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的思考和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共6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且难以采用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清晰显示的疾病之一。因此,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学规律性的认识尚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在目前对颅内动静脉...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且难以采用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清晰显示的疾病之一。因此,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学规律性的认识尚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在目前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并就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学研究方法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学 展望 专家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联合不同方法治疗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永力 孙玉明 +1 位作者 刘方军 石祥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 cm,平均(7.... 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 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 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 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光忠 李鉴轶 +7 位作者 秦琨 董孟琪 曾少建 彭超 詹升全 周东 唐凯 林晓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应用薄层数据扫描获取5例AVM患者三维数据,通过Mimics 14.01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应用AVM实体模型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打印模型试验组术前谈话时间(10.2±0.8)min较对照组术前谈话时间(15.0±1.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分比(8.1±0.3)分,P<0.01],试验组术中造影后至手术实施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5.7±0.4)min比(10.5±1.6)min,P<0.01]。无一例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术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畸形团空间构筑学特征,指导术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同时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提高与AVM患者术前谈话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血管内介入治疗 手术方案设计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或 CT融合。在21例患者中,对15例行MRI与三维DSA融合,对6例行CT与三维DSA融合。结合患者影像融合结果进一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显微外科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单一或综合)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2~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从患者术前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晰地观察AVM的血管构筑、畸形团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同时对合并小动脉瘤的AVM或微小AVM可精准定位血管病变在脑组织的位置。结合影像融合结果,对17例患者行AVM显微外科切除术,2例患者行介入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7例行显微外科切除的AVM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者13例,4分者4例;1例行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AVM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GOS评分4分;其余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或再出血,GOS评分5分。结论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新颖,操作方法简便,融合图像精准,能够有效地辅助制订AVM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三维成像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如林 陈左权 +3 位作者 黄承光 陶英群 张光霁 卢亦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者 5 9例 ,小于 3cm者 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 ,2支 37例 ,3支以上 6 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 完全栓塞病变 2 1例 ,栓塞 90 %以上 5 7例 ,70 %~ 90 % 2 7例 ,5 0 %~ 70 % 8例 ,栓塞 <5 0 %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 ,应作为栓塞治疗颅内AVM的首选材料。栓塞加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现 NBCA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9
6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8 位作者 黄清海 刘炜 李仁利 祝国荣 李强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 (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 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鉴轶 孔祥雪 +5 位作者 王张林 彭鹏 陈光忠 董孟琪 秦琨 彭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 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4.0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基于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数据源的3D打印可获取颅骨及血管的图像信息,能显示最细直径0.9 mm的血管,但AVM内部细支结构难于分辨;基于3D-DSA数据的3D打印,数字减影无颅骨数据信息,但血管分支情况显示更丰富,可显示最细直径0.5 mm的血管。结论应用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数据源均可获得AVM畸形团3D重组图像,而3D-DSA显示AVM畸形团空间构造效果更佳,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设计及相应辅助工具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效果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旭 胡海菁 +3 位作者 刘成辉 李春芳 林启明 梁世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及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例AVM的CT平扫、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成及图像融合技术对病变进行容积重建。依... 目的探讨三维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及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例AVM的CT平扫、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成及图像融合技术对病变进行容积重建。依据CTA检查结果,对15例颅内AVM的患者进行手术病灶切除。通过手术所见,评价三维CTA对AVM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行CTA检查发现23例25处AVM,手术切除AVM病灶15处。①手术中发现AVM的位置与三维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三维CTA对供血动脉显示率为91.9%(34/37),其中3例因供血动脉纤细、走行弯曲显示不清;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7.8%,其中4例(6支)引流静脉因弯曲、血管团及供血动脉重叠,显示不清。18例引流静脉及所导入的静脉窦同时显影。③三维CTA检测15处畸形血管团平均累及范围为(13.75±0.48)cm^2;术中测量为(13.51±0.52)cm^2,CTA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完整地显示AVM的准确位置、畸形血管团、病灶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全程及邻近组织的三维影像,能够提供手术所需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胶或联合其他栓塞材料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光忠 舒航 +8 位作者 刘茂才 曾少建 詹升全 周东 林晓风 唐凯 周德祥 李昭杰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403-407,共5页
目的探讨Onyx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不同治疗策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Onyx栓塞183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28例,Ⅱ级53例,Ⅲ级54例,Ⅳ... 目的探讨Onyx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不同治疗策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Onyx栓塞183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28例,Ⅱ级53例,Ⅲ级54例,Ⅳ级31例,Ⅴ级17例。单纯Onyx胶栓塞113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联合Glub-ran胶栓塞63例。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①S-MⅠ~Ⅱ级完全栓塞治愈率为67.9%(55/81),Ⅲ级为14.8%(8/54),Ⅳ级为6.5%(2/31),Ⅴ级为0,总体完全栓塞治愈率为35.5%(65/183)。②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微导管断管2例,术中出血2例(其中1例为术中断管者),术后出血2例(死亡1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7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③对143例进行了1~18个月的随访,其中再次出血3例(2.1%,S-MⅠ~Ⅲ级各1例)。4例次全栓塞的病例完全自愈,无一例复发或再生。7例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者中,6例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或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个体化应用Onyx栓塞颅内AVM,可降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提高完全栓塞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治疗性 治疗结果 并发症 ONYX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1 位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90-392,F0003,共4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 l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血管构筑复杂,其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多种组合方式,临床上关于未破裂cAVM是否治疗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栓塞...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 l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血管构筑复杂,其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多种组合方式,临床上关于未破裂cAVM是否治疗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栓塞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联合伽马刀技术治疗cAVM已成为重要的联合治疗方式.笔者针对两种技术联合使用的安全性、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介入栓塞 伽马刀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张翔圣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 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 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 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血管构筑及血流动力学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5例AVM患者中,小型9例(其中4例畸形团表现为弥散型),中型3例,大型3例;单支供血动脉8例,多支供血动脉7例;单支引流静脉11例,多支引流静脉4例。在显示动静脉畸形团大小,尤其是弥散型畸形团方面,彩色编码血流图较二维DSA图像可更加清晰。彩色编码血流图能直观显示表浅和深部的引流静脉走形,同时根据曲线下面积大小和半峰宽长短,可以判断出主要引流静脉和次要引流静脉,并能直观反映脑血流的完整周期。结论彩色编码血流图可快速、准确地描绘出AVM的范围、血管构筑特征以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彩色编码血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栓塞剂的选择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光忠 邓先明 +5 位作者 彭超 丁晓雯 董孟琪 秦琨 周东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栓塞剂的选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AVMs患者163例,根据使用栓塞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栓塞剂的选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AVMs患者163例,根据使用栓塞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Onyx组(79例),为单独使用Onyx胶;Glubran 2组(55例),为单独使用Glubran 2胶;联合组(29例),为联合使用Onyx胶+Glubran 2胶。分析3组单元结构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63例患者中男100例,女63例。AVMs的单元结构要素包括供血单元、引流单元和血管沟通。Onyx组、Glubran 2组及联合组栓塞治愈分别为33例(41.8%)、24例(43.6%)和10例(34.5%),栓塞治愈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1,P=0.711)。总体栓塞治愈率41.1%(67/163),并发症发生率4.3%(7/163)。结论基于AVMs不同单元结构选择不同的栓塞剂均可获得较好的栓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单元结构 ONYX胶 Glubran 2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治疗289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洪泉 舒凯 +6 位作者 陈劲草 陈坚 张平 于加省 胡文安 薛德麟 雷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 分析289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诊治经验,对颅内AVM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方法 对289例颅内AVM患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结果 手术治疗265例,其中血管内治疗19例,γ刀治疗5例,取得满意效果。死亡6例... 目的 分析289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诊治经验,对颅内AVM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方法 对289例颅内AVM患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结果 手术治疗265例,其中血管内治疗19例,γ刀治疗5例,取得满意效果。死亡6例。 结论 根据颅内AVM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诊断 治疗 手术疗法 颅内出血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的自然史与发生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兵 石会 钟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46-549,共4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导致青少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最主要脑血管病之一[1]。出血性AVM的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生存、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导致青少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最主要脑血管病之一[1]。出血性AVM的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生存、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但是,目前AVM的发生和出血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圳。目前研究认为,AVM的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可能与其自然发展史、血管构筑和血管生成相关‘。。’。为此我们从AVM出血的自然史及其出血的生物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宣萱 梁平 +3 位作者 李映良 李禄生 周渝冬 翟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293-229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1-2013年我科收治的6例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患儿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例脑型肺... 目的探讨儿童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1-2013年我科收治的6例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患儿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例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患儿,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8岁,平均6.4岁,均来自疫区,以颅内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肺吸虫抗体(+),增强CT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提示脑内异常血管团,给予驱虫和手术切除治疗。切除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异常血管,驱虫治疗后复查肺吸虫抗体(-),随访1-4年,颅内未再出血。结论详细病史和增强CT扫描能确诊儿童脑型肺吸虫病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早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再出血风险和保护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型肺吸虫病 颅内动静脉畸形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锦章 赵兵 +4 位作者 江涛 沈杰 谢永胜 何洁 谭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颅内动静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AVM患者14例,其中Spetzler...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颅内动静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AVM患者14例,其中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1例。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 (1)全切除病灶13例,残留1例。术前肢体偏瘫4例,术后新发肢体无力1例,随访1~4年,均见肌力改善或恢复正常。(2)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痊愈。4例术前癫痫患者,3例术后未再发作,1例得到控制。(3)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8例为0分,4例为1分,2例为2分。随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1~4年,未见血管畸形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初步观察显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幕上AVM,具有定位精准、安全性高的特点,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术中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特征与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兵 李铁林 +5 位作者 段传志 王义荣 汪求精 何旭英 赵庆平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42-347,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首次出血相关的血管构筑特征。 方法 回 顾性研究277例颅内AVM患者(281个颅内畸形团)的临床表现,其中出血组畸形团167个 (59.4%),非出血组114个(40.6%),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造影的血管构筑特征,采...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首次出血相关的血管构筑特征。 方法 回 顾性研究277例颅内AVM患者(281个颅内畸形团)的临床表现,其中出血组畸形团167个 (59.4%),非出血组114个(40.6%),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造影的血管构筑特征,采用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模式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小畸形团 (<30mm)、幕下畸形、深部畸形、单支深静脉引流、单支静脉引流、引流静脉直径/供血动脉直 径r≤2与出血表现具有相关性;引流静脉扩张、狭窄及合并颅内动脉瘤与畸形出血无关。当采 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时,只有小畸形团(OR:3.72;95% CI:1.76~7.85)、幕下畸形(OR: 6.54;95% CI:2.07~20.72)、r≤2(OR:2.55;95% CI:1.32—4.94)与出血表现相关(P< 0.01),当r≤1.5时,OR为7.08(95% CI:2.90~17.27,P<0.001)。 结论 位于幕下、小 畸形团、引流静脉直径/供血动脉直径r≤2是颅内AVM出血的高危因素,当r≤1.5时,颅内 AVM出血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颅内出血 血管构筑 畸形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选择诊治隐匿性颅内动静脉畸形一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 栓塞性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远距离与常规注射Onyx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龙 何小艳 +5 位作者 漆松涛 李伟光 张国忠 王刚 李明洲 冯文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1-325,共5页
目的对比采用新型远距离与常规注射Onyx方法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的疗效、安全性、注胶时间和射线暴露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Onyx栓塞治疗的63例颅内AVMs的临床资料,分为新方法组31例,对照组32例。主... 目的对比采用新型远距离与常规注射Onyx方法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的疗效、安全性、注胶时间和射线暴露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Onyx栓塞治疗的63例颅内AVMs的临床资料,分为新方法组31例,对照组32例。主要观察指标为:颅内AVMs大小,患者与术者射线暴露量,注胶时间,栓塞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新方法组术者每次手术接受剂量当量(158.63μSv±49.71μSv)较对照组(212.96μSv±82.52μSv)少(t=-3.153,P=0.003)。颅内AVMs大小,注胶时间,颅内AVMs缩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7cm±2.41cm比5.04cm±2.26cm,t=0.041,P=0.968;62.39min±25.61min比53.34min±29.58min,t=1.295,P=0.200;61.48%±26.86%比55.31%±26.10%,t=0.925,P=0.359;2例比4例,χ2=0.151,P=0.698)。结论采用新型远距离注射Onyx方法栓塞治疗颅内AVMs初步证实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可显著减少术者射线暴露量且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注射 ONYX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光忠 舒航 +6 位作者 詹升全 李昭杰 曾少建 周东 唐凯 周德祥 林晓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栓塞20个动脉瘤的同时,栓塞全部或部分畸形血管团,对残余部分畸形血管团,按计划分期进行再次栓塞...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栓塞20个动脉瘤的同时,栓塞全部或部分畸形血管团,对残余部分畸形血管团,按计划分期进行再次栓塞治疗(9例)或进行放射治疗(3例)。分析DSA结果及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结果20例与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患者中,有18例Spetzler分级在Ⅲ级以上。共发现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22个,其中位于畸形血管团内11个,基底动脉末端2个,病灶同侧颈内动脉C1段2个,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个,供血动脉段4个。共栓塞了20个动脉瘤,其中使用弹簧圈栓塞5个动脉瘤,11个畸形血管团内动脉瘤及供血动脉上的4个动脉瘤,均以Onyx及Glubran胶进行栓塞。颈内动脉C1段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2个小宽颈动脉瘤未予处理,现尚在随访中。脑血管造影随访9例,随访时间为1.5—13.0个月,9例再次进行残余畸形血管团栓塞时,见动脉瘤栓塞致密,症状较术前改善。3例残留较少的病例术后进行了伽玛刀放射治疗。结论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多见于中、大型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血管内治疗 血流相关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