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硬脊膜穿破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二例
1
作者 包菊 曲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3,共2页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疾病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关注。研究表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危及妊娠和产褥期女性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具备特异性...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疾病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关注。研究表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危及妊娠和产褥期女性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具备特异性,易被误诊,尤其是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 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的患者。我院遇到2例产褥期PDP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硬脊膜穿破 血栓形成性疾病 孕妇 严重并发症 产褥期 血栓疾病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与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立艳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82-386,共5页
既往大量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凝血密切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不仅局限于凝血系统,炎性反应也参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最后影响疾病的结局。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炎性反应与凝血、炎性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 既往大量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凝血密切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不仅局限于凝血系统,炎性反应也参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最后影响疾病的结局。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炎性反应与凝血、炎性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炎性反性不仅是凝血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而且可发生于凝血及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并促进疾病进展,提示抗炎治疗可能是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的系统回顾 被引量:1
3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10-210,共1页
对采用抗凝治疗而病情仍恶化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a 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CVT)患者通常建议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葡萄牙的研究者们在PubMed网站上进行了检索,检索对象为在“国... 对采用抗凝治疗而病情仍恶化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a 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CVT)患者通常建议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葡萄牙的研究者们在PubMed网站上进行了检索,检索对象为在“国际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研究会(ISCVT)”上进行注册的研究。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检索中未发现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共26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溶栓治疗 系统回顾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PUBMED 预后评价 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4
作者 龚小沉 杨毅 +3 位作者 李肇坤 邹新宇 左家财 唐宇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报道1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39岁女性,以头痛、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言语欠清晰,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等体征;在抗... 报道1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39岁女性,以头痛、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言语欠清晰,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等体征;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行机械取栓、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去骨瓣减压、针对病因予以降细胞治疗;治疗后静脉窦完全再通,最终预后良好。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病例的诊疗策略为临床类似病例的识别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R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内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取栓 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被引量:1
5
作者 莫称龙 王思敏 +4 位作者 侯乐 彭烈标 王荣飞 施海姗 郑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毒症 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 被引量:5
6
作者 龚洁芹 沈慧 李继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住院的6例表现为孤立性头痛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D... 目的探讨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住院的6例表现为孤立性头痛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D-二聚体水平、头颅CT及头颅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CE-MRV)。结果 6例患者均为青年,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以急性起病的头痛为单一临床表现,头痛程度均为中重度,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部位以额颞部和枕部居多,性质多为胀痛或搏动性疼痛。6例患者中4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2例正常。5例患者起病时头颅CT平扫可见横窦密度增高,入院后所有患者经头颅MRI+CEMRV检查证实为CVST,受累静脉窦多为横窦、乙状窦。经抗凝治疗后6例患者头痛均缓解,预后良好。结论以孤立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极为少见,因此,对初发的进行性加重的孤立性头痛患者需在临床上引起重视,即使D-二聚体检测正常,仍需尽早行头颅MRI+CE-MRV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此类患者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头痛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梅月昕 陈歆然 +2 位作者 陈红兵 范玉华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2-366,共5页
报告1例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49岁男性,以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起病,查体可见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初始磁共振见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外院误诊为脑炎,予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后... 报告1例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49岁男性,以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起病,查体可见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初始磁共振见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外院误诊为脑炎,予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后磁共振静脉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颅内静脉血栓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药物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及颅内病灶均加重;对颅内静脉血栓予血管内治疗后再通,硬脑膜动静脉瘘血流也发生转向。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原基底节区病变明显缩小。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基底节区病变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硬脑膜动静脉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健 师春梅 +9 位作者 周春燕 邢世会 李踔 李晶晶 欧紫琳 陈红兵 谭双全 党超 刘刚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5-459,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在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急性期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研究入组确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75例,依据头部影像学将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不合并脑出血和合并出脑血两...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在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急性期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研究入组确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75例,依据头部影像学将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不合并脑出血和合并出脑血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急性期预后的差异。最后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研究入组75例确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其中28例(37.2%)合并脑出血,47例(62.7%)不合并脑出血。合并出血组妊娠和产褥期患者的比例高(28.6%vs.6.4%,P=0.015),而不合并出血组感染的比例高(29.8%vs.7.1%,P=0.021)。合并出血组患者头痛(92.9%vs.70.2%,P=0.021)、意识障碍(25.0%vs.6.4%,P=0.034)、痫性发作(53.6%vs.19.1%,P=0.002)、运动障碍(35.7%vs.12.8%,P=0.019)更常见。此外,合并出血组累及多个静脉窦的比例较不合并出血组高(71.4%vs.44.7%,P=0.024),急性期预后较不合并出血组差(m RS≥3:46.4%vs.17.0%,P=0.006)。但是,合并出血组使用抗凝药物的18例患者中有12例急性期预后良好。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结果发现妊娠和产褥期(P=0.004)、多个静脉窦受累(P=0.007)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成正相关,而感染(P=0.03)与出血成负相关。结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组妊娠和产褥期患者的比例高,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运动障碍、累及多个静脉窦更常见,而急性期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脑出血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MRV、DSA诊断 被引量:8
9
作者 马英 宋利春 +2 位作者 李琦 潘诗农 尚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头部影像学检查诊断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并发CVST患者CT、MRI、MRV、DSA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6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6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DS... 目的:探讨头部影像学检查诊断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并发CVST患者CT、MRI、MRV、DSA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6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6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DSA检查1例。结果:6例患者的头部CT、MRI、MRV、DSA成像均有异常表现。表现脑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受累间接征象的CT5例、MRI6例,其中出血性梗死4例。同时表现纵裂内高密度索带征及高密度三角征直接征像的CT1例,表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T1为等信号、T2为等及低信号直接征像的MRI2例。表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显影中断、显示不清、或者局部信号缺失的MRV4例,其中1例表现出两侧静脉分枝显影不均,一侧静脉分枝显影明显减少的征象。显示上矢状窦不显影的DSA1例。结论:头部CT、MRI、MRV和DSA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MRI+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CT及MRI+MRV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内静脉血栓形成 CT MRI MRV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等特征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凤鹏 于生元 +1 位作者 董钊 刘若卓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1月内和1月后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病例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提高CVST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86例经DSA证实为CVST的病例特点。根据患者确诊所用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月内确诊组(n=... 目的:分析1月内和1月后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病例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提高CVST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86例经DSA证实为CVST的病例特点。根据患者确诊所用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月内确诊组(n=37)和B组:1月后确诊组(n=49)。结果:A组头痛评分较B组显著增高(P<0.01);A组有诱因、呕吐和肢体瘫痪的病例较B组显著增多(P<0.01);A组有视物模糊的病例较B组显著减少(P<0.01);A组MRI检查发现CVST直接征象的病例较B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头痛程度重,有诱因、呕吐、肢体瘫痪和MRI检查发现直接征象的病例容易得到早期诊断;反之,头痛程度轻,无诱因、呕吐、肢体瘫痪和MRI检查未发现直接征象的患者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延误诊断的患者容易出现视物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头痛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时间延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玉生 胡挺 +3 位作者 刘晓昀 段振晖 孙瑞 朱武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5-618,共4页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误诊率较高,而关于CVST诊断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诊断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延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6...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误诊率较高,而关于CVST诊断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诊断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延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6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CVST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四分位诊断时间将患者分为<5 d组、5~9 d组、10~16 d组、>16 d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mRS)评分≤1分,次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并分析CVST患者延迟诊断时间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VST延迟诊断时间与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颅内病灶、GCS评分有关(P<0.05);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GCS评分14~15分需要更长的诊断时间;癫痫、存在脑出血或梗塞病灶所需诊断时间较短。实验室指标中,低清蛋白水平、低总蛋白水平、高凝血酶时间、及高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所需诊断时间较短(P<0.05)。延迟诊断时间的长短与CVST患者的mRS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为避免延迟诊断可以以CVST患者入院时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为体征及标志物,为指导临床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延迟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例报告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望池 李贵福 +5 位作者 李铁林 朱吉祥 尤劲松 郭建文 马朝晖 叶日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低,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多以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和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主,但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极为少虬,容易误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痛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5
13
作者 岳炫烨 秦碧勇 +5 位作者 周少华 张正洪 叶飞 张迎春 庄凤娟 席刚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6个月。结果:6例患者经治5例痊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病情危重者溶栓效果不佳死亡。4例DSA示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基本正常。结论: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程虹 刘圣 +6 位作者 万琪 葛颂 张廉 顾萍 张磊 龚洁 王兴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26-1130,共5页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眼部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科漏诊、误诊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晓明 魏世辉 宋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分析伴眼部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眼科漏诊、误诊情况,眼科临床特点及CVST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伴眼部症状的眼科漏诊、误诊CVST患者的眼科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9例... 目的分析伴眼部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眼科漏诊、误诊情况,眼科临床特点及CVST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伴眼部症状的眼科漏诊、误诊CVST患者的眼科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9例伴眼部表现的CVST患者均伴双侧视盘水肿。所有患者均伴有颅内压增高,13例高于300mmH2O,双眼视力下降18例,双眼复视7例,一过性黑矇1例。其中,10例误诊为双眼视盘炎,5例误诊为双侧视盘血管炎,误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伴外展神经麻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各1例。19例患者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12例,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6例,经MRI确诊1例。结论伴视力下降、复视、视盘水肿等眼部表现的CVST易被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眼科疾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可做为确诊CVST首选检查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CVST更为准确。眼科医师遇到伴双侧视盘水肿的患者应考虑到CVS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视盘水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磁共振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成梅 胡美云 +2 位作者 刘艳菲 李明超 居克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8-862,共5页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入,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vs.66.67%,χ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88.89%vs.50.00%,χ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9
17
作者 牛婧雯 倪俊 +6 位作者 姚明 周立新 戴毅 范思远 朱以诚 彭斌 崔丽英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0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总结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993-2013年连续收治的孕产妇合并危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2例,平均年龄(26±5)岁(19~34...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总结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993-2013年连续收治的孕产妇合并危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2例,平均年龄(26±5)岁(19~34岁)。12例患者均在急性/亚急性期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9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发病时期:孕早期7例,孕晚期1例,产后2周内4例,人工流产后1例;合并疾病包括:蛋白S缺乏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全身感染1例,贫血1例;临床特征: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12例,痫性发作5例,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5例(包括肢体无力、病理征、麻木、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瘫等),视力下降1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例。12例患者中9例存在脑实质异常,其中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7例,脑出血1例,脑组织明显肿胀1例。受累静脉窦:横窦、乙状窦9例,上矢状窦8例,直窦、下矢状窦2例,颈静脉2例。治疗:6例妊娠期发病患者均及时终止妊娠,1例因家属不同意终止妊娠,病情加重,自动放弃回家。10例积极尽早给予肝素化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孕产妇出现急性/亚急性头痛、抽搐及其他局灶体征时,需警惕危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影像学提示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出血性梗死为主),可作为及时诊断的重要线索;病情危重时及时选择终止妊娠去除病因可能与良好预后相关,同时需尽早开始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内静脉血栓形成 诊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2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于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的13例阻塞范围较广泛的CVST患者,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治愈,1例死亡。有8例患者...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的13例阻塞范围较广泛的CVST患者,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治愈,1例死亡。有8例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至出院时除1例死亡外,7例均意识清楚。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1(1.5,16)分、5(0,2.75)分,与术前14(2.5,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3(0,3.75)分、0(0,1.75)分,与术前5(2,5)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CVST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抽栓治疗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建波 胡继芬 +1 位作者 郑丽娥 陈丽红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6-317,共2页
围生期是指从妊娠28周起至产后7天这一特殊时期,此期若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即称为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CVST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常易误诊,但随着头颅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 围生期是指从妊娠28周起至产后7天这一特殊时期,此期若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即称为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CVST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常易误诊,但随着头颅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报道逐渐增多。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CVST患者7例。本文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进行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围生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治 CVST 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产后抑郁症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庭毅 王丽 李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9-380,共2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颅内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文献报道[1]其占脑卒中的0.5%。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产后7d内轻度的情绪低落或产后忧郁,也包括...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颅内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文献报道[1]其占脑卒中的0.5%。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产后7d内轻度的情绪低落或产后忧郁,也包括产后2~6周出现的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该病发病率高,国外报道为3.5%~33%,国内报道为3.8%~16.7%[2],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CVST误诊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静脉血栓形成 产后抑郁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