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在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邱修辉 罗毅 肖绍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25-526,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在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所有7例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采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对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球囊闭塞试验阴性,闭塞后30min无异常...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在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所有7例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采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对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球囊闭塞试验阴性,闭塞后30min无异常临床表现,健侧颈内动脉造影时,两侧大脑半球静脉同时显影,行椎动脉造影时,患侧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静脉同时显影,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另有1例球囊闭塞试验阳性,球囊闭塞试验显示闭塞侧大脑皮层静脉显影晚于造影侧大脑皮层静脉显影1s以上,而改行其他方法治疗而愈。术后3~6个月随访,近期无并发症。结论: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简单、易操作,能预示永久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海绵窦瘘 脑血管造影术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强 赵卫东 +3 位作者 沙炎 戴春富 余洪猛 王德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8-1233,共6页
球囊闭塞试验(BOT)主要用于评估牺牲一侧颈内动脉的可行性。临床常用于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鼻咽、咽旁间隙、颈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及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等治疗。目前不同术者在BOT麻醉方式选择、球囊类别选用、球囊闭塞位置、血流阻断... 球囊闭塞试验(BOT)主要用于评估牺牲一侧颈内动脉的可行性。临床常用于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鼻咽、咽旁间隙、颈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及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等治疗。目前不同术者在BOT麻醉方式选择、球囊类别选用、球囊闭塞位置、血流阻断时间及结果评判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又有静脉相延迟时间计算、残端压测定、低血压考验、脑灌注评估、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电图检查、经颅多普勒流速测定等多种BOT结果评判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试验 颈内动脉 颅底肿瘤 鼻咽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3
作者 孙建飞 吴一娜 +1 位作者 朱时杰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动脉闭塞 扩张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威 冯晓丽 +5 位作者 王康萌 黄开来 孙刚 陈蓉 赵振强 关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球囊扩张组51例,支架置入组40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资料。mTICI 2b~3定义为血管良好再通,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和90 d良好临床预后率较球囊组高,分别为70%比60.8%和60%比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0.391)。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比11.8%、32.5%比41.2%、22.5%比1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396、0.564)。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急性期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能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扩张 支架置入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5
作者 张海红 白雪亮 +2 位作者 高恺明 刘伟 王红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9-576,共8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复合手术的25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A或DSA、CT灌注成像(CTP)或灌注成像(PWI)、高分辨率MRI,并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手术成功率为100%(25/25)。术后第1天25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7 d内,24例患者行CTP或PWI检查,脑灌注较术前均有所改善;25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4例存在脑梗死;24例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或TCD检查,颈内动脉均血流通畅。出院时、术后6个月和1年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3.36、2.72和2.72分,平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76、0.60和0.60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平均随访24.88个月,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率为16%(4/25),均未发生同侧颈内动脉再闭塞。结论 多模态影像引导的复合手术技术可行,且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为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颈内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术 和椭圆 支架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对比分析
6
作者 刘树燊 孙滔 +3 位作者 嵇龙鑫 薛志伟 赵鹏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术前DSA检查结合Hasan分型分为A型、B型、C型、D型共4种类型。记录血管再通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和血管再通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手术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χ^(2)=10.885,P=0.001),其中Hasan分型C型采用复合手术更具优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4)。复合手术组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χ^(2)=0.008,P=0.928)、随访期间死亡(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以及血管再通病例中新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1)和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复合手术治疗在血管再通方面更具优势,复合手术与单纯血管内治疗在安全性和术后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颈内动脉 动脉内膜切除术 和椭圆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真实临床结果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冠琦 钱成 +5 位作者 公茂峰 刘正立 孔杰 汪涛 顾建平 何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一期和二期通畅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及随访期主要不良事件(MAE)截肢、病变段血栓形成及全因死亡。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评估患肢通畅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确定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结果共入组146例患者(163条患肢),年龄为(71.7±9.7)岁;病变长度为(276.60±112.61)mm;97条(59.5%)患肢存在重症下肢缺血(CLI),57条(35.0%)患肢为股腘动脉病变。术后随访(583.2±261.84)d。MAE发生率为8.9%(13/146),死亡率为5.5%(8/146)。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2%、78.1%、69.0%,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2%、87.5%、74.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CLI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在间歇性跛行组分别为98.2%、89.1%、82.3%,CLI组分别为88.2%、78.0%、56.6%。CLI组的MAE发生率为16.5%(15/91)。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间歇性跛行组疗效优于CL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 药物涂层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股膕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比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2
8
作者 鲁景元 顾建平 +2 位作者 徐文健 楼文胜 汪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于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符合入组标准且完成随访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由计算机随机分入药物涂层球囊组(n=23)和普通球... 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于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符合入组标准且完成随访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由计算机随机分入药物涂层球囊组(n=23)和普通球囊组(n=23)。入组标准:同侧单个或多个股浅动脉和/或腘动脉病变(3~15 cm之间的狭窄或闭塞)、Rutherford分级2~5级、伴有或不伴有其他伴随疾病。排除标准:支架内再狭窄,动脉瘤,急性血栓形成,妊娠,预期寿命不满1年以及膝下动脉闭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管腔晚期丢失、踝臂指数改善情况、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率和截肢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病变血管特征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在管腔晚期丢失、踝臂指数改善情况、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的比较中,药物涂层球囊组均优于普通球囊组(P<0.05),而两组截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相比可有效降低股腘动脉6个月管腔晚期丢失、再狭窄发生率和血栓形成率,并可获得更优的踝臂指数、Rutherford分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 动脉硬化闭塞 管腔晚期丢失 踝臂指数 外周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闭塞试验在累及颈动脉头颈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郝伟远 邵国良 +2 位作者 虞希祥 姚征 郑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闭塞试验(BOT)在累及颈动脉头颈肿瘤术前评估中应用的可靠性以及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累及颈动脉的头颈肿瘤患者,36例术前采用不可脱球囊暂时性闭塞患侧颈内动脉作BOT,其中35例术后行肿瘤外科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球囊闭塞试验(BOT)在累及颈动脉头颈肿瘤术前评估中应用的可靠性以及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累及颈动脉的头颈肿瘤患者,36例术前采用不可脱球囊暂时性闭塞患侧颈内动脉作BOT,其中35例术后行肿瘤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36例(36/39)头颈肿瘤患者成功进行了BOT,阳性率为11.1%(4/36),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后35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的手术切除治疗,其中4例行颈动脉切除并血管重建;28例术中仔细剥离肿瘤而完整保留颈动脉;3例行颈动脉外膜剥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BOT对于累及颈动脉头颈肿瘤术前评估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肿瘤 动脉 闭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搭桥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联合治疗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厚忠 凌锋 王大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报告并评价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 2例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近 4年中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的 2例巨大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 目的 报告并评价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 2例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近 4年中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的 2例巨大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巨大不规则形动脉瘤 ( 1例位于左颈内动脉C1、2段和大脑中动脉M 1段 ,另 1例累及右颈内动脉岩段至右大脑中动脉M1和大脑前动脉A1段 )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先行颞浅动脉 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术后次日行脑血管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后 ,用可脱性球囊在动脉瘤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后并随访 3~ 4年 ,病人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出现。CT示 2例动脉瘤均有血栓形成 ,1例可见动脉瘤缩小。血管造影示吻合口通畅 ,大脑中动脉分支显影良好 ,无动脉瘤显影。结论 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巨大动脉 颅内外搭桥术 闭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前血管准备
11
作者 种泓昭 宋龙雨 +3 位作者 聂紫嫣 赵波 李会含 张大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观察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前血管准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接受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的下肢ASO患者资料,记录病变类型及钙化等,获取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及腔内治疗ASO成功率。... 目的观察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前血管准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接受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的下肢ASO患者资料,记录病变类型及钙化等,获取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及腔内治疗ASO成功率。结果110例中,100例单侧、10例双侧存在下肢ASO病变,包括100处(100/120,83.33%)慢性闭塞性病变、8处(8/120,6.67%)狭窄病变及12处(12/120,10.00%)血栓病变;其中50处(50/120,41.67%)为3~4级钙化病变。腔内治疗前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为92.50%(111/120);巧克力球囊扩张后7处病变(7/120,5.83%)因出现限流性夹层、2处(2/120,1.67%)因残余明显狭窄未达技术成功标准,直接植入支架而未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15处因DCB后出现限流性夹层而补救性植入支架。腔内治疗下肢ASO病变成功率100%。结论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ASO前血管准备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闭塞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足坏疽 被引量:19
12
作者 吴石白 袁群 +6 位作者 史国珍 童奥 赵娜 肖黎 张妲 王良宸 唐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环、抗凝的前提下行超声血栓消融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结果:47例60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3.3%;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MRI、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足坏疽的患者,在传统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先进的超声血栓消融技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可以使闭塞的大血管再通,明显改善血供,为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提供良好的血液循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 血管成形术 下肢 动脉闭塞硬化症 糖尿病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晓华 张焱 +6 位作者 胡宪清 何建荣 金红来 林开勤 胡晓钢 吴素理 梅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旭姣 畅智慧 刘兆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术中出现的非限流性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剔除失访者后,最终试验组26例、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股腘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utherford分级、股腘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LLL)值、再狭窄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分别为14例及8例;2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间术后6个月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二者安全性相似;对于PTA术中出现非限流性夹层患者,DCB疗效仍优于普通球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 闭塞 动脉 动脉 药物涂层 治疗结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建勇 蒋米尔 +1 位作者 肖红 潘金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以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ABI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ABI无显著差异(P>0.05),但TTS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下肢动脉流出道已闭塞的12条肢体的OTVC有显著差异(P<0.05)。下肢动脉流出道已治疗处1、3和6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和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提高T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流出道 动脉硬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金属裸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和安全性对比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鹏 陈晓伟 +3 位作者 包晗 张艳君 黄媛丹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产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为下肢ASO治疗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收集79例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A^C型股-腘动脉ASO患者,根... 目的探讨国产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为下肢ASO治疗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收集79例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A^C型股-腘动脉ASO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DCB组(n=41)和BMS组(n=38),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中资料,术后随访1、3、6、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靶病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与BMS组术后1个月患肢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9±0.21对0.84±0.20,P=0.369),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7%(38/41)对94.7%(36/38),P=0.863]。随访期间BMS组出现1例严重不良事件(血管内支架断裂),两组均无截肢和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国产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ASO效果良好,与BMS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比无明显差异。临床决策中DCB是一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 药物涂层 金属裸支架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7
17
作者 崔文军 王兵 +4 位作者 安乾 司江涛 王颖 吴斐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06-4109,共4页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腔内治疗的43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DA联合DCB治疗,21例行DA联合普通球...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腔内治疗的43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DA联合DCB治疗,21例行DA联合普通球囊(POBA)治疗,术后对比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或截肢患者。DA+DCB组与DA+POBA组相比,术后3、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5.2%,95.5%vs. 85.7%,均P> 0.05),但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较DA+POBA组明显提高(90.9%vs. 66.7%,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2个月DA+DCB组MLD高于DA+POBA组,晚期管腔丢失率(LLL)低于DA+POBA组(均P <0.05)。结论 DA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股腘动脉 药物涂层 斑块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谷涌泉 郭建明 +3 位作者 崔世军 郭连瑞 齐一侠 刘一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0-522,共3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歇性头晕1个月入院,其间右下肢曾有一过性肌力减弱。外院颈部动脉超声和CTA均提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既往无明确脑梗死病史,无吸烟史。头颅M...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歇性头晕1个月入院,其间右下肢曾有一过性肌力减弱。外院颈部动脉超声和CTA均提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既往无明确脑梗死病史,无吸烟史。头颅MR检查提示陈旧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新发梗死灶。于2017年12月13日接受左颈动脉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斑块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涂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冉坤 王超 +1 位作者 赵渝 向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6-1572,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晚期管径丢失、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术后1年通畅率、术后1年的死亡率及截肢率。结果共纳入11个试验,1853名患者共有2150处动脉病变,其中DCB组有1110名患者,1288处动脉病变;UCB组有743名患者,862处动脉病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UCB组相比,DCB成形术明显降低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15.2%vs 39.0%;OR:0.28;95%CI:0.17~0.48;P<0.000 01)、晚期管径丢失(-0.05~0.56 vs 0.54~1.7;WMD:-0.57;95%CI:-0.93^-0.21)和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3.0%vs 28.1%;OR:0.39;95%CI:0.23~0.64;P=0.0002),提高了术后1年的通畅率(71.8%vs 52.9%;OR:2.32;95%CI:1.21~4.43;P=0.001),而两组的死亡率(4.8%vs 5.0%;OR:1.00;95%CI:0.62~1.63;P=0.99)及截肢率(3.4%vs 2.9%;OR:1.41;95%CI:0.74~2.70;P=0.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相比,DCB成形术是一种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的腔内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药涂 非药涂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暂时阻断颈内动脉在头颈部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陈呈世 肖金成 余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在头颈部肿瘤切除的术前价值。方法 3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肿瘤侧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阻断30 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神经系统的变化。球囊阻断后监测残端动脉压力;计算残端动脉压力... 目的探讨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在头颈部肿瘤切除的术前价值。方法 3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肿瘤侧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阻断30 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神经系统的变化。球囊阻断后监测残端动脉压力;计算残端动脉压力与患者平均动脉压比值。阻断时无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残端压≥阻断前50%为阴性,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残端压<阻断前50%为阳性。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阴性,2例阳性。2例阳性中,1例阻塞后患者出现神经症状,立即终止试验后患者症状消失;1例无神经相关症状,残端压40 mm Hg。30例阴性患者中,2例行部分颈内动脉切除,7例结扎颈内动脉,21例保留颈内动脉,肿瘤均完整切除,患者无术后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2例阳性患者均放弃手术切除:1例行粒子植入结合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1例行氩氦刀结合动脉药物灌注治疗。结论暂时性球囊阻断颈内动脉试验简便易行。通过评价患者闭塞颈内动脉后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及监测残端动脉压,有助于选择头颈部肿瘤治疗方式,可有效避免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阻断试验 头颈部肿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