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pCASL、3D CUBE及Rapid灌注分析对单侧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NIHSS评分影响因素的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颜立群 颜瑾 +4 位作者 汪国石 董倩波 穆晓丹 尤明伟 王振常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18-623,共6页
目的 :采用两个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PLD)的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成像、Rapid灌注分析软件及三维脂肪抑制T1黑血磁共振成像序列(Fatsuppressed... 目的 :采用两个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PLD)的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成像、Rapid灌注分析软件及三维脂肪抑制T1黑血磁共振成像序列(Fatsuppressed 3D T1-weighted black-blood MRI, 3D CUBE T1)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因素。方法:122例伴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患者在症状出现后3日内均行双PLD(1.5 s和2.5 s)的3D pCASL成像,MR灌注成像Rapid灌注分析及3D CUBE成像,采用基于Matlab 2013b平台的SPM 8.0软件及Rapid灌注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狭窄动脉下游的早期到达血流比率(Earlyarriving flowproportion,EAFP)、晚期到达逆向血流比率(Late-arriving retrograde flow proportion,LARFP)和低灌注指数比(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与患者动脉硬化相关的实验室和基线人口学资料也被同时记录,3D CUBE T1平扫及延迟强化扫描序列确定局部MCA M1段狭窄斑块是否存在颅内动脉血管壁强化(Intracranial arterial vessel wall enhancement,IAVWE)。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Durbin-Watson检验DW值为1.654,R2=0.694提示各自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拟合度良好;各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在1~1.5之间,提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直方图显示标准化残差符合正态分布;各变量中LARFP(P<0.001)、HIR(P<0.001)和IAVWE(P<0.001)对NIHSS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代表颅内动脉狭窄下游侧支血流的LARFP、HIR及标志血管壁炎性损伤的IAVWE可能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2
作者 杨同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638-638,共1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发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例、对照组(未发生)51例。对两组患者的资...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发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例、对照组(未发生)51例。对两组患者的资本资料、院内检查指标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较高,与大脑后动脉未发生狭窄(闭塞)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及LDL水平较高等因素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与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的价值121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亮 徐夏菲 靳文勋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534-535,共2页
目的评价低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以下均简称MRA)对颅内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0.35TMRI 对70 例CT 确诊脑梗塞患者和66 例MRI 平扫阴性但具脑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进行脑血管MRA 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均有检出,综... 目的评价低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以下均简称MRA)对颅内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0.35TMRI 对70 例CT 确诊脑梗塞患者和66 例MRI 平扫阴性但具脑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进行脑血管MRA 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硬化均有检出,综合检出率为百分之77.4%.结论:颅内动脉硬化与脑梗塞有很好的相关性,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场核磁MRA 完全可以准确对颅内动脉硬化分度及早期血管狭窄病变做出诊断,可为临床脑梗塞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对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的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罗兰 胡应龙 +1 位作者 钟妙红 于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33例常规体格检查提示眼底动脉硬化患者(A组),根据有或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者,分为A1组(307例)和A2组(126例),将同期204例无眼底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史者...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33例常规体格检查提示眼底动脉硬化患者(A组),根据有或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者,分为A1组(307例)和A2组(126例),将同期204例无眼底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史者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血流频谱特征,比较两组对象血流频谱Ⅰ型(正常血流频谱)、Ⅱ型(高阻力型)、Ⅲ型(一般硬化型)、Ⅳ型(血管狭窄型,狭窄率>50%)的检出率,分析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与眼底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Ⅰ型血流频谱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35.1%与66.6%(P<O.001),而Ⅱ型、Ⅲ型、Ⅳ型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33.7%和10.80%、31.2%和22.5%、22.6%和10.8%(每组P<0.001)。A组患者中A1组血流动力学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A2组,分别为68.7%和55.6%(P<0.001)。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r=0.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与眼底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相关(r=0.763、r=0.874、r=0.565)。无眼底动脉硬化改变者中有33.3e%存在颅内动脉硬化。而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中有35.1%,TCD提示为正常血流频谱。 结论 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动脉硬化 早期诊断 颅内动脉硬化 多普勒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心源性栓塞引起的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疗效分析
5
作者 朱金钊 谢卫征 +1 位作者 张建刚 冯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与心源性栓塞(CE)引起的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短期疗效、长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与心源性栓塞(CE)引起的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短期疗效、长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血管再通治疗,根据病因分为ICAS组(52例)和CE组(44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术后14 d短期疗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90 d长期预后,并记录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脑疝发生率及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ICAS组与CE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21,P=0.023),其中入院时CE组NIHSS评分高于ICAS组(t=⁃2.324,P=0.022);两组入院时与术后14 d NIHSS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89.322,P=0.000),其中CE组术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t=4.173,P=0.001)。ICAS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CE组[44.23%(23/52)对25%(11/44);χ^(2)=3.853,P=0.050]。两组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和脑疝发生率及术后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栓塞引起的伴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短期疗效更佳,病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长期预后更佳,二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心脏病 血栓切除术 支架 球囊和椭圆囊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
6
作者 尹姬 朱力 +2 位作者 侯晓霖 张玲玲 余景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5,共5页
目的观察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观察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即刻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支架显影情况,并对目标动脉行超选择C臂C... 目的观察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植入颅内动脉支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观察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即刻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支架显影情况,并对目标动脉行超选择C臂CT扫描及支架精显重建。对比2D-DSA图与支架精显重建图显示支架结构主观评分,及支架显示清晰率及并发症检出率。结果共对38例植入45枚支架。2D-DSA图主观评分为0分1枚、1分20枚、2分24枚;支架精显重建图示1枚主观评分为0、44枚为3分,其支架显示清晰率为97.78%(44/45),高于2D-DSA图(0/45,P<0.001)。2D-DSA所示44枚支架中,1枚支架张开不良、1枚见穿支血管异常。支架精显重建图示44枚中,2枚张开不良、2枚支架内血栓形成、2枚支架网丝突入血管腔内、3枚穿支血管痉挛并局限性狭窄。对8枚支架行球囊扩张致动脉夹层,之后重复植入支架,精显图示后续支架完全覆盖夹层破口。支架精显重建图并发症检出率高于2D-DSA图[38.64%(17/44)vs.4.55%(2/44),P=0.002]。结论C臂CT支架精显技术用于植入颅内动脉支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支架精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对比分析
7
作者 张贺 于林杰 +3 位作者 张曦 罗云 徐运 李敬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 目的对比分析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7例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Mori分型和病变部位分别予单纯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组,1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组,25例),主要结局为随访期间(术后3~12个月)血管再狭窄率、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性事件发生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主要结局,术后平均随访(5.21±2.19)个月,36例完成随访患者中6例(16.67%)出现血管再狭窄,球囊扩张组2例(2/12)、支架植入组4例(1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脑卒中复发或致死性事件。次要结局,手术成功率达100%(37/37);3例(8.11%)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球囊扩张组1例(1/12)、支架植入组2例(8%),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均未发生支架内或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对于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尚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硬化 青年人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雷华 江宗泽 +2 位作者 杨丽平 李鱼 陈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狭窄组29例(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组21例(狭窄率70%~99%),根据不同程度狭窄组又分为颅内狭窄组68例及颅外狭窄组3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完善动态血压,计算平均脉压指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脉压指数明显升高(0.41±0.08、0.41±0.05 vs 0.38±0.06,P<0.01;0.43±0.05 vs 0.38±0.06,P<0.05)。颅内狭窄组与颅外狭窄组脉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0.06 vs 0.40±0.05,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脉压指数、高血压、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性别、糖尿病、TC、TG和LDL-C不相关(P>0.05)。结论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分布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符晓艳 张涛 +3 位作者 贾晓军 陈阳 许志强 周华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8-700,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群中颅内外动脉硬化分布特点。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15例,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和CT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颅内外动脉硬化组(硬化组,311例)和无颅内外动脉硬化组(无硬化组,1804例)。分析其动脉硬化分布... 目的观察老年人群中颅内外动脉硬化分布特点。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15例,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和CT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颅内外动脉硬化组(硬化组,311例)和无颅内外动脉硬化组(无硬化组,1804例)。分析其动脉硬化分布特点。结果与无硬化组比较,硬化组体重指数(22.7±4.4vs26.4±3.1)、高血压(18.5%vs47.9%),糖尿病(7.9%vs38.3%)和高尿酸血症(5.8%vs15.8%)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颅内外动脉硬化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39.9%);轻度狭窄患者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硬化和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有较强的规律性,探讨颅内外动脉硬化特点对神经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硬化诊断与经颅多普勒超声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庆春 傅贤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8期652-656,共5页
自Aaslid在1981年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超声科华扬教授和神经科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学者将其引入我国也走过二十年的路程,TCD的临床价值在... 自Aaslid在1981年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超声科华扬教授和神经科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学者将其引入我国也走过二十年的路程,TCD的临床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已经被写入美国和欧洲卒中指南,对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的识别也被写入欧洲卒中指南,对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研究的文章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际医学杂志。但在我国,TCD依然被误读误解,王拥军教授心痛无比地比喻TCD在中国是一个被委屈的孩子。在协和医院每年举办的TCD学习班上,李舜伟教授和崔丽英教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员,不要恣意解释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的原因,不要随心所欲写报告,十个患者九个TCD异常这样的报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神经科医生也不需要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和门诊病人脑动脉痉挛这样的TCD报告。可喜的是,情况在逐渐改善,2004年9月27日上午,在第四届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有了"脑血管超声论坛",TCD第一次向我国神经科医生展示了她的魅力。2D0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十届全国神经科年会上也专门有TCD操作演示会,2008年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上还举办了为期3d的TCD培训班,这说明神经科的医生已经越来越重视TCD的价值。《中国卒中杂志》从创刊号开始就是宣传TCD的一个窗口,本人的一篇用TCD进行微栓子监测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狭窄栓子起源部位微栓子信号特性"就非常荣幸地成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此次的TCD专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介绍国内医生接触很少但国外已经开展很多的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介绍大多数医生不了解的应用于科研领域的功能TCD,同时深入全面地综述TCD最重要的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方面的进展,并从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科学地剖析普遍存在的TCD诊断脑动脉硬化问题,最后谈谈TCD诊断规范化问题。希望上述内容能使神经科医生对TCD有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检查 多普勒 脑血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菲 李志红 +5 位作者 郭淑芹 赵连臣 卢瑞琦 董静 马文彬 尹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脂蛋白(A)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裕民 张雄 +5 位作者 万鑫 王硕 代成波 马桂贤 张玉虎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体征和症状 性别因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蕾 华扬 +2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刘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48-250,共3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1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70%)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A组(狭窄动脉≤2支)42例,B组(狭窄动脉≥3支)1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1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70%)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A组(狭窄动脉≤2支)42例,B组(狭窄动脉≥3支)1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①B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检出率高于A组,分别为59.6%(102/171)和42.8%(18/42),P=0.008。②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高于A组,分别为55.6%(95/171)和33.3%(14/42),P=0.01。③颈动脉狭窄≥50%,同时合并颅内多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B组为49.7%(85/171),明显高于A组的16.7%(7/42),P=0.000。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亦相应加重。对于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CDFI和TCD联合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相关并发症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欣 马宁 +1 位作者 刘恋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8-182,共5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动脉硬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万鑫 代成波 +5 位作者 曹裕民 张雄 张玉虎 王硕 马桂贤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32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将其分为CAA组243例和对照组81例,CCA组又分ICA患者137例为IC...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32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将其分为CAA组243例和对照组81例,CCA组又分ICA患者137例为ICA亚组。分析各组患者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并比较rs2297518、rs808124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的分布。结果 CAA组及ICA亚组的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CAA组中rs2297518位点的基因型GG及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A亚组中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NOS基因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与CAA及ICA有关,基因型GG可能是CAA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CAA及ICA的易感因素;iNOS基因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AA或ICA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基因频率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钟婷婷 郁可 +2 位作者 霍颖超 陶永 周华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脑白质高信号(WMH)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同时完成头颅MRI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且年龄≥60岁患者共617例。评估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WMH)和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严重程度;计...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脑白质高信号(WMH)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同时完成头颅MRI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且年龄≥60岁患者共617例。评估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WMH)和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严重程度;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狭窄个数;比较颅内外动脉狭窄对PVWMH和D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VWMH及DWMH患者分别与无该病变患者比较,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与PVWMH(OR=3.01,95%CI:1.75~5.17)和DWMH(OR=2.27,95%CI:1.33~3.89)有显著差异(P〈0.01)。与无动脉狭窄PVWMH评分及DWMH评分比较,颅内动脉狭窄1个、2个及≥3个,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2个及≥3个狭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很可能是WMH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严重程度对WMH的影响较颅外动脉狭窄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白质疏松症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陆正齐 王炎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49-450,共2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发展的自然病理过程。而国人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因国外ICAS研究的警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趋前、ICAS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明确以及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增多,ICAS从...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发展的自然病理过程。而国人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因国外ICAS研究的警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趋前、ICAS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明确以及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增多,ICAS从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症状性或非症状性ICAS的认识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生物学指标、诊断筛查方法、循证医学的防治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尤其以Wang等中国CICAS课题的系列研究,逐步完善了ICAS独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卒中 载脂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殷勤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在欧美人群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而〉40岁的中国人群中,7%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润希 谢滨萱 +1 位作者 聂鑫 熊桂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59-3360,共2页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SAE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并与同期60例健康老年人做比较、分析。结果:SAE组TCD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脑动脉...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SAE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并与同期60例健康老年人做比较、分析。结果:SAE组TCD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SAE组血流变示血黏滞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SAE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多谱勒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彬 吴文秀 +6 位作者 吕育玲 孙海巍 王越 韦又丹 李波 张秋实 何金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