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短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琛 殷长江 +2 位作者 张荣伟 杜晓光 李昱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选择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26例,均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Target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立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Raymond分级方法...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选择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26例,均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Target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立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短期预后,同时行DSA检查,按照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结果26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均完成LVIS辅助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继续填塞弹簧圈后达到完全栓塞。术后即刻DSA检查发现,Raymond分级Ⅰ级23例、Ⅱ级2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血管事件,其中2例出现动脉瘤颈部复发扩张。术后12个月,mRS评分0分25例、≥1分1例,Raymond分级Ⅰ级22例、Ⅱ级4例。结论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接受LVIS辅助Target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的短期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Target弹簧圈 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何嘉宇 陈永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101,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和对照组(n=60,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栓塞程度(动脉瘤Raymond分级标准)、预后情况[改良mRS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展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结束时,从栓塞程度角度来看,对两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1年后,两组中Raymond分级为1级患者的占比均有所升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两组mR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低(P<0.05)。随访1年后,两组mR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的完全填塞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栓塞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包堃旸 彭汤明 +4 位作者 陈礼刚 万伟峰 李伦 张明辉 黄昌仁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破裂单发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110例,CT 均表现为鞍上池、环池、前纵裂池或基底池积血,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5例,后循环动脉瘤15例...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破裂单发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110例,CT 均表现为鞍上池、环池、前纵裂池或基底池积血,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5例,后循环动脉瘤15例。患者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及随访造影采用Raymond 分级(RS)评价栓塞结果,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10例中,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108例。即刻造影显示 RS 1级64例,RS 2级38例,RS 3级6例;术中未见弹簧圈脱出瘤腔和载瘤动脉血栓形成。84例术后6个月内行第1次造影随访,RS 1级54例,RS 2级24例,RS 3级6例。第1次随访造影结果与即刻造影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68,P =0.570)。64例术后7个月后接受第2次造影随访,RS 1级51例,RS 2级10例,RS 3级3例。第2次造影随访结果与即刻造影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10,P =0.003)。随访期间无血栓形成和载瘤动脉狭窄。临床随访97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获得满意临床结果(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0~2分)74例(占76.2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支架辅助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宗锦 刘保华 +3 位作者 袁璞 聂文臣 刘厚强 徐瀚 《安徽医学》 2022年第11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动脉瘤CT特征,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数差异。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及瘤体高度及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3.3%)(P<0.05);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例数更高(P<0.05),术后残疾人数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植物生存、死亡例数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时,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颅内破裂动脉瘤 疗效 动脉瘤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的即时栓塞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唯实 邓智峰 徐建基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的即时栓塞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侧脑室穿刺术测脑室内压力,后行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围术期处理以及术后措施。观察患者即时栓塞效果... 目的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的即时栓塞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侧脑室穿刺术测脑室内压力,后行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围术期处理以及术后措施。观察患者即时栓塞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跟踪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RoyRaymondⅠ级28例(93.33%),RoyRaymondⅡ级2例(6.67%);2例患者出现围术期并发症(6.67%),均为术中出血。其中1例死亡(3.33%),无缺血并发症;1例大脑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随访期间1次复发,该患者于首次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再行弹簧圈补充栓塞治疗,术后改用单抗治疗。术后半年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有20例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可提升即时栓塞效果,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栓塞 颅内动脉瘤破裂 即时栓塞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手术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袁浩 楚燕飞 +2 位作者 刘博 刘华 张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3期2391-2392,共2页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给予对...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给予对照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给予观察组锁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1、3个月神经功能[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两组mR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3%(1/32)]低于对照组[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锁孔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锁孔手术 大骨瓣开 神经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miR-126、miR-125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秦浩 张亚波 +2 位作者 孙秀英 尹航 庄强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6、miR-125b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198例UIAs患者(病例组)及6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miR-126、miR-125b表达,分析病例组miR-126、miR-125b表达与患... 目的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6、miR-125b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198例UIAs患者(病例组)及6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miR-126、miR-125b表达,分析病例组miR-126、miR-125b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iR-126、miR-125b表达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清miR-126表达较高,而miR-125b表达较低(P均<0.05)。病例组血清miR-126、miR-125b表达与UIAs直径及数目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态无关(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血清miR-12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00),而miR-125b与MMP-9表达呈负相关(r=-0.625,P=0.000)。结论UIAs患者血清miR-126表达升高,而miR-125b表达降低,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判断UIAs数目和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微小RNA-126 微小RNA-125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
8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4期82-84,共3页
0213337 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对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有益于双侧血流/Rutgers D R//Stroke.-2001,32(3).-728~734 冀医图0213338 TNBD治疗实验狗广泛性颈动脉瘤的评估/Turk A S//Stroke.-2001,32(2).-492~497
关键词 个案报告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动脉内膜切除术 破裂动脉瘤 动脉闭塞 治疗实验 苍白球切开术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