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内扰流装置在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1
作者 郭开开 胡学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观察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瘤内扰流装置栓塞术的破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患者5例(5个动... 目的观察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瘤内扰流装置栓塞术的破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患者5例(5个动脉瘤),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行数字减影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并根据WEB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及术后再出血、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2个月充分闭塞率100%。结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破裂WNBA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但长期栓塞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动脉瘤 分叉部 介入治疗 瘤内扰流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化彪 张本骏 +3 位作者 李亚华 张庆辉 徐苗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情况,手术时间、费用,术后即刻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以及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支架内狭窄情况、RROC和mRS评分。结果:SSAC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和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率,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的mRS评分以及术后支架内狭窄率均低于DSAC组(P<0.05)。结论:SSAC治疗颅内分叉处WNBA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狭窄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耗时短、费用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辅助弹簧圈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 颅内分叉处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颅内支架辅助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3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1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23-28,共6页
目的 报道我科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宽颈脑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2 2例 2 4枚宽颈颅内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和弹簧圈进行栓塞 ,其中急性破裂动脉瘤 19枚、未破裂动脉瘤 5枚。结果 支架均成功地释放 ,支架置... 目的 报道我科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宽颈脑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2 2例 2 4枚宽颈颅内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和弹簧圈进行栓塞 ,其中急性破裂动脉瘤 19枚、未破裂动脉瘤 5枚。结果 支架均成功地释放 ,支架置入后的造影未发现有瘤内造影剂滞留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10 0 %闭塞动脉瘤 18枚 ,90 %以上闭塞 5枚 ,1枚伴发的未破裂小型宽颈动脉瘤在支架置入后微导管无法超选 ,载瘤动脉均通畅。有 2枚动脉瘤虽有支架阻挡 ,但仍有部分弹簧圈畔进入载瘤动脉。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与支架置入有关的症状性缺血性并发症。 17例造影随访中 ,有 1例在 3个月复查时发现再通 ,进行 2次栓塞完全闭塞动脉瘤 ,其余未见复发 ,结论 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有效 ,适合于宽颈颅内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特别适合于迂曲的脑血管 ;其径向支撑力较差 ,在输送微导管时应防止其移位 ;其支架网眼较大 ,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 ,致密填塞是重要的 ,在输送弹簧圈时仍应防止弹簧圈畔进入载瘤动脉 ;术前、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术后严格的系列造影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 支架 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不同释放方式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骅 苏浩波 +3 位作者 陈亮 罗良生 顾建平 张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LVIS支架 颅内动脉瘤 推拉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4
5
作者 黄海东 赵凯 +5 位作者 顾建文 屈延 杨涛 夏勋 林龙 张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1例将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6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均满意到位,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闭塞95%以上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Enterprise支架和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微小 支架 ENTERPRISE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建民 周晓平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王来兴 黄清海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3-775,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 51例 ,瘤颈重塑形技术 2例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治疗 3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50个 ( 80 .6% ) ,90 %以上 8枚 ( 1 2 .9% ) ,90 %以下 4枚 ( 6.5% )。术中出血 2例 ( 3 .6% ) ,死亡 2例 ( 3 .6%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 ( 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崔艳蜂 徐浩 +5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7-620,共4页
目的评价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枚,眼动脉段动脉瘤4枚,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枚,大脑中动脉瘤1枚,椎动脉动脉瘤4枚。结果 2... 目的评价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枚,眼动脉段动脉瘤4枚,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枚,大脑中动脉瘤1枚,椎动脉动脉瘤4枚。结果 25例中,完全栓塞22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流术1例,弹簧圈移位1例。随访未有再出血病例。造影随访12例,复发1例。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辅助瘤成形术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DSA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4
10
作者 韩金涛 张宇翔 +5 位作者 贾子昌 姜除寒 刘恋 栾景源 梁飞 赵彦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6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57个动脉瘤(89.1%,57/64)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6个动脉瘤(9.3%,6/64)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1个动脉瘤(1.6%,1/64)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3例患者(4.8%,3/6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为术中血栓形成,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为术后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保守治疗出院时均无致残性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时55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RS≤2分),7例患者失访。50例患者(52个动脉瘤)获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45个(86.5%,45/52),RaymondⅡ级4个(7.7%,4/52),RaymondⅢ级3个(5.8%,3/52),12例患者失访。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并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Neuroform Atlas支架 支架辅助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田彦龙 宋冬雷 +3 位作者 冷冰 毛颖 徐斌 王启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内动脉瘤 栓塞动脉瘤 临床疗效 夹层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圣 施海彬 +3 位作者 胡卫星 万琪 杨正强 李麟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3-887,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21枚颈∶体≥1,18枚颈∶体<1;4枚为宽颈动脉瘤患者合并的非宽颈动脉瘤。结果31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5枚,其中3例患者两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各置入1枚。43枚动脉瘤中41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2枚未行填塞。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非动脉瘤破裂性出血,均可能由于输送导丝损伤大脑中动脉分支引起;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飘至大脑中动脉M2段,引起相应脑缺血症状。获随访的29例中无死亡病例和再次出血病例,28例生存良好,1例留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可以拓宽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膨胀颅内支架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5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刘晓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将微导管超选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或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通过微导管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20例患者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18例动脉瘤腔被100%致密填塞,另2例被95%填塞;术中1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临床随访2~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脑梗死等症状发生。8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DSA检查: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见显影,2例瘤颈有部分残留者,1例无变化,另1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动脉瘤 支架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植入术 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0
15
作者 白卫星 姜喜锋 +4 位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薛绛宇 王子亮 曹会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1枚,相对宽颈6枚,瘤颈/瘤体均大于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6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7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9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4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0.8个月。3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2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内动脉瘤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书祥 甄勇 +7 位作者 吕朋华 孙陵 王福安 耿素萍 蔡明玉 黄文诺 葛俊 王立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6枚和Fnterprise 10枚。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即刻造影动脉瘤获得完全及大部分栓塞13例,...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6枚和Fnterprise 10枚。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即刻造影动脉瘤获得完全及大部分栓塞13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2例.14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复查,13例完全及大部分栓塞中11例复查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6个月后复查复发,再次行支架植入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通过支架辅助对宽颈动脉瘤瘤颈重塑及弹簧圈的介入栓塞作用,使动脉瘤栓塞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颈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鑫 张庆荣 +3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唐静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血管内治疗 形态学特征 内动脉瘤 载瘤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光忠 詹升全 +7 位作者 刘茂才 曾少建 唐凯 周东 林晓风 周德祥 舒航 李昭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策略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支架辅助栓塞的82例83个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形态和大小、支架种类选择、患者预后及随访疗效等资... 目的:探讨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策略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支架辅助栓塞的82例83个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形态和大小、支架种类选择、患者预后及随访疗效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中,男37例,女45例。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形态主要有囊状、柱状、锥型和不规则型四种形态,分别为26、23、18和16个,其中1例为双侧后交通镜像宽颈动脉瘤。所选用支架包括Winspan、Enterprise、Neuroform及Solitaire支架。支架植入及弹簧圈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出血3例,死亡1例,均为锥型宽颈动脉瘤,术后肢体偏瘫1例,另1例恢复良好。GOS预后评分:5级73例,4级4例,3级和2级各2例,1级1例。随访57例,随访时间1月4.5年,动脉瘤复发5例,3例给予补充填塞治疗,2例继续观察。结论:根据后交通宽颈动脉瘤不同类型,并采取恰当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策略治疗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 支架辅助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张珑 佘家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 ,5 6例成功 ,均达到 90 %以上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急性破裂 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GDC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程吉勇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杨鹏飞 赵文元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单纯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2月到2009年11月,采用单纯支架植入法治疗36例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按临床Hunt&Hess分级,0级22例,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1例。动脉瘤直径... 目的探讨和总结单纯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2月到2009年11月,采用单纯支架植入法治疗36例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按临床Hunt&Hess分级,0级22例,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1例。动脉瘤直径为1.8~5.0mm,平均3.6mm。分别位于基底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18例)、脉络膜前动脉(4例)和大脑中动脉(1例)。采用DSA或MRA及改良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 36例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患者共成功植入37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例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血管迂曲度明显改变,3例明显对比剂滞留。对22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其中20例采用DSA造影,2例采用增强MRA,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3~59个月)。动脉瘤完全愈合11例(50%),动脉瘤颈变窄伴动脉瘤体缩小9例(40%),单纯动脉瘤颈变窄1例(5%),单纯动脉瘤体缩小1例(5%)。临床随访除1例失访外,其余35例均无病情恶化或遗留永久神经功能缺失。术中、术后并发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1例,血管痉挛3例,股动脉穿刺点血肿1例,颅内感染1例。结论对于传统血管内介入和开颅夹闭存在一定困难的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安全性和疗效仍需大宗病例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 内动脉瘤 单纯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