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梁磊 王新伟 +4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陈德玉 李君 姜东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交感神经症状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 后纵韧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余秋宇 马俊 +5 位作者 杨旭 陈康 李磊 韩尧政 苏林涛 康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1129,共9页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0例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IOF组与ACCF组。AIOF组38例,年龄51.2±16.3岁,随访时间为21.2±7.2个月;ACCF组42例,年龄54.0±13.2岁,随访时间为24.3±8.1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析患者的围术期情况;通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视疼痛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通过X线、CT以及MRI测量脊髓直径、椎管面积、椎间孔面积、颈椎前凸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AIOF组手术时间106.1±35.4min,术中出血量50.6±12.3mL;ACCF组手术时间121.4±42.3min,术中出血量150.3±37.7mL,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IO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72.3±10.4)%,VAS评分为0.8±0.6分;ACC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3.7±12.1)%,VAS评分为1.2±0.7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患者的脊髓直径、椎管面积和颈椎ROM分别为5.4±1.1mm、128.2±10.1mm2、25.3°±6.3°,ACCF组分别为5.2±0.7mm、126±12.0mm2、24.2°±4.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孔面积与颈椎前凸角(AIOF组49.7±8.8mm2、14.8°±4.8°vs ACCF组35.9±7.6mm2、6.7°±4.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IOF组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ACCF组中有1例脑脊液漏、2例C5神经根麻痹、1例吞咽困难、2例融合失败,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伴有颈椎间隙狭窄的颈椎病患者,AIOF在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下比ACCF更安全地实现椎管内及椎间孔的减压,重建颈椎曲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椎间孔减压充分以及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钩椎关节拐点 截骨减压 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 路椎体次全切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监护下改良Cloward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费智敏 王勇 +4 位作者 周正文 书国伟 金萍茜 VernonLeoTowle 罗其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Cloward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护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 6 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入路椎管内显微减压术 ,植骨后并使用钛板固定 ;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 (MEP... 目的 探讨改良Cloward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护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 6 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入路椎管内显微减压术 ,植骨后并使用钛板固定 ;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 (MEP)进行监护。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持续的SEP和MEP改变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随访 3~ 6 1个月 ,影像学检查证实 :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自身髂骨植入块融骨良好 ,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 ;术后JOA评分 1 5分以上者 5 1例 ,1 3~ 1 4分者 9例 (经G检验 :P <0 0 1 ) ,无 1例患者症状复发或加重。结论 采用改良Cloward前路椎管内显微减压融合并钢板固定术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治疗难治性颈椎病 ,手术创伤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椎管内显微减压 椎病 改良cloward减压融合 神经电生理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颈前入路减压融合术病人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秀珣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7A期784-785,共2页
关键词 椎病 改良入路减压 融合 护理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祁敏 刘洋 +5 位作者 沈晓龙 孙柏峰 顾一飞 徐辰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2-979,共8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3.4±11.2岁(35~85岁),病程18.2±8.4个月(4~28个月)。接受两节段ATIDF患者16例(C3~C57例、C4~C69例),三节段ATIDF患者38例(C3~C618例、C4~C720例),四节段ATIDF(C3~C7)患者11例。纳入患者中僵硬型后凸患者35例(53.85%),柔韧性后凸患者30例(46.15%);僵硬型后凸患者在减压时均采用了部分钩椎关节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后凸的矫正率。采用颈椎MRI平扫和CT评估患者神经减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记录纳入患者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随访时间为33.5±5.4个月(24~50个月)。手术时间为158.2±31.4min(105~215min),术中出血量为117.6±36.3ml(65~200ml)。纳入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纳入患者术后颈椎后凸角度均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凸矫正率为147.43%。术后第2天和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的平均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2.14±1.53mm增加至术后第2天的5.94±3.11m(P=0.001),末次随访时为5.36±2.47mm(P=0.001)。随访期间有8例(12.31%)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术后第2天有33例(50.77%)患者主诉吞咽困难,3例(4.62%)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后凸矫正,对于存在严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的僵硬型颈椎后凸具有良好的矫形和减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椎后凸 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 畸形矫正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手术脊柱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和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汤艳 陈惠德 +1 位作者 宋丹丹 唐李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随着社会人群工作、生活习惯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因此,颈椎病的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分型中最严重的一型[1],CSM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 随着社会人群工作、生活习惯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因此,颈椎病的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分型中最严重的一型[1],CSM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下降,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椎病 非手治疗 脊髓功能 减压 平衡功能 常规治疗 脊柱 椎间隙高度 椎节段性不稳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