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
作者 付双林 陈儇 +1 位作者 王海峰 付文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1,159,共4页
目的:选择性能优良且安全的颅骨修补材料,探讨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骨缺损患者161例,采用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进行颅骨修补43例,传统钛网人工塑形修补 19例,骨水泥塑形修补99例;对比不同颅骨修补... 目的:选择性能优良且安全的颅骨修补材料,探讨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骨缺损患者161例,采用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进行颅骨修补43例,传统钛网人工塑形修补 19例,骨水泥塑形修补99例;对比不同颅骨修补术的塑形工作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颅骨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30±6)min],与骨水泥组[(70±18)min] 和传统钛网人工塑形组[(50±11)min]比较明显缩短(P<0.01);平均术中塑形工作量[(5±1)min]少于骨水泥组[(30±5)min]和传统钛网人工塑形组[(20±3)min](P<0.05);塑形满意度(100%)优于骨水泥组(91%)和传统钛网人工塑形组(95%)(P<0.05)。结论:钛网的性能明显优于骨水泥,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修复颅骨缺损效果优于传统钛网人工塑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外科学 颅骨修补 多点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吲哚美辛口服治疗颅骨多发嗜酸细胞肉芽肿患儿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江 陈芙庭 徐将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1-503,共3页
一例13岁女孩因为头痛5d入院,CT检查提示其颅骨三处病变分别为大小约2.5cm×3.2cm,1.2cm×1.0cm,0.3cm×0.3cm。患者最大一处病变接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酸细胞肉芽肿。而后给予其吲哚关辛片25mg每天两次... 一例13岁女孩因为头痛5d入院,CT检查提示其颅骨三处病变分别为大小约2.5cm×3.2cm,1.2cm×1.0cm,0.3cm×0.3cm。患者最大一处病变接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酸细胞肉芽肿。而后给予其吲哚关辛片25mg每天两次口服,应用3个月,患者耐受良好。术后3个月及1年CT复查提示未手术处病变进行性缩小,术后1年时新生骨组织基本替代原病变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肉芽肿/外科学 嗜酸细胞肉芽肿/药物疗法 吲哚美辛/治疗 应用 颅骨/外科学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颅骨开放性凹陷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飞 廖达光 刘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索小儿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14岁以下的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21例,根据伤口污染程度和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三组,分别采用Ⅰ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延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和碎骨片清除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 目的探索小儿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14岁以下的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21例,根据伤口污染程度和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三组,分别采用Ⅰ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延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和碎骨片清除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存在颅骨缺损,需行颅骨整形术。各组间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期复位组与延期复位组的癫痫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使绝大多数小儿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避免颅骨缺损,从而避免了Ⅱ期颅骨整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骨折/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微粒粒径及含量对明胶微粒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耘 刘雁鸣 +1 位作者 傅涛 李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300,共8页
目的:研究明胶微粒(GP)粒径及明胶与磷酸钙骨水泥(CPC)质量配比这两大因素对GP/CPC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不同GP粒径(100-200μm、200-300μm)及不同GP与CPC配比(5%GP、10%GP)两两配对后制备GP/CPC复... 目的:研究明胶微粒(GP)粒径及明胶与磷酸钙骨水泥(CPC)质量配比这两大因素对GP/CPC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不同GP粒径(100-200μm、200-300μm)及不同GP与CPC配比(5%GP、10%GP)两两配对后制备GP/CPC复合材料,比较GP/CPC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抗压强度、表面超微结构、体外生物相容性四大理化特性;构建新西兰兔颅骨缺损模型,在相同质控条件下将上述4组GP/CPC复合人工骨材料进行骨缺损填充,观察并比较其骨修复组织学差异及新骨形成率差异。结果:与粒径100-200μm的GP和5%GP配比组比较,粒径200-300μm的GP和10%GP配比制备的GP/CPC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孔隙率( P<0.05),且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有更高的新骨形成量( P<0.05);而100-200μm粒径、5%GP配比组则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 P<0.05)。结论:不同GP粒径和含量的GP/CPC复合材料理化特性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不同,其中GP 200-300μm粒径和10%质量比的GP/CPC复合新型材料更具成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治疗应用 微球体 骨黏合剂/治疗应用 磷酸钙类/治疗应用 生物相容性材料/治疗应用 颅骨/损伤 颅骨/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