40岁及以上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中斑块稳定性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参加中国国家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 Survey,CNSSS)且隶属北京市昌平... 目的本研究探讨40岁及以上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中斑块稳定性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参加中国国家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 Survey,CNSSS)且隶属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顺义区空港医院筛查点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北京版评价认知功能。使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共有1446例患有颈动脉斑块、数据齐全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稳定斑块相比,不稳定斑块是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OR=1.255,95%CI:1.002~1.571)。结论相较于稳定斑块,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增加认知减退风险,临床上需要提高对不稳定斑块患者的管理,以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减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Logistic回归 动脉硬化斑块 无症状 部血管超声 动脉斑块 斑块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46
18
作者 陈庆康 石挥扬 +2 位作者 曾广绥 邓素雅 邓劲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60-2361,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左右两侧IMT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其中软斑、溃疡斑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好发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两组左右两侧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数目及斑块性质有关,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超声 硬化斑块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2
19
作者 刘亚平 张莹 +1 位作者 王从旭 李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动脉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分叉 狭窄程度 脑梗死患者 动力学改变 检出情况 峰值流速 搏动指数 对照组 检出率 多发生 防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少群 祁冀 +3 位作者 张磊 景亚军 陈奕力 李义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测3组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最大应变、最大载荷和生理性弹性模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最大应变比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小24.87%、52.09%;实验组最大载荷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21、3.47倍;实验组生理性弹性模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1.60、1.89倍。结论相对正常颈动脉而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会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而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会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最好避免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旋转手法 动脉 斑块 应力 应变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