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1
作者 闵敬亮 周星辰 +3 位作者 张辉 王昊 杨光 束汉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 目的:探讨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时间窗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为6~9 h,30例)和时间窗内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在6 h以内,35例)。采用常规方法判定时间窗内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采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对两组患者中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异位栓塞、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中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结论: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CT法 超时间窗 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知衡 程娅雯 +5 位作者 韩香凝 李嘉豪 马文龙 于嘉 罗国刚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并行EVT的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两组:SAP组(55例)和非SAP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上述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静吸复合麻醉比例、术中取栓次数、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AP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低于非SAP组(P均<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持续时间长(OR=1.014,95%CI:1.001~1.028,P<0.05)、吞咽功能障碍(OR=6.137,95%CI:1.694~22.232,P<0.01)及血管未成功再通(OR=6.043,95%CI:1.062~34.382,P<0.05)是该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吞咽功能障碍及血管未成功再通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直接相关,故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尽早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SAP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IM取栓和单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董明安 管民 +1 位作者 赵礼荣 王琪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841-844,共4页
目的对比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 目的对比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单支架组(单支架取栓术治疗,40例)和SWIM组(SWIM治疗,42例),比较两组手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术前和术后2周神经功能、生活功能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症状性出血转化率、颅脑出血率情况。结果SWIM组手术开通时间、取栓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单支架组(P<0.05);两组血管再通情况(0级、1级、2a级、2b级、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SWIM组与单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表(ADL)评分均升高(P<0.05),且SWIM组与单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症状性出血转化率、颅脑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均可获得不错的血管再通率,但相比于单支架取栓术,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 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 单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介入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李士伟 徐鹏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介入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4月通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所有...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介入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4月通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比较两组出院时血管再生能力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出院时外周血Hcy水平和Vaspin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出院时患侧上肢臂丛神经传导速度和Fuel-Meye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出院时观察组ET-1(32.1±10.7)ng/L低于对照组的(69.1±15.6)ng/L(P<0.05),NO水平(33.8±8.8)μmol/L高于对照组的(25.4±6.5)μmol/L(P<0.05),VEGF水平(84.7±23.2)ng/L高于对照组的(55.4±18.0)ng/L(P<0.05)。出院时观察组Hcy水平(13.4±5.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2.9±8.5)μmol/L(P<0.05),Vaspin水平(2.1±0.8)μg/L低于对照组的(0.9±0.3)μg/L(P<0.05)。出院时观察组臂丛神经运动及感觉分支传导速度分别为(75.3±16.8)m/s和(51.2±10.4)m/s,快于对照组的(56.5±10.7)m/s和(39.8±8.6)m/s(P<0.05),Fuel-Meye评分(59.8±12.2)分高于对照组的(43.4±8.1)分(P<0.05)。结论:针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使用丁苯酞能有效提高介入血管再通治疗后血管再生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介入血管再通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杜欢 李卫 +1 位作者 宋江峰 姚淑芳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4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诊的80例AIS-LV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直接取栓组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组行桥... 目的探讨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诊的80例AIS-LV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直接取栓组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组行桥接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症状性颅脑出血和出血转化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 d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下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脑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取栓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低于桥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AIS-LVO效果相当,前者能够减少出血转化发生,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评估
6
作者 张辉 裴献光 +3 位作者 周星 常谨 王涛 王友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9期1415-1416,共2页
目前,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在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已有很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危险因素的不断被发现和努力控制;早期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及介入技术;脑保护剂的应用;恢复期的神经康... 目前,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在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已有很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危险因素的不断被发现和努力控制;早期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及介入技术;脑保护剂的应用;恢复期的神经康复等。然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由于中老年人机体状况的差异,脑血管病血管受累程度不同,临床症状较多,预后差别较大,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治疗仍存在很大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尽早的从影像方面结合临床做出多元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影像学 动脉狭窄 评估 循环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王建懿 商苏杭 +3 位作者 陈晨 于嘉 韩建峰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mTICI分级≥2b)、围手术期并发症、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及90 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2)。结果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89±12.41)岁,其中男性21例(55.3%),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为100%,血栓逃逸3例(7.9%),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2.6%)。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1分(0~1分)较术前NIHSS评分平均4分(4~5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0 d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率89.47%,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比例为91.2%,影像学随访评估病变血管通畅性良好,支架置入患者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临床随访期间无新发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大血管闭塞 轻型卒中 血管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范祥柱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0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CT组,n=45)与介入治疗组(I...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CT组,n=45)与介入治疗组(IT组,n=45)。用介入疗法对IT组患者进行治疗,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对CT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的评分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的评分。结果:CT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IT组患者,治疗后其mRS的评分低于IT组患者,其ADL的评分高于IT组患者,P<0.05。结论: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缓解其病情,改善其预后,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介入疗法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余丹枫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9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87例,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87例,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血管再通程度(mTICI)、术后颅内出血、术后严重脑梗死、死亡率、术后3个月mRS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P=0.017)、高血压(P=0.040)、吸烟史(P=0.020)、术前NIHSS评分(P=0.013)、侧支循环良好代偿(P=0.017)、术中行血管成形(P<0.001)、手术时间(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血管再通时间、有效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严重梗死发生率、死亡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吸烟史是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的高危因素,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患者术前血管代偿相对良好,症状相对较轻,及时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与6 h内机械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分析
10
作者 顾正华 曹月洲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评估患者的LVEF,观察LVSD的发生情况,并比较LVSD组和非LVSD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SD与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结果205例患者中47例(22.9%)出现LVSD。LVSD组患者年龄(72.8±11.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0(10.0,20.0)分高于非LVSD组的(67.2±10.2)岁、11.0(6.0,16.0)分,LVEF(37.9±7.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36.2%低于非LVSD组的(62.8±3.4)%、7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改善130例(63.4%),未改善75例(36.6%)。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LVSD、再灌注不良[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mTICI)0~2a级]发生率分别为(67.3±10.0)岁、11.0(6.0,16.0)分、13.1%、10.8%,均低于早期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70.5±11.8)岁、13.0(8.0,18.0)分、40.0%、3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VSD和再灌注不良是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VSD是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 6 h内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丁建军 曾伟英 +3 位作者 马廉亭 张志刚 李晓群 蔡仲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64-566,共3页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痫。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血管内栓塞术 循环动脉瘤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的效果
12
作者 王东晓 夏国庆 王修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3期4305-4308,共4页
目的制定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方案,探究其对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84例,将接受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显微镜... 目的制定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方案,探究其对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84例,将接受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显微镜组,将接受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介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可独立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镜组住院时间长于介入组,住院费用低于介入组(P<0.05);两组可独立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低于介入组(P<0.05)。结论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效果较好,可降低住院费用及破裂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出血性动脉瘤 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 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血运重建成功患者预后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文远 李亚彭 张彦周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3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LAD-CTO)血运重建成功患者的预后,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LAD-CTO血运重建成功的患者123例,按照Rentrop分级标准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 0-1级,45例)、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 目的观察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LAD-CTO)血运重建成功患者的预后,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LAD-CTO血运重建成功的患者123例,按照Rentrop分级标准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 0-1级,45例)、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p 2-3级,7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判定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如血管病变支数、多支CTO病变数量、LAD-CTO病变部位,并根据冠脉病变特点计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策略预测评分(J-CTO评分)及冠脉病变评分(SYNTAX评分)。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运重建术前及随访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左心功能指标。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MI)、支架内再狭窄(ISR)、再次血运重建、心衰再住院、脑卒中等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两组血管病变支数、多支CTO病变数量、LAD-CTO病变部位等冠脉病变特点相比,P均>0.05。侧支循环不良组J-CTO评分、SYNTAX评分分别为(1.51±0.59)、(23.31±5.36)分,侧支循环良好组分别为(1.18±0.80)、(21.41±4.12)分,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时侧支循环不良组LVEF、FS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均<0.05),LVEDV、LVEDS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均<0.05)。两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MI、ISR、靶血管血运重建(TVR)、非靶血管血运重建(NTVR)、心衰再住院、脑卒中、MACCE等临床终点相比,P>0.05。结论在LAD-CTO血运重建成功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左心功能改善效果更好,侧支循环情况对LAD-CTO病变血运重建成功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降支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循环 侧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脑动脉血流分流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萍淑 吴小英 +3 位作者 孔祥慧 元小冬 邓红亮 张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3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后,其远端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向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方法选择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证实的单侧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9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 目的观察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后,其远端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向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方法选择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证实的单侧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9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5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49例),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ACA、P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据此判断是否有ACA、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患侧PCA向同侧MCA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未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患侧ACA向同侧MCA均未形成脑血流分流。依据脑血流分流的形成情况,判断患侧P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47例,没有患侧A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结论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患侧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特征,没有明显的患侧A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脑动脉血流分流 软脑膜侧支循环 大脑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血流速度 血管搏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守财 杨倩 +4 位作者 储照虎 吴雪松 倪进军 薛莲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症状性ICAO患者48例,均由头颅MRA确诊,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其血管特点决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ICAO的症状主要为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晕厥,头晕,癫痫发作等;DSA血管造影术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2例(4.2%);无名动脉闭塞1例(2.1%);颈内动脉全程闭塞45例(93.8%),其中有缓慢前向血流者9例(20.0%)。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4例(75.6%);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1例(24.4%)。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8例(16.7%);合并椎动脉狭窄者5例(10.4%),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例(4.2%)。闭塞侧颅内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初级代偿:单独具有前交通动脉代偿者18例(37.5%);单独具有后交通动脉代偿者4例(8.3%);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代偿者5例(10.4%);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代偿者5例(10.4%)。次级代偿:仅软脑膜代偿11例(22.9%);颈外动脉及软脑膜动脉2例(5.2%);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2例(5.2%)。药物治疗者1月内有5例仍发作对侧TIA或小中风;3例发生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加重;随访6月发生同侧梗死2例;小中风或癫痫反复发作者5例。支架置入术者1月内有1例发生小中风;1例偏瘫加重;随访6月均未发作TIA或脑梗死。抗凝治疗2例,随访2月,复查造影时闭塞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仅C1段血管壁毛糙或串珠样改变,无明显狭窄。结论:通过全脑动脉造影评估ICAO患者的侧枝循环及全脑血管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血管造影 颅内侧枝循环 血管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