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
作者 何亚玲 沈雪阳 +2 位作者 胡志林 姚敏 葛朝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9-485,共7页
目的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所致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70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 目的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所致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70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卒中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LAA组(n=50)与CE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血管造影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总分为3分,0或1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31),2或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逐步向后回归分析确定侧支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AA组的侧支循环良好占比高于CE组(64%vs.35%,P=0.027),入院收缩压、血栓负荷评分(CBS)≥6分占比高于CE组(P<0.0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CE组[5.50(3.00,10.00)分vs.13.50(8.25,17.00)分,P=0.003]。侧支循环良好组的LAA占比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27),而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占比及入院NIHS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44,P=0.003,P=0.017)。多因素logistic二元逐步向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因分型为CE(OR=4.607,95%CI 1.337~15.877,P=0.016)、高血压病史(OR=3.357,95%CI 1.059~10.642,P=0.040)、糖尿病史(OR=4.589,95%CI 1.530~13.766,P=0.007)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A所致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侧支循环较CE所致者好,卒中病因分型为CE、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桂林 杜世伟 +3 位作者 李静伟 孙力泳 张鸿祺 陈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大血管急性闭塞 静脉溶栓 动脉内取栓 支架取栓 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郭沁华 黎高志 +3 位作者 赵兵 潘耀华 丁圣豪 万杰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2-397,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11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 目的研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11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分组,将其分为死亡组(mRS评分6分,25例)和存活组(mRS评分<6分,86例)。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时间、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大血管闭塞位置(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手术资料(桥接动脉取栓)、去骨瓣减压术及其结局(症状性颅内出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死亡占比22.5%(25/111)。(2)死亡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70.0(65.0,80.5)岁比67.5(59.0,73.0)岁,Z=2.268;20.00(15.58,23.00)分比13.50(10.00,16.00)分,Z=4.633],糖尿病、行去骨瓣减压术、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均高于存活组[44.0%(11/25)比10.5%(9/86),χ^(2)=13.749;48.0%(12/25)比5.8%(5/86),χ^(2)=26.578;20.0%(5/25)比1.2%(1/86)],血管成功再通比例低于存活组[76.0%(19/25)比93.0%(80/86),χ^(2)=5.8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高血压病、发病时间、是否桥接动脉取栓、大血管闭塞位置、TOAS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1.121,95%CI:1.046~1.201,P=0.001)、NIHSS评分较高(OR=1.227,95%CI:1.072~1.404,P=0.003)、去骨瓣减压术(OR=59.691,95%CI:7.939~448.800,P<0.01)为患者术后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于单中心数据,初步分析显示,高龄、高NIHSS评分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死亡独立相关,去骨瓣减压手术未能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本研究结果有待未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缺血性卒中 影响因素分析 颅内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国产取栓装置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日煊 罗继昌 +2 位作者 王亚冰 焦力群 新型国产取栓装置评估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取栓装置(Swebus支架)实施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16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20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34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通过...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取栓装置(Swebus支架)实施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16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20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34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通过随机区组、随机信件形式分为试验组(Swebus支架取栓,114例)和对照组(Solitaire FR支架取栓,120例)。通过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术后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试验评估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术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级)],次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或再通失败时间,通过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90 d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110/114)比92.5%(111/120),P=0.169],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4.4%(62/114)比49.2%(59/119),P=0.463]、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或再通失败时间[(73±44)min比(78±50)min,P=0.487]、术后24 h NIHSS评分[12.5(7.0,20)分比12.0(6.5,20)分,P=0.7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13.2%(15/114)比13.3%(16/120),P=0.968]、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0.5%(12/114)比12.5%(15/120),P=0.637)、术后90 d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11.4%(13/114)比10.0%(12/120),P=0.7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国产支架Swebus支架用于颅内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Solitaire FR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新型国产支架 颅内大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的效果 被引量:32
5
作者 陈荣华 彭亚 +5 位作者 宣井岗 朱旭成 曹洁 邵华明 孙荣伟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完全可收回Solitaire AB支架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7月110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8h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术后血... 目的探讨自膨式、完全可收回Solitaire AB支架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7月110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8h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使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进行评估。术前和出院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①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7.3%(96/110),其中TICI 3级为61.8%(68/110),TICI 2a级为10.2%(11/110),TICI 2b级为15.3%(17/110),12.7%(14/110)的患者血管未能再通。②出院时NIHSS评分(8±4)分,较入院时(18±4)分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90d时,预后良好率(mRS≤2分)为43.6%,全组病死率为12.7%。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能迅速、安全、有效地达到血管再通、血流恢复的治疗目标,提高颅内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但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颅内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术 SOLITAIRE AB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