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李玺 吴兆鑫 +2 位作者 张道培 张永辉 张怀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管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合并VBD分为CSVD合并VBD组和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入组后24 h内完成影像学评估,包括WMH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评分1~2分为轻度WMH,3~4分为中度WMH,5~6分为重度WMH)、腔隙性梗死影像学特征及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测量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将基底动脉直径≥4.5 mm或椎动脉直径≥4.0 mm定义为扩张,基底动脉标准长度≥29.5 mm定义为延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10.0 mm定义为弯曲,符合扩张、延长、弯曲中的至少一项者纳入CSVD合并VBD组。患者入组第2天检测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合并VBD的影响因素,及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和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IL-6、sICAM-1、vWF)对CSV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WMH和腔隙性梗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8例CSVD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64±10)岁,其中CSVD合并VBD组50例,CSVD不合并VBD组38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CSVD合并VBD组与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男性、吸烟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656,95%CI:0.647~10.907,P=0.175)和吸烟史(OR=0.992,95%CI:0.255~3.866,P=0.991)均未增加CSVD患者合并VBD的风险。(2)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在WMH不同严重程度、有无腔隙性梗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WMH和中度WMH CSVD患者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均小于重度WMH CSVD患者[分别为2.49(1.60,4.58)、5.24(2.28,6.02)、6.99(5.19,8.9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WMH CSVD患者相比,中度WMH和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vWF水平均更高;与中度WMH CSVD患者比较,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水平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IL-6、sICAM-1、vWF水平均高于无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以轻度WMH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2.358,95%CI:1.268~4.387,P=0.007)、sICAM-1(OR=2.077,95%CI:1.430~3.016,P<0.01)、vWF(OR=1.437,95%CI:1.058~1.951,P=0.020)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中度WMH的危险因素,也是CSVD患者发生重度WMH的危险因素(IL-6:OR=5.340,95%CI:2.555~11.163,P<0.01,sICAM-1:OR=16.004,95%CI:3.692~69.379,P<0.01,vWF:OR=1.748,95%CI:1.267~2.412,P=0.001);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是CSVD患者发生中(OR=1.287,95%CI:1.032~1.603,P=0.025)、重(OR=1.639,95%CI:1.280~2.099,P<0.01)度WMH的危险因素。(5)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1.536,95%CI:1.074~2.198,P=0.019)、sICAM-1(OR=2.066,95%CI:1.465~2.913,P<0.01)、vWF(OR=1.423,95%CI:1.078~1.879,P=0.013)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长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与CSVD患者更严重的WMH有关。IL-6、sICAM-1、vWF水平升高与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及更严重的WM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动脉延长扩张症 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2
作者 汪洋 孙小宇 +3 位作者 徐佳佳 余舰 晁迎九 高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雕刻支架组(n=34)和编织支架组(n=4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VBADA的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点、术中及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RS评分、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激光雕刻支架组相比,编织支架组动脉瘤直径更大(P<0.0001),破裂动脉瘤(P<0.01)、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串珠样病变(P<0.05)及瘤体有分支血管发出(P<0.01)的比例更高。相反,弹簧圈辅助栓塞比例(P<0.0001)及术后造影即刻闭塞率(OKM分级C、D)(P<0.0001)更低。最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后获得21对配对患者,编织支架组半年后动脉瘤闭塞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编织支架组中大型VBADA(最大径>15 mm)治愈率及血管重塑率达到72.2%,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编织支架治疗VBADA相对安全有效,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前提下,对降低动脉瘤复发、重塑病变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激光雕刻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 激光雕刻支架 编织支架 血管内治疗 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肖钦 杨信举 +2 位作者 童海鹏 龚水根 刘春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筛选出两组中动脉瘤患者。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统计两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性,以及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中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93例,合并动脉瘤患者为20例,发生率为21.5%,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为永存三叉动脉(17/79),永存舌下动脉(2/6),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8)。永存动脉出现动脉瘤6例,除永存动脉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出现动脉瘤12例,另外2例为永存动脉与其他动脉同时出现动脉瘤。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头颈部其他动脉的动脉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各类型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但并不会增加永存动脉以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永存颈内-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病24小时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佳男 张洋 +8 位作者 周志龙 赵新宇 乔婷婷 吴立恒 管民 马振凯 裴小溪 周腾飞 朱良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既往卒中)、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起病形式、术前静脉溶栓、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闭塞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治疗方式[直接导管抽吸取栓和(或)支架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首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直接血管成形术,若取栓术后血流不能维持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则为补救血管成形术]、发病至穿刺时间(OPT)、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mTICI分级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再闭塞、术中夹层、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和术后3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病24 h内AVBAO患者行EVT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AVBAO患者149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79例,预后不良患者70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患者14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死亡32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患者相比,预后良好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16.0(12.0,23.0)分比24.5(16.8,31.3)分,Z=-4.280,P<0.01]和术前mRS评分[4(4,4)分比5(4,5)分,Z=-4.711,P<0.01]均更低,糖尿病患者比例更低[15.2%(12/79)比35.7%(25/70),χ^(2)=8.376,P=0.004],且预后良好患者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发生率[7.6%(6/79)比25.7%(18/70),χ^(2)=-0.246,P=0.003]与sICH发生率[1.3%(1/79)比14.3%(10/70),χ^(2)=-0.249,P=0.002]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2)将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及sICH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433,95%CI:1.088~5.441)、糖尿病(OR=2.797,95%CI:1.168~6.701)、术前高NIHSS评分(OR=3.715,95%CI:1.684~8.195)、术后3 d内sICH(OR=19.681,95%CI:1.984~195.192)是发病24 h内AVBAO患者接受E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高NIHSS评分和术后3 d内sICH是发病24 h内接受EVT的AVB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血管成形术 -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志勇 张海波 +2 位作者 焦劲松 乔亚男 谢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1-537,共7页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1)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 -动脉狭窄 -动脉扩张延长症 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楚怀 卓大宏 +2 位作者 赖在文 毛玉蓉 陈颖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8-102,共5页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动脉 旋转复位手法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贺迎坤 李钊硕 +4 位作者 李天晓 薛绛宇 王子亮 朱良付 白卫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闭塞 再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琪 陈姝娟 +3 位作者 张鑫 张庆荣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 -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孟胜喜 霍清萍 +7 位作者 王兵 彭文波 王宇新 梁芳 黄侃 汪天湛 谈嘉路 李文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研究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方法:收集VBI眩晕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9)及对照组(67)。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下,治疗组采用恒清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疗... 目的:研究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方法:收集VBI眩晕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9)及对照组(67)。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下,治疗组采用恒清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疗程4周,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眩晕症状评分、欧洲眩晕量表及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经颅多普勒检测(TCD)及生化检查,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S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51%,对照组总有效率73.1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降低(P<0.01),EEV分值及DHI分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两侧VA和BA的Vp、Vm均升高(P<0.05或P<0.01),两侧VA和BA的PI和RI均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的TC下降(P<0.05),HDL-C升高(P<0.05),ASI明显下降(P<0.01),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RBC聚集指标、纤维蛋白原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恒清汤对VBI眩晕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VA和BA血流速度,降低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ASI,改善血流变指标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清汤 -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作用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范炳华 李伟 +5 位作者 林咸明 谢远军 吴国英 王鹏 徐泉珍 谷海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0期2211-2213,共3页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虚则眩” -动脉 血管形态病理学 血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纳康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3
作者 马明 郭丽君 陆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缺血性眩晕 药物治疗 达纳康 VB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颈部不同经穴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庄垂加 苏稼夫 +3 位作者 周文强 黄聪阳 阮传亮 武志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刺激 颈性眩晕 -动脉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刚 陈革 +4 位作者 郭宏川 李茗初 王旭 鲍遇海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8-150,16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检查,明确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三叉神经痛评分(BNI)标准,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BNI疼痛分级为Ⅰ级;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半年疼痛逐渐消失;1例术后听力较术前下降。随访时间为12~52个月,有3例分别于术后6、12、36个月疼痛复发,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但有一定疼痛复发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症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脑干缺血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国臣 陈勤 胡玲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61-1362,共2页
探讨电针能否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听性脑干反应(ABR),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干缺血、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 探讨电针能否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听性脑干反应(ABR),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干缺血、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造成左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降低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sis,VCS)模型,对照组作生理盐水注射。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作双侧“风池(GB20)”“听宫(SI19)”“外关(SJ5)”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检测高刺激率(50Hz)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左侧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Ⅲ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波峰间潜伏期(IPL)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缩短(P<0.05;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指标检测中,模型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延长(P<0.01;P<0.01;P<0.05),电针组Vd、Vm较模型组缩短(P<0.01;P<0.05),电针组Vd、Vm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P>0.05)。结论:电针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脑干缺血造成的听性脑干反应速度减慢及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缺血 -动脉缺血 家兔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5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692-696,共5页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动脉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3 位作者 张剑波 曾文贤 李振均 李西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3-488,共6页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最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症 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张型头痛患者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振金 李英杰 陈恒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紧张型头痛(TTH)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TTH患者106例,其中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PM)42例和不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NOPM)64例;对照组48例,为无头痛症状的健康体检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 目的:观察紧张型头痛(TTH)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TTH患者106例,其中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PM)42例和不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NOPM)64例;对照组48例,为无头痛症状的健康体检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分析技术测定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TTH患者,尤其是TTH-PM患者椎-基底动脉Vm显著增快,且以右侧椎动脉更为明显。结论:TTH患者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以TTH-PM者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动脉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评价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新建 许开喜 +7 位作者 马先军 李乐军 田维良 周振江 王金 徐敏 左涛生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价。方法:对20例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梗死组8例,无梗死组12例)行头颈部MSCTA检查。结果:20例椎-...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价。方法:对20例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梗死组8例,无梗死组12例)行头颈部MSCTA检查。结果:20例椎-基底动脉各段狭窄程度≥70%的患者中,8例梗死组中2例有侧支循环,占25%,6例无侧支循环,占75%。12例无梗死组中9例有侧支循环,占66.7%,3例无侧支循环,占33.3%。前循环的侧支循环有1例参与血供,6例通过软脑膜支吻合代偿。结论:MSCTA评估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可以为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制订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 狭窄或闭塞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