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
1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血管护理专业委员会 +6 位作者 曹宏霞 姚绍鑫 李燕 王楠 张默 杨洁 魏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6-696,共11页
为促进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或减轻并发症的程度特制订该共识。该共识通过全面回顾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术期的诊疗、护理方案及相关循证证据,总结国内外临床护... 为促进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或减轻并发症的程度特制订该共识。该共识通过全面回顾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术期的诊疗、护理方案及相关循证证据,总结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常见介入治疗方法,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出院指导等重要内容。术前除需要常规和专科评估外特别指出了心理护理,术中强调了麻醉护理的重要性,术后分析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给出了出院护理计划。旨在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提供规范的护理基础,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介入诊疗 围术期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邓瑛瑛 雷清梅 +2 位作者 何小艳 王晓艳 夏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MRI及DSA造影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大型、巨大复杂动脉瘤。在充分抗聚药物准备后,全麻下DSA三维旋转造影,选择合适工作角度,通过Marksman导管释放Pipeline...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MRI及DSA造影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大型、巨大复杂动脉瘤。在充分抗聚药物准备后,全麻下DSA三维旋转造影,选择合适工作角度,通过Marksman导管释放Pipeline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术后继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返院复查造影。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顺利行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术后均未发生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1分1例。结论 :对于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患者,术前熟悉手术方案并备好介入材料、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配合手术操作者完成患者全身肝素化、术后对缺血事件的判断评估及科学的专科护理规范均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Pipeline密网支架 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12例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郭付有 李治华 +1 位作者 孙红卫 宋来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47,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
4
作者 范锋 管生 +4 位作者 郭新宾 徐浩文 袁永杰 陈振 魏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5
作者 丁晓雯 陈光忠 +5 位作者 秦琨 彭超 曾少建 舒航 董孟琪 邓先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支架植入后对载瘤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红岸 赵卫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8期920-922,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指动脉颅内壁的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所形成永久性扩张,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随着神经介入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 颅内动脉瘤是指动脉颅内壁的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所形成永久性扩张,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随着神经介入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介入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尤其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上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颅内复杂动脉瘤包括巨大、宽颈、梭形、夹层、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载瘤动脉 植入后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 支架 神经介入 治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