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思锦 李颖彬 +1 位作者 张燕婷 白小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复发 Essen卒中评分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7、白介素33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及在缺血性卒中的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诗琪 李国忠 +4 位作者 钟镝 陈洪苹 刘天怡 赵庆龙 徐辰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颅内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病,在颅内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的脑损伤中,炎症反应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受体结合激活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加重脑缺血组... 颅内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病,在颅内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的脑损伤中,炎症反应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受体结合激活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加重脑缺血组织的损伤,而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缺血性卒中通过IL-33/ST2L信号通路参与了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且被证实是一种保护因素。本文总结了在颅内大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IL-17与IL-33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各自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提出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示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 白介素3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白雪芹 李秋平 +4 位作者 吕鹏 刘豪 张宇浩 范薇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3.0 T常规头颅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及HRMRI扫描,将每例患者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死灶供血动脉上唯一的斑块或最狭窄处的斑块,非责任斑块为非供血动脉上的斑块及梗死灶供血动脉上非最狭窄处的斑块。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判断斑块的强化等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斑块强化等级与责任斑块的关系。结果 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118个,其中责任斑块52个,非责任斑块66个。责任斑块组中,40个斑块明显强化,9个轻度强化,3个无强化;非责任斑块组中,4个斑块明显强化,24个轻度强化,38个无强化。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斑块强化等级评价一致性高(Kappa>0.75)。责任斑块组斑块强化等级(Z=-7.787,P<0.01)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Z=-5.327,P<0.01)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3,95%CI:15.0~367.1,P<0.01)。结论三维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好;斑块强化多见于责任斑块,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聪 宋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直方图纹理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史张 陈海虎 +7 位作者 李晶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陈录广 陆建平 王莉 刘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序列上病变最狭窄处斑块的特征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8.5±11.4)岁]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例,无症状者58例。在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中直方图的特征值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inal area,MLA。OR=1.301;95%CI,1.036~1.633)、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OR=12.440;95%CI,1.551~99.780)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OR=3.476;95%CI,1.513~7.985)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三个特征结合起来共同评判斑块易损性时,其曲线下面积可达0.801。结论在非增强的T1WI上定量直方图纹理分析法可以用来鉴别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症状性斑块,而且直方图分析法较之前的形态学分析法对斑块易损性的判别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血流低灌注的关系:多模态MRI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牛稳 邱晓辉 +1 位作者 刘艺超 王新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获得所有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值,根据CBF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3例)和低灌注组(49例)。在3D-CUBE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和测量责任斑块的特征(包括分布、长度和斑块强化程度),在TOF-MRA原始图像上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情况(MCA狭窄侧侧支血管较对侧减少<50%定义为侧支循环差,≥50%则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先使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及软膜侧支之间的差异,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绘制ROC来评估单变量和组合变量预测供血区脑组织血流低灌注的效能。采用CBF结合阿尔伯塔省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方法(CBF-ASPECTS)评估脑灌注减低的范围,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斑块强化程度、软脑膜侧支情况与CBF-ASPECT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呈偏心分布(OR=5.099,P=0.030)、斑块长度(OR=1.713,P=0.023)及强化程度(OR=5.460,P=0.027)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差(OR=6.967,P=0.009)是供血区脑组织低灌注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偏心分布、长度、强化程度及软脑膜侧支情况预测低灌注的AUC分别为0.724、0.792、0.750和0.736(P均<0.001),低于回归方程(4个变量组合)的AUC(0.907,P<0.001)。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无和轻度强化组,软脑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心分布、明显强化和较长的斑块及软脑膜侧支循环较差是脑血流灌注减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组合可明显提高对低血流灌注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三维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新丽 王欣宇 +1 位作者 陈振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序列。44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无症状者15例。进一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种类型斑块在管壁重构模式与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发现47枚斑块,其中责任斑块21枚,非责任斑块26枚。5枚责任斑块及7枚非责任斑块所在管壁出现正性重构,两者发生正性重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9,P=0.808);但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01)。所有21枚责任斑块及23枚非责任斑块出现强化,两者出现强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8,P=0.108);但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P<0.001)。结论斑块强化程度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明耀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磁共振成像中3维时间飞跃序列(3D time of flight,3D-TOF)及T1序列(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序列(T2-weighted imaging,T2WI)、质子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强化序列(T1 contrast enhanced weighted imaging,T1+C)上有不同的信号特点,这些序列也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5-97,102,共4页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壁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W-MRI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丁琦 赵登玲 +1 位作者 陈晓晖 李澄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40)和非FTP组(n=67)。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结果:共纳入107名患者,FTP组大脑中动脉斑块较非FTP组更好发于血管的背侧壁及上壁(37.5%vs.16.42%),更容易发生正性重构(1.071±0.267 vs.0.877±0.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重构指数与FTP仍然具有相关性(95%CI:1.433~687.143;P=0.029)。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17.5%vs.8.96%,10%vs.11.94%,20%vs.17.91%)及血管特征(重构指数:1.095±0.347 vs.0.982±0.247;偏心指数:0.539±1.622 vs.0.551±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P组斑块更好发于大脑中动脉的背侧壁和上壁,FTP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血管正性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桂玲 佘李岚 +2 位作者 严川 李跃明 邓满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64个斑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104~486天)期间头部3.0T HRMR-VWI,根据斑块特... 目的观察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64个斑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104~486天)期间头部3.0T HRMR-VWI,根据斑块特征有无变化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效组45个、无效组19个斑块,组间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00,P=0.003)。37个前循环斑块中,28个治疗有效、9个治疗无效,其间管腔正性重构、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前循环斑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20.00,P=0.018)。结论3.0T HRMR-VWI可用于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斑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韶雅 李敬伟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54-558,共5页
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高达60%~80%。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多见,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最易受累。但人们往往过多地在意血管狭... 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高达60%~80%。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多见,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最易受累。但人们往往过多地在意血管狭窄程度致脑缺血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多种因素的作用,如斑块性质、斑块位置、侧支循环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很多研究者认为,斑块的不稳定性可能比狭窄率更重要。也有研究者认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这些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加深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易损斑块 侧支循环 血流动力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相关性的高分辨率MRI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乐 韩晓明 +2 位作者 李艳 姚林艳 张兰花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将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颅脑高分辨率(HR)MRI检查的8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无糖尿病组(40例)、血糖控制良好组(10例)和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将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颅脑高分辨率(HR)MRI检查的8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无糖尿病组(40例)、血糖控制良好组(10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32例)。基于HR-MRI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颅内动脉最狭窄处斑块的长度、厚度和管腔狭窄率,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分别按照颅内动脉最狭窄处斑块的长度、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的中位数,将82例患者分成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无糖尿病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及血糖控制不良组之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4,P<0.001);三组之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管腔狭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良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的独立风险因素(OR=1.98,95%CI:1.15~3.41,P=0.013),甘油三酯升高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管腔狭窄率的独立风险因素(OR=3.36,95%CI:1.27~8.89,P=0.014;OR=4.04,95%CI:1.48~10.99,P=0.00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HR-MRI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血糖控制不良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控制 内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价值
14
作者 李帅 金韵 +3 位作者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田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70)岁,男67例、女26例。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对比分析责任斑块组与非责任斑块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其中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症状,且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出现高信号,即新鲜梗死;非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可疑缺血性脑卒中/TIA的临床症状,但头颅MRI DWI和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均未出现异常高信号。结果责任斑块组患者61例,非责任斑块组患者32例。责任斑块组的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99,95%CI 1.303~2.484,P<0.001)、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OR=1.076,95%CI 1.027~1.128,P=0.002)及斑块内出血(OR=30.708,95%CI 2.563~367.925,P=0.007)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结论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是后循环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识别此类责任斑块,并能够识别具有此类特征斑块的个体,从而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责任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在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ESUS中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田霞 田冰 +4 位作者 张雪凤 李帅 彭雯佳 陆建平 邵成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1,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评估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与脑小血管疾病(SVD)患者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111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评估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与脑小血管疾病(SVD)患者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111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测量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比较ESUS组和SVD组各项斑块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ESUS组患者47例,SVD组患者64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责任斑块体积(OR=1.097,95%CI 1.004~1.199;P=0.041)、斑块整体强化率(OR=1.124,95%CI 1.026~1.232;P=0.012)与ESUS独立相关。结论:责任斑块体积、斑块整体强化率是ESUS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高危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ESUS的一个潜在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单个及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
16
作者 刘雪莲 陈盔 +2 位作者 王雅琴 王建刚 汪长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6-776,共11页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泛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系统研究”中队列人群的基线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共4个血管区域斑块的检测。RC等于总胆固醇减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和。根据RC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Quartile 1~4组。比较Quartile 1~4组单个血管区域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以及多个血管区域(≥2个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C与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为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LDL⁃C/RC的协调性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39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169例(61.29%),年龄为(51.94±9.22)岁。Quartile 1组至Quartile 4组的单个血管区域(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呈增加的趋势;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也依次递增。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RC分类变量的Quartile 1组为参照,Quartile 3组和4组与单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RC为连续变量时,RC水平升高增加了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加的风险(均P<0.05)。RC水平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明显相关,与Quartile 1组相比,Quartile 4组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1.015倍[比值比(odd ratio,OR)=2.01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69~2.433];RC每增加1 mmol/L,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0.160倍(OR=1.160,95%CI 1.073~1.271)。此外,按照LDL⁃C/RC的协调性分组,以低LDL⁃C/低RC组为参照,低LDL⁃C/高RC组也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呈显著正相关(OR=1.576,95%CI 1.220~2.036)。结论:高RC水平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即使在LDL-C正常的人群亦表现出独立相关性,提示临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管理时需关注RC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杏仁甘草汤对DGAT2介导的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响
17
作者 闫京京 吴鸿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70,共13页
目的 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平滑肌细胞脂质积累模型,苏木素-伊红(HE)、天狼猩红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肝组织与平滑肌细... 目的 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平滑肌细胞脂质积累模型,苏木素-伊红(HE)、天狼猩红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肝组织与平滑肌细胞中脂质沉积;实时荧光逆转录PCR(RT-qPCR)、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与细胞中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子G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G1)mRNA以及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2,DGAT2)蛋白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ApoE^(-/-)小鼠相比,茯苓杏仁甘草汤组斑块中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含量(P<0.05)、胶原含量(P<0.05)与纤维帽厚度(P<0.001)增加,脂质坏死核心面积(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P<0.01)、DGAT2含量(P<0.01)与主动脉根部及肝组织中脂质沉积减少(P<0.01,P<0.001)。细胞实验中同样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茯苓杏仁甘草汤降低平滑肌细胞中DGAT2含量(P<0.01)、减少脂质沉积,增加脂质外排因子ABCA1(P<0.05)、ABCG1(P<0.01)mRNA表达。结论 茯苓杏仁甘草汤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DGAT2表达,从而减少脂质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杏仁甘草汤 脂质代谢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8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锐 +7 位作者 黄显军 李威 沈华超 代齐良 孙文 胡伟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针对ICAS-LVO的临床识别、影像学特征、手术策略、围手术期管理等制定该共识,以期为规范ICAS-LVO血管内治疗的策略与技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促进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内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亭亭 刘晓璐 朱海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5-342,共8页
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斑块易损的重要特征。IPN可能起源于外膜或管腔侧,其结构缺陷会加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共同促进了IPN形成。降脂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在稳定斑块方面... 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斑块易损的重要特征。IPN可能起源于外膜或管腔侧,其结构缺陷会加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共同促进了IPN形成。降脂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需提升精准性。IPN分级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决策。该文对IPN的病理机制、检测方法、危险因素、分级的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新生血管 病理机制 治疗策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