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狭窄组29例(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组21例(狭窄率70%~99%),根据不同程度狭窄组又分为颅内狭窄组68例及颅外狭窄组3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完善动态血压,计算平均脉压指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脉压指数明显升高(0.41±0.08、0.41±0.05 vs 0.38±0.06,P<0.01;0.43±0.05 vs 0.38±0.06,P<0.05)。颅内狭窄组与颅外狭窄组脉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0.06 vs 0.40±0.05,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脉压指数、高血压、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性别、糖尿病、TC、TG和LDL-C不相关(P>0.05)。结论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狭窄组29例(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组21例(狭窄率70%~99%),根据不同程度狭窄组又分为颅内狭窄组68例及颅外狭窄组3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完善动态血压,计算平均脉压指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脉压指数明显升高(0.41±0.08、0.41±0.05 vs 0.38±0.06,P<0.01;0.43±0.05 vs 0.38±0.06,P<0.05)。颅内狭窄组与颅外狭窄组脉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0.06 vs 0.40±0.05,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脉压指数、高血压、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性别、糖尿病、TC、TG和LDL-C不相关(P>0.05)。结论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相关性。
文摘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