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的关系
1
作者 王欢 张芳 +1 位作者 张凤翔 刘苗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例,根据诊断分为ICAA组68例和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A的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对颅外段ICAA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两组颅外段颈内动脉(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无扭曲、纡曲、襻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A组EICA折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vs 14.3%,P<0.05)。ICAA组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ICA折曲、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是ICAA的影响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颈总动脉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70.59%,特异性为82.14%;EICA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3.82%,特异性为87.50%;颈内动脉夹角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0.88%,特异性为83.93%。结论EICA扭曲程度与颅外段ICAA具有相关性,EICA折曲更容易导致ICAA。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可反映颈内动脉扭曲形态特征,对ICAA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致后循环多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毛宏亮 张海林 +1 位作者 刘吉星 孙守元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10,共7页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以往,很多医师通过结扎颈内动脉来治疗该疾病,因此治疗常常不彻底,存在复发可能。而海绵窦瘘复发后并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海...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以往,很多医师通过结扎颈内动脉来治疗该疾病,因此治疗常常不彻底,存在复发可能。而海绵窦瘘复发后并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海绵窦瘘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后复发,进而引起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最终破裂出血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患者海绵窦瘘及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及处理方法,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结扎 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ONYX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樊欣鑫 刘振波 +2 位作者 李静伟 李桂林 纪祯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6-510,共5页
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开窗畸形是一种较少罕见的血管发育变异现象,并且该变异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成有关。ICA床突上段的开窗畸形属于ICA胚胎起源还是后交通动脉胚胎起源尚存争议。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ICA床突上段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 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开窗畸形是一种较少罕见的血管发育变异现象,并且该变异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成有关。ICA床突上段的开窗畸形属于ICA胚胎起源还是后交通动脉胚胎起源尚存争议。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ICA床突上段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ICA床突上段开窗畸形的成因及其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血管变异现象的理解,并作出合理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开窗畸形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4
作者 樵凡原 王飞 张昌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中,有5例使用Pipeline血液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有3例单纯使用PED,有5例使用Tubridge密网支架(TB)辅助弹簧圈栓塞,有1例单纯使用TB。4例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时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余均未见动脉瘤显影。1例使用TB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1例单纯使用PED的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随访时改良Rankin(mRS)评分为2分;余12例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mRS评分均为0分。13例患者随访时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BBA安全有效,但围术期有潜在动脉瘤再出血和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颈内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主动脉修复术中瘤腔内填充α-氰基丙烯酸酯预防术后内漏的临床疗效分析
6
作者 张原 石朝海 +1 位作者 王亮 陈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6-742,共7页
目的评估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患者中腔内主动脉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使用α-氰基丙烯酸酯(N-butyl cyanoacrylate,NBCA)预防性栓塞瘤腔以预防Ⅱ型内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19年1月... 目的评估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患者中腔内主动脉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使用α-氰基丙烯酸酯(N-butyl cyanoacrylate,NBCA)预防性栓塞瘤腔以预防Ⅱ型内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进行EVAR的A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36例患者(试验组)在EVAR中行动脉瘤囊内预防性注射NBCA栓塞瘤腔,38例患者(对照组)行标准EVAR治疗。收集上述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动脉瘤直径、住院费用、手术时长、支架类型、麻醉类型等)。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内漏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随访期间内漏相关的再干预率、不良事件以及死亡率等。结果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直径[55.46(15.60)mmvs 63.15(24.00)mm]、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无并发症,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Ⅱ型内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vs 21.05%,P<0.01);6个月时,两组Ⅱ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8.82%vs 28.95%,P<0.01);12个月时,两组Ⅱ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8.82%vs 31.43%,P<0.01)。试验组中进行了4次再干预,其中1次与Ⅱ型内漏相关,对照组进行了8次再干预,其中6次与Ⅱ型内漏相关,两组总的再干预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24),试验组的Ⅱ型内漏相关的再干预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6)。结论在EVAR中预防性向AAA囊内注射NBC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减少中早期Ⅱ型内漏的发生,防止EVAR后囊增大,对再干预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并且没有显著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对比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内漏 栓塞 Α-氰基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7
作者 申权 郑曲彬 +2 位作者 谢杭 池桢 黄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1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覆膜支架植入,6例行支架辅助...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1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覆膜支架植入,6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直接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分析手术策略、治疗结果以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止血效果均良好,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后出血复发5例,其中4例再次行载瘤动脉闭塞后出血停止,1例为覆膜支架植入后发生内漏,予球囊扩张后血止,但1个月后不明原因死亡;1例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昏迷,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治疗后未好转自动出院;3例在随访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2例术后未随访。随访的19例患者中mRS评分0分9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6分1例。结论 针对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覆膜支架短期疗效好,但也存在着动脉瘤复发、内漏等问题,载瘤动脉闭塞可能远期疗效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长期疗效观察
8
作者 刘源 佟志勇 +2 位作者 余冠东 赵旭东 初金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2-643,共1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2段。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术后采用CTA或DSA评估动脉瘤闭塞和血流重建情况;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第1天、1周和3个月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本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孤立确切,2例行A3-A3侧侧吻合术;3例行M2-M2侧侧吻合术,其中1例在M2-M2侧侧吻合术基础上获取桡动脉(RA)作为桥血管,联合M1-RA-M2嵌入桥接式血管搭桥术。术中经ICGA证实,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时间为23(14,71)个月,5例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CTA或DSA检查、3例术后9~12个月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显影,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周mRS评分较术前升高0~3分(1例手术前后均为4分、1例增加2分、1例增加3分),2例未破裂患者术后1周mRS评分无变化(均为1分);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下降(0分2例、2分1例、3分2例);末次随访时1例失访,余4例mRS评分进一步下降(0分2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无脑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短期和长期通畅性良好,长期疗效稳定,是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颅内-颅内(非MeSH词) 侧侧吻合(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9
作者 汪洋 孙小宇 +3 位作者 徐佳佳 余舰 晁迎九 高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雕刻支架组(n=34)和编织支架组(n=4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VBADA的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点、术中及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RS评分、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激光雕刻支架组相比,编织支架组动脉瘤直径更大(P<0.0001),破裂动脉瘤(P<0.01)、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串珠样病变(P<0.05)及瘤体有分支血管发出(P<0.01)的比例更高。相反,弹簧圈辅助栓塞比例(P<0.0001)及术后造影即刻闭塞率(OKM分级C、D)(P<0.0001)更低。最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后获得21对配对患者,编织支架组半年后动脉瘤闭塞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编织支架组中大型VBADA(最大径>15 mm)治愈率及血管重塑率达到72.2%,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编织支架治疗VBADA相对安全有效,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前提下,对降低动脉瘤复发、重塑病变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激光雕刻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夹层动脉瘤 激光雕刻支架 编织支架 血管内治疗 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平 谷震 +5 位作者 陈红 陈昱云 李亚捷 王磊 吴键 陈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式栓塞治疗),每组3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与传统方式相比,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和治愈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减少弹簧圈用量及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大弹簧圈技术 弹簧圈费用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对术前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莘 朱继 +3 位作者 郭宗铎 徐睿 张晓冬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0例伴ONP的IC-PcomA患者,其中行显微夹闭手术37例,介入栓塞治疗13例,对不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有无破裂、治疗间隔、麻痹程度、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与术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间隔对ONP术后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间隔是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OR为0.134(0.034,0.528),回归系数为-2.009,治疗间隔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OPN的完全恢复率(62.16%)高于介入组(38.46%),夹闭组部分恢复率(27.03%)较介入组(46.15%)低,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6个月后夹闭组的完全恢复率(75.68%)高于介入组(61.54%),夹闭组部分恢复率(13.51%)低于介入组(23.0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夹闭和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改善IC-PcomA的ONP症状,总体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间隔是术后ONP完全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间隔越短,完全恢复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显微夹闭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雷 王中 +3 位作者 杨国军 董仕彪 李楠 朱巍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6-1062,共7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最佳血管内治疗方式。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4例应用Lvis支架,3例应用Enter...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最佳血管内治疗方式。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4例应用Lvis支架,3例应用Enterprise支架;4例采用双支架辅助栓塞,均为Lvis支架;1例采用重叠支架植入(2个Lvis支架和1个Enterprise支架);1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2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中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余24例术后即刻DSA均显示血流通畅。Raymond分级显示17例为Ⅰ级栓塞,3例为Ⅱ级栓塞,5例为Ⅲ级栓塞。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梗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2例)。术后有6例动脉瘤复发(3例应用单Enterprise支架,1例应用双Lvis支架,1例应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1例应用球囊辅助栓塞),其中5例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后仍有1例复发,最终经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愈;余1例经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愈。术后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者15例、1分者6例、2分者3例、6分者1例,病残率为12%(3/25),病死率为4%(1/25)。结论 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对术后动脉瘤是否复发至关重要;对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应优先考虑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illis环全局建模的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相关血流动力学因素的识别和破裂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田雨晴 李晓 梁夫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4-624,共1页
目的脑前交通动脉(ACoA)瘤的破裂风险通常高于其他位置处的脑动脉瘤,且常在较小尺寸时即发生破裂。考虑ACoA瘤毗邻血管复杂且易变异的解剖学结构特征,本研究旨在采用全脑Willis环建模方法量化分析破裂与未破裂ACoA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目的脑前交通动脉(ACoA)瘤的破裂风险通常高于其他位置处的脑动脉瘤,且常在较小尺寸时即发生破裂。考虑ACoA瘤毗邻血管复杂且易变异的解剖学结构特征,本研究旨在采用全脑Willis环建模方法量化分析破裂与未破裂ACoA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并构建破裂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首先开展数值实验,证明与考虑全Willis环结构的全局建模相比,局限于动脉瘤区域的局部建模会导致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不准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临床数据建立了40例ACoA瘤(含20例破裂和20例未破裂)的全局模型开展血流动力学计算,识别与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一步地,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构建基于关键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参数的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最大壁面剪切应力(WSS)、最小WSS散度和最大WSS梯度在破裂和未破裂的ACoA瘤间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动脉瘤的纵横比、非球形指标等形态学参数也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融合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参数构建的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瘤破裂预测精度,其AUC可达0.9。结论对Willis环的全局建模是精确评价ACoA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重要基础,WSS紊乱和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融合两者构建多变量回归模型有助于提高对ACoA瘤破裂风险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血流动力学参数 风险预测模型 交通动脉 动脉瘤 临床数据 形态学参数 壁面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汤轶 徐剑峰 王艺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2,F0003,共4页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ICA)作为一种少见病变,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0.4%~4.0%。相较于其他部位的外周动脉瘤,EICA引发卒中事件的概率更高,治疗难度更大。准确诊断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疗EICA的关键。该文简要综述了EICA的病因、临床...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ICA)作为一种少见病变,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0.4%~4.0%。相较于其他部位的外周动脉瘤,EICA引发卒中事件的概率更高,治疗难度更大。准确诊断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疗EICA的关键。该文简要综述了EICA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式以及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微导管塑形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岗勤 张坤 +4 位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手术技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16
作者 丁茂华 佟小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422,共8页
目的间接手术(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GICAs)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应用间接手术技术治疗GICAs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阴性的GICA... 目的间接手术(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GICAs)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应用间接手术技术治疗GICAs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阴性的GICAs患者,采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缩窄术联合/不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于球囊闭塞实验阳性的GICAs患者,采用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external carotid artery-radi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M2,ECA-RA-M2)。全脑血管造影记录患者术前术后O’Kelly-Marotta(OKM)分级,及动脉瘤最大直径变化。随访患者术前、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临床症状变化,以评估间接手术治疗G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共有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接受ICA缩窄联合/不联合STA-MCA搭桥术的患者为16例,接受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的患者为6例。50%(11/22)的患者术后OKM分级达到C/D级,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或末次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19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缩小,2例保持不变,1例增大,较术前存在统计学差异(t=5.439,P<0.001)。至随访末,22例患者mRS评分较术前下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2.531,P=0.019)。结论在神经介入时代,间接术式仍然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GICAs的一种重要补充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颈内动脉缩窄术 颈内动脉结扎术 脑血管重建术 病例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动脉-静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后孤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手术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5
17
作者 菅凤增 李萌 +1 位作者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 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 方法 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 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 目的 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 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 方法 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 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界处或M2段作为受者 血管,大隐静脉与受体血管端一侧吻合,而非端 端吻合。在颈部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也行端 侧 吻合。 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吻合口远端血流充盈良好,颈外动脉远端侧支 保留完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搭桥血管内血流量分别为210ml/min及180ml/min。随访6 ~9个月,症状均有好转。 结论 压力扩张技术解除移植血管痉挛,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大隐静 脉与颈外动脉端 侧吻合,可以保留颈外动脉远端侧支,同时也可达到高流量搭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颈外静脉 大脑中动脉 血管吻合 海绵窦 颈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路智文 李司司 +3 位作者 刘鹏 吕楠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患者55例,发生载瘤动脉痉挛1例,三维影像资料不全8例,数据无法满足血流动力学分析要求2例,最终纳入合并瘤颈近端(狭窄距动脉瘤颈1 cm以内)载瘤动脉狭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住院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49~77岁,平均(63±11)岁.根据患者DSA三维重组后载瘤动脉狭窄形态,将8例患者分为偏心性狭窄组和同心圆性狭窄组,每组4例.构建基于病例特异性的三维动脉瘤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载瘤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近端载瘤动脉分别模拟30%、50%、70%、90%四种狭窄程度)和不同狭窄距离(在距离动脉瘤1 cm内的近端载瘤动脉上分别选取2.5、5.0、7.5、10.0 mm四个距离),计算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对偏心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040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33.333 m/s(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23.988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4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对同心圆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 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10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29.41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19.09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5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载瘤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可导致动脉瘤WSS增大,可能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展有关.改善狭窄程度可有效降低动脉瘤WSS,但能否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瘤的进展过程尚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狭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的前交通微小动脉瘤3D-CT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附23例报告) 被引量:6
19
作者 关俊宏 陈铎 +4 位作者 史志东 张绪新 吕涛 杨涌杰 魏翔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4-696,共3页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诊断优势和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病例,所有病例均行3D-CTA检查确诊并急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5例行瘤颈夹闭术,5例连同动脉瘤在内夹闭...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诊断优势和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病例,所有病例均行3D-CTA检查确诊并急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5例行瘤颈夹闭术,5例连同动脉瘤在内夹闭前交通动脉,3例行动脉瘤壁加固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8个月,轻微精神障碍3例,其他恢复良好,无死亡和再出血病例。结论3D-CTA对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方便、可靠、快捷的优势,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微小 3D-CTA 诊断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德献 李萌 何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