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张。采取夹层段支架植入加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和夹层动脉GDC栓塞可有效缓解症状 ,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根据具体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影像检查 临床表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底动脉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潘耀华 丁圣豪 +7 位作者 万杰清 徐巳弈 包映晖 梁玉敏 殷玉华 熊文浩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去骨瓣减压术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个体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进一 管生 +5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权涛 刘朝 王子博 陈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建国 朱巍巍 +2 位作者 李吻 陈罡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 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动脉瘤分型:(1)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的毗邻关系分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型、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型;(2)根据优势侧椎动脉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对侧优势型、同侧优势型、共同优势型;(3)根据形态学表现分为偏侧型、全周型。治疗的安全性以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梗死)进行评估。影像学随访采用MR血管成像(MRA)和(或)DS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每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DSA随访治愈(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改良Raymond分级Ⅱ级)为动脉瘤显影小于1/3,栓塞不全(改良Raymond分级Ⅲ级)为动脉瘤显影大于1/3。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9例,2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3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3/41),其中2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于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致死亡,病死率为4.9%(2/41);1例患者为右侧舌回新发脑梗死。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影像学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DSA结果显示,动脉瘤治愈28例(68.3%),改善7例(17.1%),栓塞不全4例(9.8%);复发3例(7.3%),为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且均为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闭塞载瘤动脉或单纯支架置入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破裂或复发。术后6个月,41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预后良好37例(90.2%),预后不良4例(9.8%)。结论初步分析显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动脉破裂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 小脑后下动脉 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在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璇丞 赵卫 +2 位作者 杨凯 张学贤 王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96-1399,共4页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因其位置深在、病变结构复杂,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常规MRI难以准确评估VADA,而高分辨率MRI(HRMRI)具有高空间及组织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改变,对诊断VADA及评估预后...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因其位置深在、病变结构复杂,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常规MRI难以准确评估VADA,而高分辨率MRI(HRMRI)具有高空间及组织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改变,对诊断VADA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HRMRI在VADA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动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6
作者 汪洋 孙小宇 +3 位作者 徐佳佳 余舰 晁迎九 高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雕刻支架组(n=34)和编织支架组(n=4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VBADA的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点、术中及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RS评分、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激光雕刻支架组相比,编织支架组动脉瘤直径更大(P<0.0001),破裂动脉瘤(P<0.01)、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串珠样病变(P<0.05)及瘤体有分支血管发出(P<0.01)的比例更高。相反,弹簧圈辅助栓塞比例(P<0.0001)及术后造影即刻闭塞率(OKM分级C、D)(P<0.0001)更低。最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后获得21对配对患者,编织支架组半年后动脉瘤闭塞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编织支架组中大型VBADA(最大径>15 mm)治愈率及血管重塑率达到72.2%,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编织支架治疗VBADA相对安全有效,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前提下,对降低动脉瘤复发、重塑病变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激光雕刻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夹层动脉瘤 激光雕刻支架 编织支架 血管内治疗 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7
作者 姜世豪 夏源 +9 位作者 艾孜买提江·吐尔逊 伊力亚尔·地力夏提 王凯 阿西木江·阿西尔 卡合尔曼·卡德尔 苏日青 王增亮 成晓江 买买提力·艾沙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21例VAD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并进行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Kamran分级。结果21例患者中未破裂动脉瘤17例,破裂动脉瘤4例。共置入22枚PED,其中13例患者接受单纯PED置入,8例患者接受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率21/21。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近端合并有狭窄,1例患者狭窄率>50%,因此额外放置了1枚Solitaire支架进行支架内后扩张。术后即时Kamran分级1级16例,2级1例,3级4例。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患者发生动脉瘤术后破裂,1例患者肺部重症感染最终死亡。出院时mRS评分1分15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6分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5(6~30)个月,其中mRS评分0分13例,1分4例,2分1例;Kamran分级2级2例,3级4例,4级12例。结论采用PED治疗VADA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可忽视,未来仍需大量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治疗 动脉 夹层动脉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琪 陈姝娟 +3 位作者 张鑫 张庆荣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张珑 赵文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27-1327,1331,共2页
关键词 重叠双支架 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疗法 病例报告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尚彦国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治疗18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基本致密栓塞、2例非致密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死亡、1例中残;1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例获得1个月至3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栓塞 治疗性 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关晓芳 张道培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66,共8页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改变、MMPs激活与IADE关系、IADE临床相关疾病与MMPs的关系4个方面对MMPs促进IADE的可能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为有效防治IADE提供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正性重构 Willis环变异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潘力 束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枚,7例填塞致密,3例疏松填塞,栓塞临床症状消失。6例在术后分别随访6~48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见动脉瘤消失。但有2例出现新的动脉瘤,1例在置入支架上段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和1枚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消失,1例在原动脉瘤对侧动脉壁出现动脉瘤,再置入1枚支架重叠在原支架内,造影动脉瘤血液循环慢。2例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24个月造影复查见动脉瘤缩小70%,小脑后下动脉瘤循环良好。其余4例因无症状不同意复查血管造影,遂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基夹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动脉 夹层 动脉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中学 刘爱华 +3 位作者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 ,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9例 ,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单...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 ,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9例 ,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单纯支架技术 2例 ,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5例。结果  16例全部治愈 13例造影随访 3~ 2 4个月 ,无复发及狭窄。 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 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 ,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动脉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曲怀谦 缪中荣 +5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宋庆斌 秦晓红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98-302,共5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 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动脉夹层动脉瘤 发病机制 诊断 弹簧圈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3 位作者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动脉 梭形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白晶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凌锋 焦力群 陈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6-87,共2页
关键词 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 左侧 吞咽困难 意识 患者 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庆荣 张鑫 +6 位作者 吴琪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动脉瘤介入治疗。19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闭塞出血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枚支架辅助栓塞对侧夹层动脉瘤;另1例两侧均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其余13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1例患者采取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3例在术后半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明确为再出血、1例死因不明。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术后有较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其余15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所有存活病例均临床随访6~36个月,未见明显新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术后6个月~3年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再次治疗后复查良好,1例继续随访,复发部位稳定。1例支架内狭窄、2例椎动脉闭塞。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辅助在预防动脉瘤复发中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夹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田彦龙 宋冬雷 +3 位作者 冷冰 毛颖 徐斌 王启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颅内动脉瘤 栓塞动脉瘤 临床疗效 夹层 宽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涛 于耀宇 +5 位作者 邓剑平 于嘉 高立 曲友直 赵振伟 高国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69-271,共3页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根据夹层动脉瘤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以S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远大于相同部位的囊状动脉瘤患...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根据夹层动脉瘤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以S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远大于相同部位的囊状动脉瘤患者。因此,在临床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