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耿明英 张子义 +2 位作者 程远 许民辉 沈光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344-1346,共3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伽玛刀治疗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丛海 高宇飞 翟振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显微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枫 胡炜 杨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82-2284,共3页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s,C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患病率为0-4%-0.9%,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6%.脑干CMs占颅内所有CMs的9%-35%。其中,桥脑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脑干CMs的自然史还不清楚,但文献报道...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s,C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患病率为0-4%-0.9%,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6%.脑干CMs占颅内所有CMs的9%-35%。其中,桥脑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脑干CMs的自然史还不清楚,但文献报道其出血率和再出血率明显高于脑内其他部位的CMsE。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可避免病灶增大或瘤内反复出血产生占位效应,甚至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科治疗 颅内血管畸形 手术切除病灶 海绵状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再出血率 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癎首发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儿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斌 周辉 金爱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相关性癫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儿童癫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合并CCM分为癫组和CCM组,并以同期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每组各2... 目的探讨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相关性癫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儿童癫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合并CCM分为癫组和CCM组,并以同期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每组各20例。通过磁珠捕获技术分选血清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表面ICAM-1表达;ELISA检测血清ICAM-1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ICAM-1表达变化和CD68+巨噬细胞数目。结果对照组、癫组和CCM组受试者血清ICAM-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癫组受试者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M组患儿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较癫组增加85.60%[(24.77±3.90)%对(45.97±5.06)%;t=3.317,P=0.008];海绵状血管瘤组织中ICAM-1平均光密度与巨噬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s=0.909,P=0.001);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外泌体表面ICAM-1平均荧光强度增加25.61%[(164.81±7.00)%对(207.03±9.18)%;t=3.652,P=0.004],脂多糖组则进一步增加,相对于共培养组增加71.13%[(354.31±18.22)%对(207.03±9.18)%;t=7.212,P=0.000],采用白细胞介素-6(t=4.570,P=0.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5.105,P=0.000)阻断后外泌体ICAM-1表达水平部分降低。结论CD31+外泌体ICAM-1在CCM相关性癫患儿体内呈高表达,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ICAM-1表达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内皮细胞 泌体 细胞黏附分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3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季建伟 张峰 +1 位作者 李子强 陈世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 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保钢 孙智宏 +7 位作者 关永春 韩光 刘家明 付辉 贾兆坤 宋超强 冀方愿 李宝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神经科治疗 海绵窦区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 显微 神经科技术 血管错构 引流静脉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见清 包映辉 +2 位作者 崔华 周正文 王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59,共5页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低流量的隐匿性血管病变,被认为与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发育不良有关。海绵状血管瘤曾被认为是先天性病变,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海绵状血管瘤也可以在后天产生[1-5]。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或脊髓中,小部分可以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低流量的隐匿性血管病变,被认为与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发育不良有关。海绵状血管瘤曾被认为是先天性病变,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海绵状血管瘤也可以在后天产生[1-5]。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或脊髓中,小部分可以出现在脑干[6]。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位于脑桥[7],由于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显微科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脑囊虫病1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朱运辉 宋萍萍 +2 位作者 刘容容 许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是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组成。根据尸检和颅脑MRI研究结果,ICA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脑血管畸形10%~15%[1]。多发性ICA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是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组成。根据尸检和颅脑MRI研究结果,ICA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脑血管畸形10%~15%[1]。多发性ICA是指存在≥2个互不相连的ICA病灶,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多发性ICA病灶呈弥漫性分布,且长期被误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或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MR影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燕 高培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研究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 3 3例以及颅中窝脑膜瘤 96例。使用Windows 8 0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两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 目的 研究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 3 3例以及颅中窝脑膜瘤 96例。使用Windows 8 0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两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 χ2 检验和Logistic回归。 结果 χ2 检验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形态、肿瘤实质的均匀程度、T1WI信号强度、T2 WI信号强度、肿瘤增强均匀性等 7个因素在海绵状血管瘤组与脑膜瘤组之间存在着差异 ,P <0 0 1;肿瘤边缘和有无脑膜增强 2个因素在两组间也存在差异 ,P <0 0 5。Logistic回归方程中 ,变量“T2 加权像信号强度”的P值为 0 0 0 0 5 ,P <0 0 1。结论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 ,在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MR影像鉴别诊断诸多因素中 ,T2 WI上肿瘤表现为高信号影最有意义。虽然少数脑膜瘤也可以有长T2 信号表现 ,但此征象仍强烈提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性。结合其他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中窝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5'端内含子新突变位点(摘要)
10
作者 谢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7,共1页
目的探讨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3年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ICCA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 目的探讨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3年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ICCA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A,PCR法扩增CCMl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两侧部分内含子序列,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显子 突变位点 基因 CCM 手术病理 周静脉血 内含子 DNA 扩增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表现为癫痫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其华 黄思庆 +5 位作者 王晨 纪卉明 傅西安 吴建东 钱苏荣 游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1-713,共3页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35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7例):按照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换药,且...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35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7例):按照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换药,且全部病例疗程都在3年以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18例):严格根据癫痫手术要求进行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切除致痫灶,术后继续使用抗癫药平均1年以上。对两组患者癫痫控制情况及抗癫药使用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平均随访2.9年)。结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有16例癫痫得到良好控制,药物治疗组仅6例得到控制(2=8.4777,P<0.05),而且手术联合组较药物治疗组抗癫药使用种类明显减少。结论对于主要表现为癫痫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联合药物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癫痫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建堃 梁舜尧 +1 位作者 黄勇 吴锡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关键词 伽玛刀 治疗 海绵状血管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德祥 詹升全 +4 位作者 周东 陈光忠 唐凯 王鹏 林晓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亚急性期(末次出血后2~6周)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亚急性期(末次出血后2~6周)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及随访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大脑脚-中脑-桥脑1例,中脑1例,桥脑7例,桥脑延髓交界1例,延髓3例;最大径〈2 cm 1例,2 cm≤最大径〈3 cm 7例,3 cm≤最大径〈4 cm 5例;末次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1±15)d;肢体无力或麻木7例,头痛3例,小脑功能障碍3例,面瘫及外展神经麻痹3例,饮水呛咳1例,言语不清1例,咳嗽无力1例,呼吸微弱1例;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例,经小脑延髓裂桥脑侧方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8例;全切12例,1例手术切除后复查发现有肿瘤残留行二次手术全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9例,同术前2例,加重2例;平均随访(33±14)个月,仍有2例患者遗留轻度面瘫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6个月卡氏评分为(83±15)分。未见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于亚急性期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灶,疗效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出血 显微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梯度回波T_2加权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凌华威 童国海 +4 位作者 潘自来 倪根荣 刘建军 沈军 江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自旋回波 (SE)序列和梯度回波T2 WI(准T2 序列T 2 )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显示能力 ,以探讨T 2 技术对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CA病人采用SE和T 2 序列进行MRI检查 ,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自旋回波 (SE)序列和梯度回波T2 WI(准T2 序列T 2 )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显示能力 ,以探讨T 2 技术对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CA病人采用SE和T 2 序列进行MRI检查 ,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共检出 2 3个CA病灶。而T 2 序列则比前者多发现 2 0个CA病灶。T 2 序列能更准确识别邻近蛛网膜下腔的皮层下和缺血灶附近的小CA病灶。结论 CA病人MRI检查时 ,常规SE序列与T 2 相结合 ,能更全面准确地提供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成像 准T2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谌业荣 余永强 +3 位作者 钱银锋 张家文 张德志 方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86-168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昉晔 陈晓雷 +5 位作者 张家墅 李晋江 郑刚 吕学明 张挺 许百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最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最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束镜下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术后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6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中磁共振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残留需继续手术切除残留病变。术中末次扫描证实所有患者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有短期新发神经动能障碍,其中2例长期随访时恢复至正常功能水平。长期神经功能致残为1例。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iMRI可以实时评估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程度。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中显像脑干白质纤维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电刺激定位脑干颅神经核团,对最大限度切除病变、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磁共振 功能神经导航 海绵状血管 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及其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真 王林 +4 位作者 祝向东 吴群 史路峰 王勇杰 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BSCM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BSCM患者,其中男性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BSCM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BSCM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lO例,平均年龄(41±18)岁,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和随访情况等。结果:23例患者中病变位于中脑5例,位于脑桥16例,位于延髓2例。这些患者手术方式共采用了枕下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Poppen入路、翼点入路、Kawase入路、经纵裂胼胝体三脑室入路这7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最后两种手术入路均首次应用于BSCM手术。病灶全切22例,次全切l例;结果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5例,无明显变化7例,加重1例,无手术中死亡病例。15例患者平均随访了3、5年,均恢复良好,未见血管瘤复发。结论:根据BSCM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精确定位病灶,可减少对周围正常神经组织的损伤,完整切除病灶,避免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肿/科学 血管 海绵状/科学 室/科学 引流术 胼胝体/科学 第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41例报告)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剑宁 王亚明 +9 位作者 程岗 李志超 于新 王洪伟 赵全军 赵虎林 卢旺盛 刘锐 尹丰 田增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00-804,共5页
目的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选择、显微外科切除技术要点,评价手术治疗BSCH的疗效。方法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11年4月行显微手术切除的41例BS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 目的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选择、显微外科切除技术要点,评价手术治疗BSCH的疗效。方法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11年4月行显微手术切除的41例BS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8例,年龄8~62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麻木、肌力减退等长束征以及共济失调等。根据病灶所在部位,遵循"最短距离"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术中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测。结果 41例患者中35例获BSC全切除,6例巨大病变有少部分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7例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14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或原有神经障碍加重,其中2例呼吸功能受影响,人工辅助呼吸1周后恢复自主呼吸。平均随访38个月,有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多数得到恢复,1例残余肿瘤再次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根据病变部位和病灶突向的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遵循"最短距离"原则,手术切除BSC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术中导航和脑干电生理学监测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及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0
19
作者 田国才 黄胜 +1 位作者 龚沈初 崔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angioma ,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例CA共检出 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单发多见 (13 /15 )。 15例C... 目的 :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angioma ,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例CA共检出 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单发多见 (13 /15 )。 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 ;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 9个 ,高信号 7个 ,混杂信号 3个 ;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 ,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 ,无占位效应 ;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 ,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优于CT ,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CA 实质 平扫 病灶 海绵状血管 信号 高密度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予大 林晓风 +1 位作者 李昭杰 游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62-462,471,共2页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诊断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