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血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的血管结构分析及手术方式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川 胡鹏 +3 位作者 叶明 孙立泳 任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 出血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力泳 李桂林 +3 位作者 何川 叶明 李萌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吲哚氰绿荧光显影 口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力 丁可 +1 位作者 李振兴 茅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起病,非出血患者14例(非出血组)。采用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11例出血患者术后头部CT示1例患者出现术区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出血,且SAH明显减少;CT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DSA示瘘口完全闭塞。14例非出血患者术后头颈部MRI示1例患者出现颈段脊髓肿胀,其余患者未见颈段脊髓水肿及血管流空影,MR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的血管影,DSA示瘘口完全闭塞。所有患者术中瘘口完全闭塞,术后DSA均无异常。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7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非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9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SDAVF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动静脉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及髓周动静脉瘘各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永杰 李桂林 +2 位作者 卞立松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部发出分支供血,向颅内引流。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患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髓周动静脉 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和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新庆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38-240,共3页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括约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脊髓病变 感觉异常 进行性发展 动静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及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新庆 张鸿祺 +4 位作者 张鹏 支兴龙 缪中荣 李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340-342,共3页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临床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 SDAV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凌 凌锋 +7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李萌 吉训明 陈立华 吴浩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 至10年。 结果 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 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 后肺部感染。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 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 较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动静脉 患者 显微外科手术 脊髓 保证 复查 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CT、MRI表现 被引量:5
8
作者 丁亮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分析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DSA证实的颅颈交界区DAVF的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5岁;15例中有4例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起病,8例慢性起病。15例患... 目的:分析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DSA证实的颅颈交界区DAVF的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5岁;15例中有4例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起病,8例慢性起病。15例患者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增强扫描,进行MRV检查者2例,行MRA、SWI、PWI检查者各1人;另有5例接受了CT平扫检查以及CTA检查。结果:MR表现为颅内或颅颈交界区的流空血管影,邻近脑、脊髓组织的肿胀及异常信号。CT表现脑表面的多发增粗血管影及部分间接征象。CTA、MRA、MRV及SWI均可显示迂曲扩张的血管网。结论:CT和MRI可以为颅颈交界DAVF的诊断提供帮助,特别是脑或脊髓表面异常增多的血管影是诊断DAVF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动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佟献增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0-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者主刀或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共同主刀行显微外科手术切断瘘口的CCJDAVF患者16例(共17个动静脉瘘)。术前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非出血性病例10例,其中9例因脑干和(或)颈髓水肿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功能障碍,1例因静脉瘤压迫颈部神经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行DSA和3D DSA成像。通过3D DSA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充分认识,包括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的走行以及是否伴有动脉瘤或静脉瘤等。将3D DSA与颅颈交界区骨质的融合图像用于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术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结果(1)影像学检查结果:3D DSA显示,16例中,1例供血动脉仅由咽升动脉硬膜支供血,余15例共16个CCJDAVF均由椎动脉脑膜支供血(其中1例同时由同侧枕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同侧咽升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脊髓前动脉软膜支供血并伴有动脉瘤样结构);11例瘘口位于齿状韧带的前方、椎动脉穿硬膜处周围,3例瘘口位于枕髁内上方硬膜下,2例由椎动脉发出的脑膜后动脉供血的CCJ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后缘附近中线硬膜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JDAVF引流方向主要通过髓前静脉向上引流,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的CCJDAVF引流方向通过髓周静脉向下引流。(2)治疗及随访结果:16例患者瘘口均行电凝切断,术后出院前DSA检查示瘘口均消失,CCJDAVF不显影。术后1个月随访,15例患者mRS评分0~1分,1例mRS评分3分。结论3D DSA有助于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进行更为直观的认识,并有助于手术计划和手术实施,可作为一项指导CCJDAVF显微外科手术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 交界动静脉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结合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黎 刘俊 +1 位作者 杨智 兰亚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6期573-577,共5页
目的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 目的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成急性(7 d内)、亚急性(1个月内)和慢性(超过1个月)三组。结果确诊的患者急性组4例、亚急性组4例和慢性组8例,其中急性和慢性患者中男性比例均为75.0%,高于亚急性患者(50.0%)。在静脉引流方向上,有7例(87.5%)的慢性患者引流方向向上,而急性和亚急性患者静脉引流向上的比例分别为3例(75.0%)和2例(50.0%)。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DSA影像显示DAVF在颅颈结合区集中在C1神经根处、双侧乙状窦处、横窦区、右脑膜后动脉近横窦处、右侧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左/右侧椎动脉区、枕大孔区、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窦汇区、天幕区和双侧海绵窦。5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其中4例CTA影像呈阳性,显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的数目、形状和粗细上的改变;12例患者行脊髓MRI平扫检查,均显示被检者出现异常流空血管,并在脑实质区出现异常信号。结论颅颈结合部DAVF的临床表现与颅颈结合部位置无关,与静脉引流的方向有关,CTA和MRI有助于DAVF诊断,但确诊需要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结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蛛网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静伟 杨帆 +1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0-603,共4页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60%~80%,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中胸段至上腰段多见,较少发生于骶段,仅有2%发生于颈段和寰枕交界区。寰枕交界区S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至第2颈椎水...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60%~80%,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中胸段至上腰段多见,较少发生于骶段,仅有2%发生于颈段和寰枕交界区。寰枕交界区S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至第2颈椎水平间,最早于1984年由Symon等首次报道。近年来,由于脊髓血管CT血管成像(CTA)、脊髓血管造影术等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SDAVF检出率较前明显增加,但由于寰枕交界区SDAVF发生率低及解剖结构复杂等原因,许多临床医师对其特点仍认识不足,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笔者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内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动静脉 寰枕交界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患者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分析
12
作者 马永杰 宋子豪 +4 位作者 叶明 何川 胡鹏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8-306,343,共10页
目的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 目的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其中mRS评分6分为死亡。结果(1)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中起病症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2例、静脉高压脊髓病(VHM)80例、面肌痉挛2例和颅内杂音3例。PAVF组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39~76岁,平均(56±11)岁;以SAH起病12例,以VHM起病2例。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起病症状、住院前mRS评分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4例PAVF组患者均为单发动静脉瘘(共14个),163例非PAVF组有8例为双侧瘘(共171个)。PAVF组与非PAVF组动静脉瘘个数在瘘口节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8,P=0.003);PAVF组患者伴椎动脉硬膜支供血、伴硬膜内向下静脉引流的占比均低于非PAVF组(0/14比118/163,χ^(2)=27.234;4/14比96/163,χ^(2)=4.824),PAVF组患者伴脊髓前动脉供血、伴脊髓侧动脉参与供血的占比、伴动脉瘤样结构的占比均高于非PAVF组(11/14比21/163,χ^(2)=33.257;14/14比8/163,χ^(2)=98.550;12/14比43/163,χ^(2)=21.19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动静脉瘘侧别、其他供血动脉、其他引流静脉方向、伴引流静脉曲张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PAVF组与非PAVF组治疗方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3,P=0.009),两组并发症、复发、随访mRS评分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颈交界区PAVF患者多伴脊髓动脉参与供血和动脉瘤样结构,多以出血起病,更多使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PAVF患者预后与非PAVF组类似,大多患者预后良好。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髓周动静脉 血管构筑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特点及预后分析
13
作者 马永杰 宋子豪 +4 位作者 叶明 何川 胡鹏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5-373,共9页
目的研究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92例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的一般资料、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AVFs类... 目的研究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92例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的一般资料、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AVFs类型、侧别(左侧、右侧、双侧)、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等)、引流静脉(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和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和治疗情况(治疗方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资料(预后)等。根据出血就诊时Hunt-Hess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低级别(Hunt-Hess分级Ⅰ~Ⅱ级)组与高级别(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组,并依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对组间一般资料、血管构筑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CJ AVF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患者共102个CCJ AVFs,6个(5.9%)瘘口位于枕骨大孔,69个(67.6%)位于颈1节段,27个(26.5%)位于颈2节段。最多见的CCJ AVFs分型为硬膜AVFs,共54个(52.9%)。椎动脉硬膜支为参与AVFs供血比例最高的供血动脉,占比62.0%(57例)。72例(78.3%)伴有硬膜内向上静脉引流,27例(29.3%)伴有硬膜内向下静脉引流,16例(17.4%)伴有向硬膜外静脉引流。除3例(3.3%)选择保守治疗外,其余89例(96.7%)接受显微手术和(或)介入栓塞治疗,包括66例(71.7%)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6例(6.5%)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7例(18.5%)接受了介入栓塞和显微手术治疗。87例(94.6%)临床预后良好。17例(18.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高级别组患者年龄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岁比(51±10)岁,P<0.05];两组瘘口节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瘘口节段主要位于颈1节段,而低级别组瘘口节段主要位于颈1和颈2节段;高级别组伴有硬膜内向下静脉引流比例及伴有动脉瘤样结构比例均高于低级别组[分别为50.0%(10/20)比23.6%(17/72),70.0%(14/20)比38.9%(28/72)],伴有向硬膜外静脉引流比例低于低级别组[0比22.2%(16/7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发生并发症患者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3/5比14/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出现并发症是CCJ AVF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R=3.729,95%CI:1.575~8.826,P=0.042)。结论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起病状态与CCJ AVFs血管构筑相关,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避免并发症有利于带来更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交界 出血 血管构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入路治疗颈静脉球区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14
作者 张珑 刘建民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李吻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85-286,共2页
关键词 静脉入路 静脉 动静脉 内感染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预后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子豪 马永杰 +2 位作者 叶明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9-422,共4页
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是发生在枕骨大孔至第二颈椎区域间的动静脉瘘,该病发生率低且诊断困难。近年来,通过对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特点的不断研究,其诊断及治疗方案日益成熟。作者对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影像学诊断及... 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是发生在枕骨大孔至第二颈椎区域间的动静脉瘘,该病发生率低且诊断困难。近年来,通过对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特点的不断研究,其诊断及治疗方案日益成熟。作者对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影像学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动静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区硬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16
作者 曾实 杨东虹 +3 位作者 杨华江 陈立朝 徐伦山 许民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或静脉入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胶或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天幕区硬膜动静脉瘘(TDAV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回顾相关文献获得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 目的探讨动脉或静脉入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胶或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天幕区硬膜动静脉瘘(TDAV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回顾相关文献获得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介入资料库中11例经动脉或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1例TDAVF患者病史、影像学结果、血流构筑、手术记录和随访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6~65岁,中位年龄35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头痛、头晕3例,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3例;MRI和DSA为主要诊断和随访方式,根据Bo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4例。结果11例患者中予以动脉入路8例,静脉入路3例;单纯Onyx18胶栓塞8例,弹簧圈联合Onyx18胶栓塞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9例,大部分闭塞2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胶),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8例无复发,临床症状较前好转或无加重;2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18胶,术后即刻大部分闭塞、完全闭塞各1例)病灶较术后复发,予二次栓塞后完全闭塞;1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18胶,术后即刻大部分闭塞)较术后无明显变化,仍有残留显影(逆向皮层静脉引流消失),经外科手术完整扩大切除。结论TDAVF作为一类进行性血管损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神经功能缺失的急症,必须予以迅速诊断和合理治疗。Onyx18栓塞剂是血管内治疗的理想材料,通过动脉入路或/和静脉入路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天幕 血管内治疗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第9卷总目次
1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673-677,共5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静脉窦血栓 动脉内切除术 缺血性卒中 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 症状性内动脉狭窄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 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夹闭术 烟雾病 多普勒超声 目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